毛主席《七律•登庐山》手迹,演绎了什么是随心所欲、登峰造极!

禅书愿悟道 2025-01-20 10:28:37

毛主席的书法,有很多种风貌,有的精致典雅,有的骨力挺健,有的圆润流丽,有的大气磅礴,在书法的技法上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也给了我们美妙的艺术享受。

毛主席于一九五九年七月所作并书写下来的一首诗《七律•登庐山》,其字迹可以说登峰造极,演绎了什么是随心所欲,什么是意到笔到,其书法技巧超卓绝伦,书法韵味十分浓郁,令观者无不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我们欣赏一下毛主席这幅特别出色的作品。

诗曰: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我们看到,这幅手迹通篇笔墨缭绕,回环盘曲,章法大气磅礴,蓬荜生辉,结体不拘一格,往往出人意料,充满想象力,想人之不敢想,写人之不能写,真是为我们打开了书法格局的另一扇大门。

如开头第一图,“飞”字与“峙”字的联接,十分大胆灵巧。“飞”字的收笔在右边,“峙”字的起笔在左边,按常规,这是很难牵丝联接的,一般人可能写到这里,会分断开来书写。而在毛主席的笔下,这里的“飞”字,点画细若发丝,但又硬核沉着,上下翻飞,迂回曲折,最后一笔上挑起来,笔不断,意相连,一个回环绞转,笔锋飞泻而下,向左下方斜逸而出,锋毫不断,又一个转向,向右下沉驻下来,写出“峙”字的山字旁,这个过程,笔锋几经绞转调向,多次变换,笔势毫不迟疑,上下顺利相接,表现出了极高的控笔能力和调锋的书写技巧。

而“峙”的左右两部分的连接,也十分巧妙,“山”字写完后,笔锋由下往上运行,右边“寺”字几个横画和竖画,方向、角度、长短都有所不同,巧妙地相间相倚,十分和谐相称,于相同的笔画中展示多样的变化。

第二图中,起笔一个“大”字,舒展豁达,左撇尽力伸展,右捺一个反点钩,形成左放右收的效果,十分有气势。

后面“逶迤”两字的衔接,也十分灵活。这两个字一大一小,形成互补,两个相同的偏傍走之底,一个末笔向下顺势联接,一个收笔向上钩出,形态各异。接着的“四百”两字,也是绞转回环,十分惊艳。

第三图中间的字体写得较大,两边的字写得较小,大小相间,错落有致。第四图的字,采用分断开来写,以刷笔、散点为主,与其他图的牵丝映带,又有互相映称的效果。

第五图的字,两边大中间小,与第三图又有互相映称的效果,其中字体多处牵丝映带,也十分流畅。

最惊艳的是最后一图,一个“园”字,硕大无比,四面方框刷笔而写,曲折而多变,力健而沉着,非常可观。最后“耕田”两个字,“耕”字末笔跳起,回环向下,联接“田”字,笔毫不停,反转方向、角度,最后提锋尖露收笔,十分新颖出奇。

毛主席的这幅手迹,真是把章法、线条、结构运用到极致,书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想象天马行空出人意料,真可谓登峰造极,神妙绝伦。

0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