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5年四川重点要做好的9项工作之一。
如何实现核心技术攻关?如何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带到生产线?如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引发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从营造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工程师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省人大代表陈历章: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建设一流创新生态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落地转化。”省人大代表、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历章表示,四川天府新区将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聚焦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全链条攻坚突破,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高效走向生产线,努力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
“增强创新策源引领力,我们将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策源功能,集中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他说。
与此同时,着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天府新区将高质量建设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提升“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能力,大力实施“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切实优化科技创新从“书架”到“货架”全周期的成果转化生态。
省人大代表林媛:
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
开展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抓手。”省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林媛表示。
林媛建议,由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经信厅等部门协同,设置专项经费,配套相应政策,支持省内已获批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现有校内科研平台,升级迭代,建设工程师技术中心,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
“同时,由国资委、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协同,探索建立科研平台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开放共享,支持校企之间、高校之间共享共用,提高平台资源利用效率,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林媛还建议由经信厅、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协同,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由企业和高校结对申请,开展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推动实质性合作。
省政协委员顾红松:
加强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赋能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的经济属性,使其能高效驱动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数据要素的多场景应用,也放大了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省政协委员、省数据局局长顾红松说。
在顾红松看来,四川省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府绛溪实验室、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优势科研力量,以及四川数据集团、成都数据集团、数之联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具有承接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良好基础。
为抢抓机遇,推动数据领域科技创新工作,顾红松建议,设置省重点研发计划“数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专项”,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结合我省实际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算力电力协同研究以及关键技术攻关。
“此外,加强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成果的转化工作,特别是高性能计算等方面的成果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人工智能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顾红松表示。
省政协委员何军:
打造一流创新研发平台
助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利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技术可持续地生产肥料、饲料、食品、生物能源及生物基化学品等已成为全球发展新经济的战略重点和竞争焦点,对于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省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何军表示。
何军建议,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生物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夯实生物科技和产业的人才基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创新研发平台。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创新联合体的作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
何军还建议,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制度,加快推进生物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有利于生物制造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机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白洋 李霞 吴怡霏 陈秋妤
原标题: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代表委员热议——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高效走向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