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收盘市值遭拼多多赶超,失去中国电商巨头的第一把交椅,引发业内广泛热议。这放在三年前,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但这却真实的发生了。
在市值超越阿里之后,摩根士丹利将拼多多列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首选,认为在消费者对价格日益敏感的背景下,该公司“处于最佳位置”。
拼多多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8.4亿元,同比增长93.9%,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元,尤其是9月,其上线一周年之际,单日GMV甚至达到8000万美元。
拼多多与字节跳动,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两大奇迹,BAT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稳定的头部格局,是很难颠覆的,如今都被他们颠覆了。在前段时间,字节跳动营收超越了腾讯,如今拼多多市值超越了阿里。
公司越大,聚焦越难:少而精打败多而广,做产品的打败搞投资的
从目前来看,拼多多与字节打破了人们对于巨头布局的惯常思路。
在2019年之前,中国互联网的一大看点就是腾讯与阿里两大巨头的行军布阵的投资大战,两大巨头要么收购,要么投资入股,把中国互联网的各个赛道的版图与布局纳入这两大巨头的体系之中,很多创业者以及中小互联网公司也因此被迫站队,两大巨头的投资大战曾经打的轰轰烈烈。
从过去阿里腾讯两大巨头的投资布局来看,两家旗下的产品布局与投资公司以及旗下的产品更是数不胜数,从游戏、社交、电商、工具、媒体、娱乐以及浏览器、邮箱、各种软硬件、线上线下新零售等等。
在巅峰期,马云曾经一度强调自己是一家新零售公司,不是一家电商公司,言下之意是阿里已经不满足自己是一家电商公司,它有波澜壮阔的布局,从电商到金融到支付到零售、文娱等等,无处不在,电商已经不足以概括阿里。
相反,我们看字节与拼多多,相比阿里腾讯波澜壮阔、无处不在的广撒网布局,拼多多与字节明显更加聚焦。字节的核心就是头条+抖音(海外版Tik Tok)。主线就是做好内容(图文+视频),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商业模式,拼多多的主线就是做好电商。
拼多多的核心产品也是2款: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2022年9月1日,Temu正式上线,在经过2周的测试期后,全量开放售卖。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Temu在全球48个国家上线。它的App,被下载了超过2亿次、打开了超过1.2亿次。
现在Temu的势头,其实跟Tik Tok差不多,海外的增长势头非常强劲。
现在这两大新王的典型共性特点就是,他们的产品力要更强,对人性洞察更准, 简单来说,少而精打败了多而广,做产品的打败了搞投资的。
本质是赢在产品力
为什么它们的产品力要更强?拼多多砍一刀虽然被广被诟病,但却成为驱动拼多多增长飞轮的高效模式,在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拼多多率先拿出的百亿补贴,持续几年的搞下去,如今回过头去看,它对人性做到更具前瞻性的洞察,聚焦产品,聚焦人性,把产品力做到极致。BAT都没有做成功的海外市场,但是字节与拼多多却正在做成功。
如前所述,腾讯阿里在做大了之后,这背后一个重大的方向投资财技。这恰恰是给了拼多多这种有着新兴模式的电商公司机会。
目前有不少网友提到阿里的产品,“不说别的,先看淘宝APP,打开一堆没用的,我上来是买东西的,连个分类按钮都找不到。”
“虽然我暂时没有用拼多多,但是我知道,TB的商品页刷来刷去,只能看到不断重复的东西,绝大部分商品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在自媒体人潘乱曾经那篇《腾讯没有梦想》一文中,开篇就指出,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这家快20岁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事实上,放到阿里身上,或许也能说的通。
产品力行不行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在国内能打之外,国外能不能打。
腾讯阿里在国内能打,海外却迟迟走不出去,而拼多多与字节在海外却表现突出,这无疑凸显了产品层面对全球用户共通的人性洞察力,后者是略胜一筹的。
产品不是越多越好,布局不是越广越好,一百个平庸的产品比不过一款优质的爆款。拼多多在低价上做到极致,这是电商最具杀伤力的竞争力。而京东与阿里几乎在今年才反应过来。
而字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算法,把算法匹配机制做到极致。
只要你在主业上做到极致,做到具备极大的竞争力与极高的护城河壁垒,就能具备非常大的颠覆力与爆发力。
产品力强的背后是执行力强,工作方式更加灵活,消灭低价值环节
拼多多能打背后,可能还在于他们的企业架构与模式要更加灵活,而阿里、腾讯等公司的大企业病要更加突出。
此前有网友提出一个疑问:阿里有22万员工,拼多多员工1万3。昨天拼多多市值已经超过阿里巴巴。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直接裁掉5000人,现在只剩1500人却照样正常运转,那之前6000多人上班都在打游戏吗?
也有业内人士提到,在拼多多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大多数公司,团队是按照部门坐的,产品部坐在一起、运营部坐在一起。但拼多多不是。为了保证业务上下游的沟通效率,拼多多常常是让某个方向的产品、运营、研发、测试坐在一起。这个产品经理虽然岗位还是产品经理,但只要换个任务,就要搬工位。
从笔者曾经的体验来看, 传统互联网大厂PPT汇报是常态,层级越来越多,包装PPT、画原型图,充斥着低价值环节与浪费时间的环节,以及部门之间拉扯、消耗时间与精力的环节。笔者曾经经历过一天一个日报,一周一个周报,每月一个月报的汇报状态,几乎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把繁琐的工作包装,写周报日报。
很多年前潘乱写的一篇《腾讯没有梦想》曾经也提到了腾讯的组织墙和数据墙,数据不互通等问题。
某业内人士指出,拼多多人均创造纯利500万,阿里人均纯利50万,京东人均纯利6万。拼多多整个公司只有三层架构:高层的超级大脑只做战略,中层都叫组长负责战略落地,基层员工负责具体执行,对比起来,阿里和京东至少得有十层,阿里和京东首先要解决大公司病。
简单来说,阿里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在运营,pdd很多环节没有人,靠极致的管理,聚焦于流程。
但是在拼多多,工作的低价值环节,都被拼多多的管理者们逐一消灭,将员工精力的浪费减少到极限。
比如管理层级少、足够扁平,保证不为了信息的上传下达花太多时间。非必要不开会,不开会就不用写会议材料,也不用花会议的时间。非必要不写文档。写需求,要求不要画“原型图”,画原型图太花时间。直接把竞品的页面,截图标注一下就可以。
这种务实与高效自然比形式主义,低效的开会沟通、拉扯要更加有执行力,久而久之,从产品力到运营力到执行效率再到市场反应速度,就能逐步拉开差距。
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力,腾讯在王者荣耀之后,就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杀手级产品,阿里在余额宝之后,也没有杀手级产品面世。
当一家公司有了大企业病,就很难应对那些更加灵活的新兴公司的冲击。这两家公司能跑出来是个奇迹,但背后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他们未来的天花板在哪里,目前还看不到,拿营收增速来说,拼多多三季度高达94%,而阿里只有8.5%,京东更是可伶到1.7%,三巨头中,只有拼多多在三季度保持了加速增长的态势。
照目前态势发展下去,最怕的不是拼多多超越阿里,而是超越之后与阿里拉开差距,这可能才是阿里最忌惮的。
马云说今天的阿里人大家都在看都在听,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
当然希望拼多多的崛起,可以真正刺激阿里的成长,而不是从此被打败,毕竟,拼多多砍一刀的模式广被诟病,还不能代表中国电商的未来。阿里拼多多未来的王者之争,目前还不是终局,终局如何,仍然值得期待。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