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造出中国龙芯,每年为国家节省2万亿元——中国脊梁黄令仪

科普10克 2024-11-19 14:56:35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领域的打压可谓是越演越烈,可以看出,国际战争如今的打法俨然从传统战争转变到了高精尖领域。

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的半导体领域其实一直都备受阻碍,若非“龙芯之母”黄令仪的带领,我们国家的芯片还难以立足。

那么,这位“龙芯之母”究竟是如何创造出了“龙芯”呢?它又改变了中国当时怎样的困境?

龙芯3号

幼年磨难,立志报国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她幼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战火纷飞的岁月让她目睹了国家的苦难。

在防空洞中,她亲眼看到敌机的轰炸带走了无辜同胞的生命,这些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报国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黄令仪的生活逐渐稳定,但家境贫寒的她一度因学费问题面临辍学,不甘放弃的黄令仪独自找到团委书记,争取到了免学费的机会。

这次经历坚定了黄令仪为祖国强大而努力的决心,于是她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后被推荐至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

华中科技大学

在清华大学深造期间,黄令仪全身心投入半导体的研究,1960年学成归来,她在华中工学院开设了半导体专业,并创办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

在简陋的条件下,黄令仪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的成功研制出我国的半导体二极管。

后因科研成果突出,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她又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又投入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中。

在缺乏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从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黄令仪

可在1984年时由于经费紧张,芯片项目被迫停止,这一消息对黄令仪和团队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她深知芯片对国家的重要性并曾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尽管项目受阻,她依然坚持在微电子领域继续钻研,为未来的芯片研发积累经验。

众所周知,科研这条路是最不好走的,那黄令仪到底是如何走过来的呢?“龙芯”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龙芯芯片

从零开始的芯片事业

1984年,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所限,中科院被迫暂停了对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的经费支持,消息传来时整个团队一片沉寂。

黄令仪知道芯片的研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此时的她却无能为力。

尽管内心充满遗憾和无奈,她依然选择留在微电子领域继续为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见证了黄令仪如何从零开始,为中国芯片事业打下基础,她的努力不仅开创了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先河,同时也为后来“龙芯”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芯片领域更是国际博弈的关键,中国当时每年进口芯片的支出高达数千亿美元,占据了国家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卡脖子”的困局,打造自主可控的“中国芯”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的胡伟武教授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多年来心系芯片事业的黄令仪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

此时的她已经65岁并早已退休在家,但在听到这一召唤后,她毅然放下闲适的晚年生活投身于龙芯项目,成为项目负责人。

初入团队时,黄令仪深知要研制出一颗完全自主的芯片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突破思想上的桎梏。

于是她以身作则,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与团队成员一起攻坚克难,研究技术架构、验证设计方案,甚至亲自操作实验设备。

黄令仪

2002年8月,中国首颗通用CPU“龙芯1号”正式问世,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中国芯片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龙芯1号”的性能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它却让国产计算机产业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尴尬局面,成为中国科技自主迈出的关键一步。

此后的几年间,黄令仪带领团队继续攻坚,不断优化芯片性能,2004年,“龙芯2号”成功研发,这颗芯片的计算能力和能耗表现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但黄令仪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当国产芯片在关键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中国才能真正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那么,“龙芯”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应用呢?它的应用范围又是什么?

龙芯芯片

龙芯惊艳世界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在2018年,“龙芯3号”横空出世,这颗高性能芯片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嫦娥四号探测器、复兴号高铁等。

可以说,“龙芯3号”的问世让中国全面实现了国产化,尤其是复兴号高铁的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芯片技术的全面崛起。

在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龙芯”芯片的应用让中国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龙芯”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在经济和安全上为国家带来了显著效益,据统计,凭借自主芯片的推广与应用,中国每年节省约2万亿元的芯片进口支出。

龙芯产品发布会

这一成果让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技术的封锁逐渐失效,同时也让中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而黄令仪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秉持初心,她曾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复制别人的技术,而是创造属于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她将这样的信念深深植入团队成员的心中,使龙芯团队在每一次挑战中都充满信心,正是在她的带领下,中国芯片从一片空白逐步走向辉煌。

2018年,82岁的黄令仪依然在带领团队进行“龙芯3A/3B4000”工程的研究。

这一系列处理器芯片在性能上已经追赶上了国际一流产品,标志着中国芯片技术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80岁的黄令仪在工作

这样的成绩是黄令仪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她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团队在技术方向和解决方案上提供了关键指导。

除了技术成就外,黄令仪对团队文化的塑造也至关重要,在她看来,一个科研团队的成功依赖于每位成员的齐心协力。

正是在她的感召下,“龙芯”团队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从而成为国内芯片研究领域的典范。

黄令仪的卓越贡献为她赢得了众多荣誉,她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和CCF夏培肃奖等重量级奖项。

对于这些荣誉,她始终保持着一份淡然,她更在意的是如何让中国芯片技术走得更远。

在接受颁奖时,黄令仪曾坦言:“奖项是对过去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黄令仪(右一)与龙芯课题组成员到天安门看升旗

“龙芯之母”功成身退

可以说,黄令仪用一生践行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理念,无论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还是在国内项目推进中,黄令仪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她深知只有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6岁,她的逝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哀悼。

作为“龙芯之母”,她不仅为国家芯片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讣告

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中国才能在芯片技术领域从落后逐渐迈向自立自强。

功成身退之年,黄令仪本可以享享天伦之乐,可她却将毕生心力倾注在芯片研发和人才培养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晚年时期,尽管年事已高,她仍然马不停蹄地参加学术会议,上至两院院士、下至芯片企业员工,但凡有人向黄令仪请教,她都热情相助和倾囊相授。

她常说:“培养人才是头等大事,只有后浪推前浪,中国芯片产业才能薪火不熄、生生不息。”

黄令仪一生授业无数,桃李遍布芯片产业的方方面面,她所创办的微电子研究所如今已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域人才辈出的摇篮。

黄令仪获得CCF夏培肃奖现场

作为新中国芯片事业的开拓者,作为几代中国芯片人的精神丰碑,黄令仪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科学报国的真谛。

如今,当我们享受着“中国芯”带来的技术福利,当我们为拥有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而自豪时,一定不要忘记是无数像黄令仪一样默默无闻的拓荒者在背后努力。

黄令仪虽然走了,但她的精神永存,这位新中国芯片事业的奠基人用执着坚守的信念、孜孜以求的钻研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她把毕生献给了最爱的祖国和芯片事业,用生命践行了“国之大者”的铮铮誓言。

“龙芯”的璀璨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而黄令仪的名字也必将与“中国芯”一道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发展史册上。

龙芯三号

结语

黄令仪的一生是科研报国的缩影,从战火中立志求学到开创中国半导体事业,再到推动“龙芯”项目实现突破,她用智慧与行动为国家书写了芯片技术的辉煌篇章。

更为重要的是她将科学家的使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国芯片事业的崛起点燃了一盏明灯。

如今黄令仪虽已远去,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为实现技术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