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下诏 --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岳飞被冤杀,这是千年以来的公论。但是他为什么被冤杀,时至今日仍然有着不少谣言和传闻。
一些人认为岳飞功高震主又不知收敛,不懂政治权谋又喜欢参合朝堂要务等等,总之是岳飞自己激起了朝廷和高宗的猜忌进而造成悲剧,并不是那么“冤”。这种观点是不是事实,只需将相关“说法”和史实一一对照,大家自然就能明白。
第一个说法是,岳飞主张“迎回徽钦二帝”。这触碰了皇权的逆鳞,让赵构不能不忌恨他。
这个说法的信众非常多,但是这个说法也非常荒诞。因为“迎回二帝”是赵构登基时自己喊出来的政治纲领:
朕欲救在原之急 …… 其一德而一心,伫立功而立事。同徯两宫之复,终图万世之安。副我忧勤,跻时康乂 ……
不光如此,朝廷和金国数次议和时,“迎回二圣”都是南宋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每当宋军在战场上取得胜绩或朝廷有什么喜事,赵构面对群臣的上贺以及马屁时,他都用“二圣未还”来告诫、勉励群臣以及自己。
中原未复,二圣未还,赦文不可夸大 ......
此不足喜,惟复中原,还二圣,乃可喜耳......
然中原未复,二圣未还,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宋纪·一百十五》
就算赵构是虚情假意,“迎回二圣”也被他在事实上弄成了南宋的政治正确。 “迎回二圣”就像电视剧里“圣明不过我皇上”一样,是南宋群臣的口头禅。甚至可以说岳飞如果不喊“迎回二圣”,反而要被朝廷猜忌。
第二个说法是,岳飞武将出身,不通世故也不熟悉朝廷的“厚黑学”。这让他有意无意之间不但冒犯、得罪了皇帝和朝廷,也让赵构觉得他不听话是个威胁。
这个说法很有迷惑性,因为它套用了一众演义小说对武将的固有设定,武人都是只会喊打喊杀、性情急躁、脑子一根筋的莽夫。
事实恰恰相反,真实的历史中能成为统领一方的大将,就没有不通世故、不熟悉朝堂政治的人,不然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岳飞不但同样如此,还是其中的佼佼者。
绍兴四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六郡。在立大功于朝廷的同时,岳飞也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因为他统领大军并据荆襄之地,是可以割据成为藩镇甚至是称王的。为了免遭朝廷猜忌,岳飞数次请辞地方管理之职,还主动要求朝廷给自己派领导。
襄汉平,飞辞制置使,乞委重臣经画荆襄,不许。
《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不仅是立大功后主动避嫌,岳飞在平时也善于经营自己和皇帝、朝廷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岳家军于民秋毫无犯,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岳飞率军每到一地除了严申军纪外,都要反复说明严格要求的原因不是自己爱民,而是“累主上保民之仁”。
因为岳飞很清楚,名声、民望是重臣、大将的“致命弱点”。而且之前提到的“迎回二圣”也能说明岳飞在政治上的敏锐。
绍兴五年宋徽宗病逝后,鉴于开封有被宋军收复的可能,金国有了一个很“歹毒”的想法 – 送赵谌回开封或者南宋。
赵谌在靖康元年被宋钦宗册立为皇太子,从法理上来说他仍然是大宋的合法继承人。金国如果在中原扶立赵谌为皇帝或者把他送还,那么喊了“迎回二圣”多年的南宋就尴尬了,承认赵谌让赵构何以自处?不承认,那不是自己打脸么……
注:赵构主张的“迎二圣”是让徽宗、钦宗回来做比皇帝“高一档”的太上皇,所以他没压力。
岳飞在这个当口第一个把“迎回二圣”这个口号改成了“奉邀天眷归国”,将赵谌以及钦宗的身份分别由皇太子、皇帝变更为当今天子的宗亲。不但在敏感时期力挺赵构表明忠心,还于不动声色中解决了一个可能的大麻烦。
实际上秦桧那个“莫须有”,也证明了岳飞为人处事的能力。真要是个莽夫,十几年的时间里早留下一大把“辫子”了。
第三个说法,岳飞功高震主,作为皇帝的赵构没办法不猜忌。
这个说法非常有“理”,笔者不好直接辩驳,毕竟历史上“下马”的武将基本都是因为这个,宋朝自己就有“杯酒释兵权”。但仅因疑心就处死岳飞,就说不过去了。而且还有金朝这个大患在,磨都没拉完,为什么要杀驴?
为了强行解释就产生了一个非常荒诞的说法,岳飞将麾下朝廷的军队视为私军妄称“岳家军”,激怒了朝廷和赵构。
看着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这是不顾事实。古代军事管理跟现在差了十万八千里,历朝历代的军队从未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过系统划分。既没番号,也没现在排、连、团、师、军等固定编制。
为区分各支部队,惯例就是以统帅之名来称呼。当时不光有岳家军,还有韩家军(韩世忠)、刘家军(刘光世)、张家军(张浚)等等,连杨沂中统帅的皇帝禁卫也被称呼为杨家军。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史籍表明,赵构不但没有在拥兵自重、功高震主这方面猜忌过岳飞,很长一段时间内他表现出来的是非常信任岳飞。
读一读《宋史·岳飞传》就不难看出,岳飞是赵构一手提拔起来并委以大任的(中兴四将除岳飞外都是世家子弟)。岳飞的孙子岳珂编撰的《金佗粹编》里收录了十几年间,赵构发给岳飞个人的几十份信札、圣旨。如果读过,我相信字里行间你也感觉不到猜忌和不信任。
如现存于台北的赵构手书《赐岳飞批剳卷》里,赵构对岳飞的评语是“如卿体国,岂待多言”…… 除此之外赵构还赐予岳飞军旗一面,上面亲笔手书“精忠岳飞”。
历史中确实是有不少“功高震主”的武将,但是不能否认历史中也确实存在“功高不震主”的武将。
第四个说法,岳飞不识时务的参与立储,直接进谏赵构册立皇太子。统兵大将欲谋拥立天功,对于皇帝而言等同逼宫谋逆。
这个说法同样很有“道理”,毕竟历史上参合这类事的人要么一步登天,要么全家齐赴刑场。但这个理由仅仅是看上去“合理”,因为它脱离了事实。
前面提到的金国欲送回赵谌,之所以会让南宋朝廷棘手,除了赵谌自己的身份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 – 赵构自己无子且已无法生育。国无储君和皇太子归来,叠加在一起不但让朝廷尴尬,还会让赵构自己的皇位变得岌岌可危(类似的例子如明朝的夺门之变)。
岳飞是在这个时候将“迎二圣”改成“奉邀天眷”,并奏请册立皇太子(此时赵构已收养了两个养子在宫中)。这不但不是逼宫,还是在替赵构解围。而且提出此议的也不是他一个,当时朝廷大部分官员都建议赵构赶快册立太子,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
绍兴八年,赵构将之前收养的赵瑗(赵匡胤七世孙,后改名为赵昚即宋孝宗)选定为预备皇储(没有正式册立),并召岳飞和赵瑗见面。按照古代皇朝的传统,这实际就是托付之意。所以说对于岳飞参与立储的目的,起码赵构不认为他是想逼宫谋册立之事。
这些谣言和传闻产生的原因,其实和岳飞被扣“莫须有”的罪名是一样的。
一些人对于事实其实根本就不在乎,他们只认可自己的目的和想法。求证对于他们来说也变得没有意义,因为证据只要不符合他们的想法就是伪证。,容易获取又难以实证的“诛心之论”就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事实”。
编者注:赵构从始至终都是“主和”并想苟安江南(江南的士绅和原居民实际也倾向议和,因为战争就意味着消耗),只是南宋之初金国不想议和。这种情况下赵构就只能战,能打且服从朝廷的岳飞自然会被他所倚重。其后金国也有议和意向时,主战且主张收复中原的岳飞就成了障碍。当岳飞不愿意放弃理想时,他自然也就成了赵构的“弃子”而且被当作打击主战派的工具。
税源都被这些军头截流了,朝廷当然不干了,当初放权是朝廷没能力整合,现在军头收拾地方差不多了,朝廷就要摘桃子了,摘不好就弄出个淮西事变之类的,岳飞的悲剧大概是爆兵容易撤兵难,迁延日久也打不赢北朝,光拉锯南朝又受不了
插手储君的事不死谁死
岳飞自己想吃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