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抗战影视剧,为何就火了《亮剑》?观众:脏的太真实了!

小松历史菌 2024-06-25 23:25:47

在众多抗战影视剧里,我接触最早的抗战剧,便是19年前由李幼斌老师主演的《亮剑》。

当时,在拍摄《亮剑》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冬季,剧组的经费很紧张,一个演员要轮番演好几个角色,道具也是节省使用,比不上现在抗战剧的大手笔道具。

但是,《亮剑》一经播出后,经久不衰,却成为所有抗战影视剧里最火热的一部,乃至于家喻户晓。

那么,19年前的《亮剑》,究竟有哪些吸引大众的地方呢?其实,主打就是两个字:真实!

首先,《亮剑》里的主人公李云龙,就不像现在的抗日神剧,军官喝着咖啡,抽着雪茄,梳着大油头,住着大别墅,脸上没一点灰,而是完全展现了当时晋西北一带八路军的真实生存和战斗状态。

褶皱、打着补丁的军装,短缺的枪支弹药、棉花、医疗物资等,以及破旧不堪的住所等,才是当时八路军将士的真实写照。

咱们来详细展开说一下!

当时,八路军的军装,即便洗的再干净,也是皱巴巴的,袖口有磨损的线头,领子有洗不掉的陈年污渍,普通士兵和军官的军装,并没有什么差别,几乎没有干净整洁的。

即便是当时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也根本无法保障到每个士兵都能领到合适的军装,平日训练以及突发战斗,衣服洗的次数很少,所以领子的陈年污渍怎么也搓不干净。

在《亮剑》里,担任386旅长的陈赓,倒是穿着一套黑色的皮大衣,但是你仔细瞧皮大衣的里面,装束还是和普通士兵一样的,一样的皱巴,而这就是历史上八路军指挥官的真实写照。

然后,就是《亮剑》里的枪支弹药,可不是抗日神剧里的子弹无限,或者清一色的山炮轰击日军,这很容易误人子弟,以为咱们历史上打日军很容易(要是有这武器装备,抗战就不会打得如此艰难,这些抗日神剧也是对抗战先烈的不敬)。

在整个抗战时期,我军民付出了3500余万的伤亡代价,经济损失千亿美金以上,甚至是无法估量的。

在《亮剑》前几集里,新一团被日军扫荡包围,李云龙舍不得缴获来的重机枪,但最后也只能被赵政委咬牙炸掉,可见当时我军对于武器装备,尤其是重武器的缺乏。

当时,士兵们在打仗时,也会互相问还剩几发子弹,没有子弹了,就最后和日军拼刺刀、肉搏。

在历史上,八路军的军备经费十分拮据,战士们人均不超过5发子弹,而当时日军人均子弹却是足足120发。

所以,当时八路军战斗片刻后,就发起刺刀冲锋,就是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的劣势,只能选择在近战处最大程度给日军造成伤亡,也能以此缴获武器弹药。

还有一个情节,肯定很多人也很熟悉:这是一场没有载入史册的阻击战,它的规模很小,但同样悲壮。

《亮剑》中对于这个情节的原话:有一支区小队,手持简陋的原始武器,以全体牺牲的代价,拖住日军4个小时,为县大队拔掉张庄据点赢得了时间,也间接地支援了李云龙部攻打平安县城的战斗。

当时,这支区小队所持简陋原始武器,其实也是对于真实历史的还原。抗战时期,很多游击小队没啥经费,所有武器弹药和给养,几乎都要靠自己解决。

整个游击队伍里,可能就一两把长枪,其他的武器,基本上都是土枪、火铳、榆木大炮,甚至红缨枪、长矛之类,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火力不足,十分吃亏。

不光是游击队武器装备匮乏,就连八路军主力部队,当时同样面临武器弹药不足的局面,为了满足战斗需求,一方面战斗缴获,另一方面就是造兵工厂,自制土冒火枪、手枪、地雷、手雷等,满足八路军部队装备。

比如,当时八路军兵工厂自制的一款手枪,叫做“单打一”。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其实是因为这种自制土枪,只能打出一发子弹,在战场上的作用很小的。

不过,就算是这种性能很差的自制手枪,当时不少八路军战士都根本没有装备,只能是拿着大砍刀去和日军拼杀。

然后,还有一个场景也令人深刻,就是秀芹被日军绑在城楼上,最后自尽的壮烈场景。

她面对日军的刀锋,心中毫无畏惧,为了减轻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的伤亡,他大喊道:李云龙,你倒是开炮啊,别让我瞧不起你。

没错,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女人!

城楼之下,李云龙是他的丈夫,但更是独立团的团长,为了减轻攻城损失,他义无反顾命令开炮,开炮,开炮。

没错,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男人!

说实话,我很讨厌那些“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影视剧,或者给抗战剧强行植入“你情我浓”的情节,爱情固然重要,但是在国家危亡之际,个人的荣辱得失便显得微不足道。

秀芹是一个好女人,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妇女形象,也是一个伟大的卫国战士,换作是我,我也会和她做出一样的选择。

最为重要的一点,《亮剑》没有把日军刻画地十分弱小,战力低下,而是将日军出色的单兵和协同作战能力,乃至于有勇有谋,都进行了细致还原。

比较有特色的,便是李云龙率部消灭山崎大队那一集。日军误打误撞进入我八路军根据地腹地后,依据高地拒守,最终李云龙采用土工作业的方式,大量投掷手榴弹,消灭了山崎大队。

其实,这段剧情在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这场战役,就是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关家恼战役,而这支被围攻的日军部队叫做冈崎大队。

但是,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却和电视剧《亮剑》演绎的不一样,实在令人遗憾。

当时,为了围歼冈崎大队,八路军投入8个主力团,一万多人,战斗持续两天两夜,消灭日军400余人,我军付出了2000余人的伤亡代价,却依旧没有彻底歼灭冈崎大队。

至于为何出现如此悬殊的战斗结果?其实,从单兵装备和单兵能力来说,就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和工业国,在综合实力方面的巨大差距。

比如日军的小豆丁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就因为我军缺乏反坦克武器和相关反坦克作战经验,便在我国战场上耀武扬威,很多士兵根本就没有见过坦克。

当时,我军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解决一辆日军坦克,而在欧洲战场上连侦察车都当不上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在亚洲战场都能把日军坦克打得肉疼。

然后,包括李云龙率部1万多人,攻打平安县城,也根本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

即便有着巨大的人数优势,为了拿下平安县,八路军主力、各游击队,还有晋绥军、中央军等还是轮番出动,才得以让李云龙部成功占领平安县。

但是,不管是直接攻城的,还是打援的中国军队,都付出了不小的伤亡。

就凭这一点,便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日军作战能力的强悍,丝毫不夸张、不造作,现在的抗日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然后,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亮剑》中的日军全程说日语,不管口音是否标准,至少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你想想,哪有一群日本兵跑到中国烧杀抢掠,还全程中文的(能会中文的,至少也是军曹以上),甚至说中文,还要让一个翻译官用中文翻译,这不就妥妥的降智行为嘛,光凭这点就吊打很多抗战影视剧了!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骑兵连全员牺牲那集,也是《亮剑》作为抗战剧典范的点睛之笔。面对日军骑兵联队的重兵包围,八路军骑兵连两次冲锋,骑兵连长只剩下一条胳膊,最后冲锋便彻底战死。

要是放到其他抗日神剧里,骑兵连那就是以少胜多,杀的日军丢盔卸甲,最后顺利突围,而《亮剑》所展示的战斗残酷,也不过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真实写照罢了。

当然,《亮剑》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主人公李云龙的成功塑造,他性格大大咧咧,嘴里时常挂着脏话,还时不时顶撞上司,偶尔还犯点错误,谈不上特别的高大形象。

但是,李云龙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也十分符合历史事实。而有些抗战剧,为了单独拔高主人公形象,反而是弄巧成拙。

真实才是抗战剧的灵魂。唯有真实,才能让所有人清楚革命前辈抗战的艰难,也才能让那些为国牺牲的勇士安息!

直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出现后,《亮剑》这把抗战巅峰交椅,才算是后继有人了,至少从里面的军装就看出来了,衣服领口脏得可以反光!

在《亮剑》里,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6 阅读: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