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均来自网络,若发现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由作者独立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抄袭。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赞和关注。
2月26日傍晚,8岁的陈果经历了她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本该在夕阳余晖中无忧玩耍的小女孩,却被同村13岁的男孩陈某某拖进了黑暗的噩梦。性侵、暴力、哭喊,所有这些本该出现在成年人世界的丑恶,硬是闯入了这个年幼生命的世界。然而更让人心寒的还不是陈某某的行为——而是法律的无力。因为陈某某未满14岁,无法追究刑事责任,警方决定不予立案。真是扎心了,法律竟成了保护施暴者的盾牌,受害者的哭声却成了回荡在空中的无声呐喊。
1. 法律的“底线”在哪?先别急着掀桌子,咱们先来看看法律是怎么说的。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乍一听,这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小孩嘛,社会经验不足,心智发育还没完全。但问题来了,13岁的陈某某性侵8岁女孩,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顽皮”或者“误会”了。谁还能说,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不知道伤害了别人?这样的恶行,难道就该因为“年龄”被一笔勾销?
法律的本意是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公的惩罚,但在这个案子里,法律似乎变成了施暴者的保护伞。13岁,已经足够理解性行为的严重性了,难道我们要等到他再长大一点,才对他挥出法律的鞭子?这是什么逻辑?难道施暴者的年龄比受害者的痛苦更重要?
2. 受害者的声音,谁来回应?受害者陈果的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与无助。母亲瘫倒在地,父亲愤怒无奈。8岁的孩子遭遇了人生中最不该承受的痛苦,而法律的冷漠无情,仿佛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我的孩子遭受了这么大的痛苦,为什么坏人却得不到惩罚?” 这个问题,估计不止陈果的母亲在问,所有看到这件事的人心里都在问。
网友们的愤怒铺天盖地,大家纷纷质疑:“年龄小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的心。法律的存在,本应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这起案件中,法律却成了冷冰冰的条文,毫无温度。受害者的痛苦需要有人承担,社会的公正需要有人维护,然而,当一切都因为“年龄”而被搁置,这种正义的缺位让人心寒。
3. 年龄不是借口,教育在哪儿?当然,我们不能只把锅甩给法律。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13岁男孩实施性侵,背后反映的更深层次问题是——教育的缺失。一个13岁的孩子,能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行为,他的父母真的教育过他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从陈某某的行为来看,他似乎从未被教导过要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女性。性教育在很多家庭中仍然是个禁忌话题,父母避而不谈,学校也不敢深讲。于是孩子们在信息的碎片化和畸形的网络文化中,摸索出一条错误的认知路径。陈某某的父母,或许也从未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放任,最终酿成了如此惨痛的后果。
教育的缺失,让孩子们迷失了方向。而这个13岁的男孩,正是迷失的结果。在他的世界里,性别的尊重、法律的底线、道德的约束,似乎都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那么类似的悲剧还会不断上演。
4. 法律该与时俱进了这个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而这些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法律是否该与时俱进?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犯罪的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法律也不能一成不变。
浙江伦和律师事务所的王逸芸律师指出,针对性侵事件逐步低龄化的现象,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低龄未成年人性侵害行为的处罚力度。这话说得没错。时代已经变了,孩子们接触的信息、成长的环境、社会的氛围,都和过去大不相同。犯罪的低龄化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正视的问题。我们不能继续用几十年前的法律框架,来面对今天的现实问题。
法律的制定,应该是为了维护正义,而不是让正义从指缝中溜走。我们需要的是一部能够真正保护弱者、惩罚恶者的法律,而不是一部让受害者更加无助的冷冰冰的条文规则。
5. 保护未成年?别忘了保护受害者!有人说,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没错,教育是重要的,矫正是必要的,但别忘了,受害者也是未成年人!在保护施暴者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问问,谁来保护受害者?陈果的未来,谁来负责?她的伤痛,谁来抚平?
法律的平衡点在哪里?我们不能一味地保护施暴者,忽略了对受害者的关怀。未成年人犯罪,不意味着可以毫无后果。我们需要更严厉的制度去约束这些“未成年恶魔”,让他们明白,犯罪是要付出代价的。否则,下一次,受害者可能会是另一个无辜的孩子,而施暴者,依旧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最后小编想问:保护施暴者的法律,真的是在保护未成年人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