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管理时血流动力学监测

诸葛康康 2024-06-08 19:30:45
本文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52(4) : 323-326. 本文作者:沈迎 沈卫峰 临床上,5%~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原性休克。当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治疗策略包括: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特别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血栓阻塞性梗死相关动脉),极早恢复心肌再灌注;优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使用;多学科“休克团队”(shock team)协作。尽管这些措施使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30 d死亡率仍高达40%~5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常存在大面积(>40%)功能性心肌丧失所致的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或心泵衰竭。同时,机体产生反射性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外周血管收缩;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进而增加水钠潴留、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充盈。但是,这些代偿性反应同样也加重了心脏负荷,导致肺水肿和(或)静脉压增高。若心泵功能得不到恢复、充血不能迅速减轻,则进一步使心排血量降低,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灌注减低、心肌缺血,加重心功能恶化和循环衰竭。最近,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分为5期,各期之间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差异极大。某些早期患者可能仅表现出休克高风险征象(A期),而另一些患者存在低血压但无低灌注表现(B期)或存在低灌注且需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或机械辅助循环支持(C期),还有一些患者则处于严重休克且对上述治疗无反应(D期)或循环崩溃、难治性心脏骤停(E期)。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分期方法与住院期及30 d死亡率显著相关。为此,临床医生应根据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和患者个体情况,做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早期诊断、精准治疗、预后评估的决策。 实际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常滞后于血流动力学变化。最近,多个临床研究支持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诊断和分期时,综合应用有创性外周动脉压记录、肺动脉导管以及无创性超声和生物标志物等检查。应该指出,各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的外周动脉压的变异较大。某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即使血压处于正常低值,但当存在窦性心动过速和其他缺氧及低灌注表现时,仍应高度怀疑心原性休克早期,并及时启动救治流程。在低血压状态和休克期间,前臂袖带测压方法常高估血压测值。Burstein等对1 00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开展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与最初24 h和住院期死亡率显著相关,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