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金陵十三钗》的创作灵感,拯救上万妇孺,却无法拯救自己

阡陌上文史 2024-12-14 17:42:52

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

“任何想走进这扇门的人,都必须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1937年,几个日寇围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外,想冲进去捞“花姑娘”,被一位美国女子义正言辞拒绝。

恼羞成怒的日寇血在她脸上乱晃血迹斑斑的寒刀,怒扇她耳光,她也丝毫不退让。

她以己之力拯救了上万妇孺,被称为“活菩萨”,却无法拯救自己。

这位勇敢大爱的女子叫明妮·魏特琳。

魏特琳的家乡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出生贫寒的她从小吃了很多苦,磨砺了勇敢勤奋的性格。

尽管日子困苦,她从未放弃学习。长大后,她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如愿成为一名老师。

1912年,魏特琳来到中国,成为一名传教士,她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华群。

当时的中国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魏特琳却深知教育的意义,不遗余力地帮助穷人和妇女接受教育。合肥三育女中便是她排除万难一手建立的。

后来,她回美国继续求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然后再回中国成为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

在她的管理下,学校井然有序,许多穷困孩子得以受教育的机会,这里成为她们的天堂。

然而,随着1937年日寇的入侵,这片土地成为人间地狱。

12月1号,作为滞留南京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魏特琳第4次接到美国大使馆的严厉警告:

“再不撤离,我们将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魏特琳再次坚定拒绝:“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弃中国!”

这是她生活了28年的国家,被她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然后她毫不犹豫地在使馆出具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12月13日,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震惊世界!

走投无路的妇孺们纷纷涌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魏特琳打开校门接纳她们,将学校所剩不多的食物拿出来分给她们吃。

她在校门口悬挂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警示日寇这是美国学校,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这里成了难民营。她还组织校职工巡逻,请来在“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来保护难民安全。

日寇妄想强闯,魏特琳就带领几个人拦在校门口,义正言辞交涉,毫不畏惧。即使遭到人身威胁、扇耳光也不退让,日寇只能“望墙兴叹”。

后来,丧心病狂的他们将魏特琳围困在前门,派人伺机从后门越墙入校,轮番侵害妇女,掳掠走12名姑娘。

魏特琳心如滴血,她把这揪心的一幕写进日记里。

这一天是12月17日,从这以后,学校的缺口仿佛被打开了一样。每天都有10-20个日寇学校抢姑娘,逮到哪个就侵犯哪个。

魏特琳愤然跑去日本领事馆抗议,她的百折不挠,换来了日本领事馆同意在校门口张贴告示,并派来宪兵维持秩序,禁止日军闯入。

然而好景不长,日军要求关闭所有难民营,魏特琳却不顾命令,继续收留难民。

她不仅教她们文化知识,还常鼓励大家,“中国不会亡,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戴着太阳旗臂章来给姐姐送饭,魏特琳看到后,蹲下来哽咽地对他说:

“你是中国人,国家没有亡,你不用戴太阳旗。哪年哪月戴过这个东西,你永远不要忘记!”

长期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又亲眼目睹日寇令人发指的累累罪行,魏特琳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经过多方劝说,1940年5月14日,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治疗。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这位一生坚强、拯救了上万妇孺的“活菩萨”,却没能拯救自己。

在她回国后刚好一年的当天,她悄悄打开煤气,结束了55岁的大爱人生。

临终前几天,她还曾对友人说:“假如能再生,我还要为中国人民服务,那是我的家”。

她生前留下57万字的日记,记录了南京那段惨痛、血流成河的日子,那是她心如刀绞用泪完成的文字,却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录,静静地躺在档案馆里,蒙上厚厚的灰。

直到许多年后,一个崇拜她、和她一样近乎执着的女人,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搜集中,挖掘出了这本珍贵的史料《魏特琳日记》,还有一本同样珍贵的《拉贝日记》。

她就是出生美国的华裔二代张纯如,那段历史对她来说本已遥远,她凭着一位历史写作者的正义、良心与责任心,担起“为失语的人发声”的使命,写出一本震撼的书。

令人惋惜的是,同样长期直面血淋淋的历史,她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雪上加霜的是,她还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诋毁、攻击和威胁,最终,身患抑郁的她饮枪自尽,年仅36岁。

2005年,另一位与张纯如有过几面之缘的华裔作家严歌苓,以魏特琳的日记为灵感,创作了小说《金陵十三钗》。2011年,这部小说被张艺谋导演搬上了荧幕。

在魏特琳的墓碑上,刻有4个醒目的汉字“金陵永生”。

这位正义、博爱,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女性,虽已离开我们83年了,但她的故事,将在中国这片她曾深爱过的土地上永远流传。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评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