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扶摇”诗词,祝学子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快乐鉴骚词 2024-09-06 02:13:58

第一次读到“扶摇”这个词,是在诗仙李白的名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然后,进一步学习,就知道了“扶摇”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而且太白的这句诗,也是化用了“庄子”的名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的本意是盘旋而上的暴风。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就算是能飞到“九霄云”的大鹏,它也必须借助于风的力量。如果是“扶摇”,那就是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直接可以飞到任何想到达的高度。

任何成功,都必须借助于强大的外力作用。比如,即使伟大如中国共产党,伟大如毛主席,也必须借助于中国的民族独立战争,即“抗日战争”,才能逐渐壮大;而在“解放战争”中,也必须借助于伟大的“土地革命”,才能快速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是新中国成立的两大“扶摇”。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扶摇”的作用。这,在众多的诗词中表现出来了。

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这首诗的题目是“上李邕”,读到这个题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李邕是谁”?很搞笑的是,李邕的权势,比李白大得多。当年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于是,诗仙写了这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史称李邕“颇自矜”,瞧不起后进。李白的这首诗,就是来反击他的这种自傲。说你不要瞧不起后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现在的后生,就像还没有飞起来的大鹏,等有一日大风起兮,大鹏就随风而起,乘着飓风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的云霄。

年轻的李白是这样说的,他最后也做到了。千年以后的我们,从牙牙学语,就学习诗仙的诗,从步入学堂,就感受李白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谁还知道李邕呢?很好笑的是,我们即使知道李邕,也是从太白的诗中知道的。

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口中的“扶摇”,其实是有二,一是大唐的盛世辉煌,二是“天纵之才”诗仙的才华。

对于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在校的莘莘学子,一定要相信这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所能依赖的“扶摇”,一是我们今天的盛世中华,二是我们自己主观的努力。

2. 好控扶摇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鹏飞,姚鹄

我们都知道,唐朝末年,吏治崩坏,奸邪横行。那些胸怀高洁的志士,自然不容于朝廷。像这首唐末诗人姚鹄的《和工部杨尚书重送绝句》中的工部杨尚书,虽然已经官至尚书,但也无法在朝中施展才华,产生了归乡的想法:

桂枝攀得献庭闱,何似空怀楚橘归。

好控扶摇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鹏飞。

好控扶摇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鹏飞

当然,诗人的这首诗,是劝诫朋友放弃归隐思想,积极的利用现在的有利条件,去大展宏图才是正确的选择。

“桂枝攀得献庭闱,何似空怀楚橘归”,“桂枝攀得”,指的是科举高中,蟾宫折桂的意思。“庭闱”,指父母居住的房子,代指父母。“楚橘”,指屈原,代指高洁人士。

您啊!早早就蟾宫折桂,科举高中,光耀门楣;现在怎么能够像屈原那样,空怀高洁之志,而归隐还乡呢?

“好控扶摇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鹏飞”,您要好好把控支持你的那些机遇,乘扶摇而直上青云。然后,当你再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在人人都希望看到大鹏展翅翱翔,大展宏图啊!

总之,诗人的意思是,空怀高洁之志,而归隐,无所作为是没有用的。只有把控好支持自己的力量,大展宏图,才是积极有意义的。

3. 沙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褚载

这首唐代诗人褚载的《鹤》,毫无疑问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从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开始,所有的“咏物诗”,都是以物咏志,用动物或植物来象征自己的情操。这首《鹤》也不例外: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沙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沙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白鹤想到涧边去洗一洗自己那洁白如霜的翎羽,却嫌弃那菱角刺弄脏了那清香的泉水。

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一贯传统,从战国时代便流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白鹤嫌弃污浊的菱角,自然是不愿与其同流合污。

“沙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那些沙鸥啊,那些浦雁啊,它们应该为白鹤而惊讶,惊讶什么呢?没想到一旦飓风来临,大家都躲起来的时候,白鹤却乘着扶摇,一举飞上了九霄。

就像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首诗中的“沙鸥”和“浦雁”,和“燕雀”,都是象征了短视小人,而“白鹤”和“鸿鹄”,自然是象征了那些志当存高远的仁人志士。

4. 扶摇得势,不藉仙人仙仗,程大昌

这首宋代诗人程大昌的《感皇恩·其三》,虽然有恭维同僚,马屁诗的嫌疑。但诗写得非常好,用语非常鼓舞士气。被我们用来激励自己,甚至是激励同学,激励家人,都是是十分恰当的:

变化属朝班,鲲鹏相并。

健翼垂云风用壮。

扶摇得势,不藉仙人仙仗。

旁观生意气,犹神王。

此去汉庭,春光骀荡。

亲见子虚不惆怅。

鸢肩捷上,自有唐家格样。

三台旬月里,堪歌唱。

扶摇得势,不藉仙人仙仗

“变化属朝班,鲲鹏相并”,“朝班”,古代官員朝見帝王時,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我们一起朝班的各位同僚,变化很大啊,可以说他们是犹如鲲鹏并列在一起,不可等闲视之。

“健翼垂云风用壮”,他们的羽翼垂开,像五彩斑斓的彩云一样;而它们飞了起来,籍的风都是飓风。

“扶摇得势,不藉仙人仙仗”,它们依赖飓风,因扶摇而获得气势,根本不需要仰仗仙人或者仙仗。

“旁观生意气,犹神王”,“神王”,“王”通“旺”,意思是精力旺盛。我在一旁观看他们顿生意气,精力旺盛得不得了。

一句,“健翼垂云风用壮。扶摇得势,不藉仙人仙仗”,意气风发的人,固然要依仗扶摇等外部条件,但也不是依赖神乎其神的“仙人仙仗”,而是利用自己的“健翼垂云”的基础条件,再依赖飓风这也的扶摇,就可以“直上九万里”。

所以,我们要依赖扶摇,但不要神化扶摇,否则,我们的梦想就是虚无缥缈。

5. 直上扶摇须九万,满前星斗共昭回,刘辰翁

“扶摇”的重要性,在这首宋代词人刘辰翁的《浣溪沙·其五》,表现最为明显。刘辰翁认为,世间聪明的人不是没有,一个人在十日内想一千种办法也不是不可能。但光靠聪明是不够的,机遇和行媒反而更加重要:

十日千机可复谐。郭郎感运岂仙才。

人间自是少行媒。

直上扶摇须九万,满前星斗共昭回。

又传贾客向曾来。

直上扶摇须九万,满前星斗共昭回

“十日千机可复谐。郭郎感运岂仙才”,“郭郎感运”,汉陈平造木偶人,舞于陴间,而解冒顿之围的故事。

十日之内,千种计谋,也不是不能复现。而像汉代陈平那样使用木偶人,解了冒顿之围的丰功伟绩,也不是仙才才能做到的。

“人间自是少行媒”,其实,那样的人一直在人世间,只不过人世间少了一些能让人发挥才能的媒介罢了。

“直上扶摇须九万,满前星斗共昭回”,什么是“行媒”,就像大鹏要借助于“扶摇”一样,这样它才能直上九万里,看着身边尽是星斗,和它们一起共享星光灿烂。

一句,“人间自是少行媒。直上扶摇须九万,满前星斗共昭回”,“行媒”即“扶摇”,要“直上九万里”,“健翼垂云”只是基础,而且人世间不在少数,只有“行媒”和“扶摇”才是关键。

6. 何当与尔龙门浪,直上扶摇九万馀,赵浚

元末明初诗人赵浚,收到朋友赠送的一条江鱼,顿时百感交集。因为古代最常见用来作为赠礼的鱼是鲤鱼,而鲤鱼素有“鲤鱼跃龙门”的美好说法。因此,赵浚写下了这首《谢赵判事(仁沃)惠江鱼》,用来和朋友共勉:

珍重东溟一尺鱼,慇勤寄我数行书。

何当与尔龙门浪,直上扶摇九万馀。

何当与尔龙门浪,直上扶摇九万馀

“珍重东溟一尺鱼,慇勤寄我数行书”,“东溟一尺鱼”,《庄子·逍遥游》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所以,“东溟一尺鱼”或“北溟一尺鱼”,都是指“鲲”,它能转化乘“鹏”,就是那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鹏。

我十分珍重您赠送的这一条来自“东溟一尺鱼”,它对我来说,就像是“北溟”的“鲲”一样。同时,您还寄给我数行书信,殷勤的劝慰我。

“何当与尔龙门浪,直上扶摇九万馀”,我顿时百感交集,意气顿生。什么时候才能和您一起去追逐那龙门之浪,完成“鲤鱼跃龙门”的壮举。我们一起乘着扶摇,直上青天九万里之高。

一句,“何当与尔龙门浪,直上扶摇九万馀”,作为和同学,和朋友共勉的诗句,永远是适用的。

7. 扶摇会有日,六月是为期,申晸

当你胸怀大志,却又蛰伏在江湖时,这难免让人感到丧气。但是,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要乐观,积极的准备,当有机会的时候,才能爆发。清代诗人申晸的这首《别春沼赴北幕》,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可惜垂天翼,犹潜北海陲。

扶摇会有日,六月是为期。

扶摇会有日,六月是为期

“可惜垂天翼,犹潜北海陲”,诗人即将赴北幕,到那里,机会肯定是少之又少。所以,诗人说我空有翼展垂天的羽翼,但没有翱翔的机会;而是去了北海,去那里作鱼戏水,实在是可惜。

“扶摇会有日,六月是为期”,但我相信,有朝一日,会有扶摇在我身边升起,我就能“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且,这个未来不会太遥远,我暂定为六个月为期限。

一句,“扶摇会有日”,让人想起诗仙李白的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一样的激励人心。

8. 一气扶摇临绝顶,举头犹觉白云低,沈溎

年青时代的诗圣杜甫,当年是那么意气风发,挥笔写下了名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是要怎样才能“会当临绝顶”,杜甫没有提及,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这首清代诗人沈溎的《度佛耳严·其一》,可以说是将诗圣的句子补充完整了:

高峰层级似天梯,万竹回环好鸟啼。

一气扶摇临绝顶,举头犹觉白云低。

一气扶摇临绝顶,举头犹觉白云低

“高峰层级似天梯,万竹回环好鸟啼”,从山下远望通向最高峰的山路,那是层级分明,就像天梯一样。而在山路的两边,是万竿修竹,也是来回环绕,好听的鸟儿在其中啼叫。

“一气扶摇临绝顶,举头犹觉白云低”,我借助于山路间的山风,一口气像是乘着扶摇,就登临了最高峰的绝顶。我抬起头看,顿时感觉白云都在我脚下。一种豪气冲天的感觉,油然而生。

再看这句,“一气扶摇临绝顶”,杜甫说,“会当临绝顶”,怎么“临绝顶”,没说。这里诗人说了,是“一气扶摇”,我登顶,是要借助于山风,还有我的毅力。

所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固然是豪气;但“一气扶摇临绝顶,举头犹觉白云低”,才是有了生活履历人的总结。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