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康克清:临终遗言曝光,让人泪目,六个字彰显我党本色!

谨记过去 2024-12-23 18:14:43

前言

1992年4月22日,巾帼英雄康克清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81岁。在她临终的时刻,六个字的遗言让所有人泪目。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深刻地反映了她一生的坎坷和奉献。康克清同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从贫苦渔家到红军女战士

1911年金秋9月,桂香四溢,然而在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的一户贫苦渔家,却无半点欢愉之气。这户人家,迎来了他们的新成员——康桂秀,日后被世人熟知的康克清。她的到来,并未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带来转机,生活的重担依旧如山般压在父母肩头。康年苟,这位勤劳本分的父亲,与勤俭贤淑的母亲黄年姑,即便终日辛劳,也难以让家庭摆脱贫困的枷锁。他们租来一条小渔船,以此作为全家的生计,勉强度日。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康克清的童年被苦难深深烙印。她亲眼见证了旧中国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触动了她幼小的心灵。这些经历,如同种子般深埋心底,孕育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尽管生活给予她的是无尽的艰辛,但康克清从未有过怨言。她以乐观的态度,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她逐渐出落得聪明伶俐,敢于担当。

“革命的火种,一旦点燃,便势不可挡。”1925年,江西的革命先烈曾天宇回到罗塘湾,为这片闭塞的土地带来了革命的光芒。对于康克清而言,这不仅是思想的觉醒,更是命运的转折。她首次接触到了“妇女解放”的理念,这扇新世界的大门为她敞开。康克清的心被深深触动,她毅然决定投身革命,誓要改变自己和同胞的命运。面对父母的担忧,她坚定地说:“我的婚事我自会做主,革命的道路我义无反顾,无人可挡。”这份决心与勇气,让人为之动容。

1925年的罗塘湾,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康克清身处其中,积极参与反抗地主的斗争,她的勇气和决心在斗争中得到了锤炼。次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1927年,康克清在罗塘湾乡妇女协会担任常任秘书,她深入基层,倾听妇女的心声,组织她们参与打土豪、反封建的斗争,反对包办婚姻,为妇女的解放事业竭尽全力。她的努力,让当地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她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康克清的脚步从未停歇。1928年秋,她跟随红四军二十八团踏上了井冈山的征程,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在反“围剿”的激烈战斗中,她历经血与火的考验,成长为一名英勇的红军女战士。她的英勇无畏和出色组织能力,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1929年,康克清与朱德结为连理,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生活的结合,更是革命理想的交融。在朱德的鼓励和支持下,康克清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她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革命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1931年,是康克清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刻,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工作,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在江西瑞金,她担任红军总司令部直辖的女子义勇队队长和直属队政治指导员,组织妇女参与红军的各项活动,为红军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她的指挥才能和英勇精神,赢得了广大官兵的敬仰。

1934年,康克清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这是对她革命事业的极高赞誉。同年秋,她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途。雪山草地,艰难险阻,她与朱德同志并肩作战,共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行径。长征的胜利,见证了她的坚韧与毅力。1936年,长征结束后,康克清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党校总支书记,她不仅在政治上关心学员,还积极参与教学和管理,用实际行动和革命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学员,为培养革命接班人倾注了心血。康克清深知妇女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她不仅在前线英勇战斗,还积极投身于妇女救国会的工作。

妇女领袖与儿童守护者

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康克清,这位坚毅的女性,被调往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担任组织股长、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在她任职期间,政治工作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她并非高坐办公室,而是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扰。她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战士们的政治觉悟,更激发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正是在她的悉心领导下,直属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作为历史传承的我们,谁能忘记那段岁月?康克清不仅在军事上展现才能,在妇女工作中也同样大放异彩。她先后担任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中央妇委委员等职务。在妇女救国会,她积极动员妇女参与抗日救亡,组织她们投身生产、支援前线。她深知,妇女是革命战争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不遗余力地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她的努力,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更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康克清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被任命为多个重要职务。在晋东南,她再次担任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发动群众成立妇救会和妇女自卫队,组织妇女踊跃支前。她深知,妇女的力量是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她竭尽全力推动妇女解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她的付出,不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为新中国的妇女事业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康克清继续担任全国妇联常委、副主席等职务,同时身兼数职,其中包括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面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她深知妇女和儿童问题的紧迫性。她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儿童权益,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培训妇婴卫生人员。在工厂、农村、机关、街道,她亲自推动兴办托儿所,为提高新中国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儿童死亡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2年,康克清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国际保卫儿童会议。在会议上,她声音坚定,强烈呼吁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中、朝儿童的生命。她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和广泛响应。在康克清的任职期间,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她提出的改革措施和建议,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妇女儿童的心田,为新中国的妇女儿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康克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女性。1960年至1963年期间,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调整时期,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辛。康克清同志联系有关部门,将2000多名孤儿和弃婴送往内蒙古抚养。这一善举,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周总理对此高度评价,称赞她展现了深切的关怀和卓越的贡献。

然而,“文革”期间,康克清也未能幸免于难。她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冲击,但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反党阴谋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她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党的原则和立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978年9月19日,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康克清为全国妇联主席。这次晋升,不仅是对她过去在妇女工作中杰出表现的认可,更是组织对她在新时期领导中国妇女运动的殷切期待。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妇女工作的重点亟待从政治运动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康克清不负众望,她强调“四个现代化需要妇女,妇女需要四个现代化”,为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指明了方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担任全国妇联主席期间,康克清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婚姻法》的修改工作。她深知,婚姻法的完善对于保护妇女权益、促进家庭和谐至关重要。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1979年《婚姻法》进行了修订,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妇女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她的努力,让无数妇女在婚姻中找到了尊严和幸福。

1981年,康克清将目光投向了儿童和少年。她要求妇联组织把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作为工作重点,形象地提出“一手摘棉花,一手抱娃娃”的口号。同年,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儿童和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相继成立。这些机构的成立,如同春天的种子,在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中生根发芽,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康克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关爱和奉献。

大爱无私,严明法纪

1982年,宋庆龄的离世,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留下了一个空缺的领袖之位。谁来接棒,继续那份未竟的爱心事业?时间给出了答案——康克清,这位历经风霜的女性,毅然接过了这副重担。她不仅继承了宋庆龄的遗志,更以实际行动,将这份爱心精神发扬光大。在康克清的引领下,基金会如一艘稳健的航船,驶向儿童福利的广阔海域,开展了一系列救助与福利项目,为无数孩子的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康克清,一个名字背后,藏着无尽的温情与坚韧。她虽无亲生骨肉,却将满腔母爱倾注于继子继女及孙辈,用她的慈祥与智慧,编织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港湾。然而,命运总爱在最不经意间,抛出残酷的考验。1983年,一个阴霾笼罩的年份,朱德的最小孙子朱国华,这个本应成为家族荣耀的名字,却因一时的迷失,坠入了罪恶的深渊。在天津,他与一群高干子弟为伍,逐渐沾染上不良习气,甚至利用家族的名声,干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审判文件冷冰冰地记载着:朱国华等人,以朱德孙子之名,诱骗无辜女性,实施强奸与猥亵,受害者多达十三人。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全国。

面对这样的恶行,法律之网没有因为身份的高贵而网开一面。朱国华被捕后,仍试图凭借家族背景逃脱法网,但正义的天平不会倾斜。案件迅速上报至中央,邓公亲审此案,随后,这份沉甸甸的文件,摆在了康克清的面前。那一刻,她的内心风起云涌。作为奶奶,她对孙子有着无尽的疼爱;作为共产党人,她深知法律不容亵渎。情感的纠葛与理智的抉择,在她心中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最终,康克清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写下了那九个掷地有声的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党性原则的坚守,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公正无私。

那九个字,如同千钧重担,压在了康克清的肩头,也让她承受了难以言喻的痛苦与压力。但她知道,这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为了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朱国华的结局,是法律公正的裁决,也是对一个家族深刻的教训。这一事件,让朱家蒙羞,也让康克清的心灵遭受重创,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决定。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92年。康克清,这位为儿童福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当组织上询问她有何遗愿时,这位一生清廉、无私奉献的老人,只是淡淡地说出了六个字:“我什么都不要。”这简单的六个字,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她高尚的灵魂与无私的情怀。康克清的一生,是对“共产党人”这一身份最生动的诠释,她的家国情怀,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回望康克清的一生,从接任基金会主席的那一刻起,她就将个人的命运与儿童福利事业紧紧相连。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与责任的力量,无论是在推动项目、关爱孩子,还是在面对家庭与法律的抉择时,她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她的故事,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坚持与奉献,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爱与责任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结语

康克清的一生是革命与奉献的传奇,她以坚定的信念、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爱心,为中国革命和妇女儿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故事让人深感敬佩,尤其是面对孙子犯罪时的坚决态度,更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康克清的清廉与无私,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她的一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坚守原则,为人民服务。你对康克清哪方面的事迹最感动?是她在革命中的英勇,还是对家人严格要求的公正?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

编辑|雨森年华田羽

审核|宇森年华罗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3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