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劝谏后最后的结局如何
众所周知,历来劝谏都是高危行为。
一个人一旦要开始向上级进谏了,连卖保险的都不接你的电话。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国君都是刘禅。
所以才有比干劝谏被剜心的惨烈,才有海瑞抬起棺材进谏的决绝。
当然,如若在劝谏时,注重一下方式方法,兴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来劝谏分为两种,一为直谏,一为婉言劝谏。
直谏的代表不说了,便是被刘禅称为“相父”的诸葛亮,一篇《出师表》,简直是对刘阿斗耳提面命,“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直接命令阿斗,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干,毫不给后主面子。
另一种便是婉言劝谏的了。
这种劝谏便多了,毕竟肚度大的君王,那可是七八个星天外,是少之又少啊。
作为臣子的,一旦某句话不合君王意,便是身首异处,甚至还会株连九族。
所以,劝谏君王,那可是高危又高危的行为啊。
但是,总有聪明的臣子,以君王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劝谏,事实证明,这种劝谏,效果奇佳。
典型代表便是以讲故事擅长的邹忌的劝谏。
邹忌以自己的一番经历来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
效果绝佳。
王曰:“善。”
这个邹忌,才真的是心比比干多一窍啊。
人才啊!
齐威王听了邹忌一番“王之蔽甚矣”的话的反应,颇具一个雷厉风行大王的风范。
如何反应的?
先是“善”,然后是“乃下令”。
看看,杀伐决断,雷厉风行,决不拖泥带水。
尤其一个“善”字,尽显齐威王的威风与魄力。
安坐于龙榻之上,双目炯炯有神,一挥衣袖,一个手势,“善”!
好!
铿锵有力,睥睨天下。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
正如鲜花要绿叶来衬托,齐威王的英明和果决,也要通过另外几个君王的反应来对比,才能显示出来。
对比君王之一,鲁庄公。
《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在长勺一战中,与平民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曹刿的一番指挥下,大获全胜。
可怜的鲁庄公,状况都还没弄清楚,战争就结束了,咦,怎么就完了?还居然打胜了?这货傻乎乎地问取胜的原因。
也是醉了。
再来看另一个君王,《公输》里的楚王。
楚国将要攻打宋国,墨子一听,不得了,这不违背我们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吗?
于是长途跋涉见楚王,一番唇枪舌剑之下,楚王败下阵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好好体会一下鲁庄公的“公问其故”,齐威王的“善”与楚王的“善哉”。
君王的魄力立见高下。
再来看,同样的进谏,《召公谏厉王止谤》,周厉王纵然在听了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却依然“王不听”,好一副傲骄的神情: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最后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也是咎由自取,活该!
几相一比较,齐威王的“乃下令”,多么的难能可贵。
齐威王这一纳谏,最后是“战胜于朝廷”。
这不就是《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实版吗?
就像电影《羞羞的铁拳》里,沈腾伸出一个一阳指,一勾,“你过来呀!”气势一定要做足,小样儿,敢跟我斗。
准保吓得对方屁滚尿流。
齐威王就用的这一招。
齐国由此大盛。
红太阳,从天上,慢慢地爬上。
邹忌与齐威王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邹忌几乎陪伴了齐威王政治生涯的一半,两人早已超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颇有些情同手足。
最终,邹忌因为军权过于集中,畏惧齐王的势力,最终选择装疯来自保。
只可惜,君臣已与时际会,世间只有一个诸葛亮与刘备。
有趣的人生,最终都只能归结于无趣的斗争上。
宫斗,可不仅仅只是女人之间的战争。
在这一点上,男女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