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达的年代,即使进山隐居的人也会带上手机,偶尔了解外界的新闻。
但终南山上却有一个人,他出家隐居时只带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完全脱离了手机。他每天过着清心寡淡的生活,变化大到连家人都没能认出来。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个隐居终南山三十年的人就是侯大师,据说他看破红尘的时候才二十多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可他却不愿意在世俗世界多待。
下定决心要去终南山隐居后,他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年轻人应该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如果他现在就避世,意味着他的未来发展会就此停滞不前。
不过父母的反对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决心,反而还将隐居的时间提前了。
拗不过儿子,父母也只好同意,不过为了他在终南山的生活能更加舒适一点儿,他们几乎是把侯大师的家给搬了过去。侯大师看着父母,一脸无奈的解释道,他是去隐居修行的,又不是去那儿享受生活的。
于是在父母带的众多东西中,他只拿走了他修行需要的书籍和平时生活的必需品,然后便一个人进山了。
隐居之后他连一个通讯工具都没带,所以平时也几乎不跟父母联系。而父母也一直以为侯大师只是一时想不开,等他在这儿待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应就会回去。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儿子竟然非常享受山里的生活,隐居长达30年也不曾有回家的迹象。
隐居得再久那也是他们的儿子,所以他们也会在空闲时间去终南山看他。但不知道是不是儿子隐居得久了愈发像个仙风道骨的道士,他们擦肩而过时竟然没有认出来。要不是侯大师还记得父母的样子,他们要见面怕是要费一番周折了。
说到这儿不免有些奇怪了,他不是去隐居吗,为什么连父母都认不出来他了呢?这30年的隐居生活究竟是怎么过的?
上山第一步工作便是修建住所。这里的隐居不像出家做和尚,有人帮忙安排住所。他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亲自动手解决。每天劳作完了之后,他还会坚持打坐,并阅读道德经。每天反反复复。
在饮食方面,他吃得可以说非常简单,每天不是煮白菜,就是白菜粥。
是人就有生老病死,你以为侯大师生病会去医院吗?当然不会,因为他在研读道教文化知识的同时,还会研究中医药学。
所以他在精通中医之后,会就地取材,为自己治病。
作为这山上隐居时间最长的隐士,侯大师声名远扬,甚至有人专门到终南山去拜访他。
也正是长时间和自己的独处,让他变得越来越祥和,以至于就算他正在劳作,也会先为来访客人答疑解惑。可以说他的境界帮助到了很多迷茫的人。
30年的时间虽然让他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但同时也让他的精神境界远超常人,甚至连其他终南山的隐士也会专门来请教他怎么修行。
和侯大师这个真正的隐士相比,其他人的隐更像是逃避,他们将现代社会的网络和电带上了终南山,为的可不就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能不与社会断层吗?
其实很多古代诗人都做过归隐山林的选择,他们虽然隐居,却也时刻关注社会变化,比如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如果对当时的势力不够了解,又怎么成就得了神机妙算诸葛亮得名号。
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辞官回乡之后,他真的就不再关注社会变化了吗?桃花源记虽然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但反过来不也是讽刺了避世后的无知吗?而诗人王维也是终南山的隐士,但谁又敢说他不曾怀念做官的时候?
对于侯大师的隐居,其实也有很多人诟病,有人说他是承受不住社会的打击,没有竞争力才会选择隐居,也有人说他是想以隐居的噱头让大家崇拜他。但谁也想不到他可以坚持30年,他用时间证明了隐居的真正目的。
对于他来说,隐居的生活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修行道法就是他想要突破的境界。有人说修行难道就是读书吗?
实际上侯大师的修行不仅限于一次次的书籍翻阅,他的每一次劳作、每一次静坐,以及和人的交流分享都是修行。正是30年如一日的修行,才有了如今的终南山第一隐士。
一伙刁民 要么就不消费,要么就不干活逃避,国家必须出台政策进行残酷的打击
他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吗?
隐居个屁,其实他是怕干活想偷懒,这种儿子都白养了
由于某些经历或对社会的不适应,使得有些人强烈地想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虽然未必能入所愿,但这种追求也是人性中的一个方面,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只是有人用实际行动把它践行了。
终南山一个茅草屋不是一个月大几千吗,土地能让他随便挖[呲牙笑]
能在终南山呆30年?那么有钱?
为什么往山里跑,就是因为空气中负氧离子多,人也精神了,亲身体会
第一隐士,本身就是个矛盾的说法。隐者无名,却排第一。呵呵。
现在还能找到一块隐居的净土吗?珠穆朗玛峰都不行!
不被资本家薅羊毛[点赞]
再懒,装瘫痪,如果身体不活动,运动机能会逐渐退化,到最后可能真瘫痪!
这样的人生,一万年有何意义
终南山现在的散修真的很多了,聚居地了
哪里里来的白菜?刚进山吃树皮吗?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