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志愿军接到进攻命令,副司令邓华却发回紧急电报:这仗不能打

乐蓉评历史 2023-03-03 18:33:03

“建议停止战役发起。”

彭德怀手握着从前线发来的电报,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大战在即,志愿军4个兵团13个军都已经入了战备状态,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全线出击。可偏偏这个时候,邓华却第一个站出来提议暂缓进攻。

换成别人,彭德怀可能不会有过多的犹豫,他向来是说一不二的人,在军事上决定的事情很少去打折扣,但对于邓华,这个被他誉为“好帮手”的志愿军副司令员,彭德怀却没有立刻驳掉他的建议。

彭德怀了解邓华,如果没有充分理由,或者是前线态势出现意外的变化,他断然不会突然发出这封劝停的电报。在经历短暂的犹豫后,彭德怀最终命令暂缓战役发起时间,并复电正在开城志愿军谈判代表团驻地的邓华,让他必须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而这个被邓华拦下来的作战计划,正是志愿军筹划了2个月之久的“第六次战役”。

一、箭在弦上的“大决战”

1951年春夏,朝鲜战场进入了一个形势相对复杂的阶段。

一方面,“停战谈判”虽然被提上议程,却一直处于僵局,战争双方都在力图争取主动,想要通过军事上的胜利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

另一方面, 四次战役过后,双方超过百万大军对峙在狭长的朝鲜半岛之上,摩擦、消耗、争夺从未停止。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决定战争命运的大决战在所难免,最终的和平只能靠打出来。

此时志愿军内部也正在经历着一次大的变动。从抗美援朝第一战一直不间断打过来的38、39、40、42军退至朝鲜北部休整待命,50、66军则奉命回国休整。与此同时,作为第二梯队的王近山的3兵团,杨得志的19兵团顺利抵达朝鲜前线,长津湖战役后休整完毕的宋时轮9兵团也递上了请战书。

已经把兵力运用到极致的彭德怀,终于盼来了生力军。3兵团和19兵团都是满编满员,每个师超过1万人,而且装备了部分苏式武器,各师都成立了炮兵团,高炮营,战斗力不容小觑。

新力量的投入,意味着新战机的出现。志愿军最擅长的打法就是隐蔽穿插,集中优势兵力打一个出其不意,13兵团首战云山,9兵团入朝后的长津湖战役,都在是不提前暴露力量的情况下突然出击,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只要把握好拥有完整战斗力的3兵团和19兵团,对美军打出致命一击,那么战略意义是重大的。朝鲜战争是立足长期还是一战定乾坤,完全就看接下来这一场战役的结果。

当时摆在彭德怀桌案上的情报显示,美军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要效仿当年的仁川登陆,在志愿军侧后方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切断补给线,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以此配合正面进攻。

不得不说,美军的计划摸准了志愿军的三寸。缺乏海空军的侧翼掩护,志愿军难以根除来自侧后海岸的威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往北退,压缩战线,但这样一来不仅会把积累的战果拱手让人,而且将陷入长期的被动。

关键时刻,彭德怀拿出了横刀立马的大将气魄,决定要在美军还未进行登陆前抢先发起进攻,通过第五次战役一次打掉美军3个师,让其失去战斗力,从而夺回战场主动权。

一边是企图重演仁川登陆辉煌胜利的美军,一边是积蓄力量计划一战定乾坤的志愿军,所有的战争引线几乎就在一瞬间被点燃,百万大军混战在一起,双方都想靠着这一仗把对手彻底打出半岛。

但这场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其过程和结果,却又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整场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志愿军发动全面攻势,一举向南推进70公里,再次兵临汉城北郊,美军在四次战役中进攻87天才得到的地盘被志愿军7天的进攻就夺回了大半。

第二阶段:美军利用志愿军补给困难的契机策动反攻,13个师以强大的机动优势,猛地插向志愿军各兵团结合薄弱处。关键时刻,正准备撤到后方休整的志愿军63军临危受命,死守铁原,在宽达25公里的阵地上挡住美军主力进攻。

第五次战役在短短的50天内,几番风云突变,堪称整场抗美援朝战役对决的一个缩影。志愿军攻势灵活迅猛,但在进入补给困难期后,遭遇美军快速机动部队的突然反击,而美军声势浩大的机械化反击攻势,又在铁原志愿军轻步兵巅峰战术的防守下寸步难行。

对于双方来说,第五次战役都是带有遗憾的,也正是这样的遗憾,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随时可能发生。

二、倾尽全力再打一仗

第五次战役后,彭德怀的神经一直都是紧绷的,他清醒地认识到美军仍不会轻易罢休,这个阶段双方都进入了疲劳期,但谁松懈,谁就可能最先挨上一记重拳。

摆在彭德怀面前有三个关键的问题:

(一) 五次战役没有完全实现战略目标,志愿军上下都憋着一股劲,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

(二) 美军在谈判桌上仍然没有显示出诚意,想要通过和平结束战争短期内无法实现。

(三) 朝鲜雨季到来,这对于本就补给困难且缺乏机械化能力的志愿军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限制。

在吸取五次战役的经验后,彭德怀最终定下了一个大决心,那就是要倾尽全力再和美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决战。

自此,第六次战役被提上了日程。

在兵力部署方面,彭德怀一改以往全线出击的模式,而是计划将志愿军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

(一)以19兵团三个军加上47、42两军,牵制住部分联合国军,并集中力量主攻位于涟川、铁原一线的美军王牌骑一师;

(二)以9兵团26军牵制金化的美24、25、3师以及南朝鲜军两个师,争取歼敌一部分;

(三)20兵团的两个军沿着汉江两岸突破南朝鲜第6师防线,向山阳里、华川迂回前进;

第二梯队

(一)38、40军以及3兵团的三个军休整待命,39、20两军担任东西海岸的预备队;

此外,彭德怀还希望刘亚楼空军的22个飞行团能够及时入朝,与地面部队进行配合,弥补志愿军一直稀缺的空中支援。

第六次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天至1个月,一旦前线部队伤亡或者补给消耗达到一定程度,则由第二梯队7个军投入战斗,再保持1个月攻势,争取整场战役消耗敌8万人左右。

美军之所以能在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逆境中扳回局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抓住了志愿军补给能力只有7天的弱点,在志愿军因为缺乏补给被迫后撤的时候组织大规模的反击。而如果按照彭德怀对于第六次战役的设想,两个梯队轮番上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美军反击,迫使敌人被动进行防守。

第六次战役的最终目的,就是动用一切力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把他们打回谈判桌上来“求和”。

从总体战略的确定,到备战命令下达全军,一切进展非常顺利,唯一在彭德怀意料之外的只有邓华在作战命令下达3天后发回的那封加急电报。

三、战情突变

邓华17岁参加革命,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上井冈山,一路从连级干部做到兵团司令。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之后的四野,他都被赋予重任,屡次领兵独当一面,作为主帅收复海南岛更是堪称经典战例。

抗美援朝后,邓华成为了彭德怀最得力的助手,除了指挥大小战役外,他还认真总结了志愿军每个阶段的经验教训,从刚入朝时的《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到第五次战役后的《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邓华在整个战争期间写下的军事讨论文章不下数十万字。这不仅仅对于志愿军作战帮助匪浅,对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宝贵的一手材料。

五次战役后,邓华作为志愿军首席代表,和美军在谈判桌上巧妙周旋,精准分析形势。可以说身处战争最前线的邓华,他的意见就是志愿军战略制定的一个“风向标”。

而对于第六次战役,邓华一开始也是支持的。

谈判桌上的反复切磋,美军并未表现出任何诚意,只是一味拖延时间。正因如此,邓华曾和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联名给彭德怀发出过一份电报,提出:

“谈判需要战斗胜利配合,并需作破裂之军事准备,反击以8月内动作为宜。”

邓华的想法和彭德怀第六次战役的计划不谋而合,但之后他亲临一线阵地进行考察,却发现美军在第五次战役后并没有闲着,而是修筑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也意味着志愿军一旦发起进攻,就必须连续攻坚才能推进战线。

邓华在接下来发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就着重提到了这一点:

“敌人阵地已经巩固,深沟高堡,固守以待,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

志愿军的优势是灵活穿插,利用运动战广泛歼敌,但因为缺乏重火力,所以往往在攻坚战、阵地战时难以取得突破。

第四次战役中,邓华指挥42、66军主力及40军120师主攻砥平里,以优势兵力打了3天却难有进展,最终只能在付出一定伤亡后撤出战场。砥平里是志愿军攻坚能力的一次试金石,它证明在美军强大的空军和炮火支援下,志愿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敌人防御严密的阵地要塞。

砥平里战后,邓华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教训,正因如此,他认为在敌人以逸待劳,工事健全的情况下发起第六次战役,志愿军会再次遭遇砥平里一样的困局。为此,邓华再次致电彭德怀对战役进行具体分析:

“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坚固设防,而又是现代的立体防御,是不可小视的。如我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其结果有三:

一为攻破了敌阵,部分歼灭了敌人;

二为攻破了敌阵,赶走了敌人;

三为未攻破敌阵,而被迫撤离战斗。

不管哪一结果,伤亡和消耗均会很大,尤其后者对我是很不利的。相反的,如敌离开他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其打垮,而求得部分歼灭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邓华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朝鲜战争进行到现在这个阶段,双方的优弱势都已经被对方熟知,作为进攻方很容易被对手针对性防御,相反作为防守方只要稳住阵线,就可以灵活观察战场,捕捉敌人的弱点寻机发起反击。

而且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备战时间过于紧促,空军无法在11月之前修好机场,很难及时投入战斗,前线想打20天到1个月的战役,特别是多场攻坚战,没有空军的支援会非常被动。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整场战役的走向,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谈判桌上的邓华,却仍然时刻关注着战略全局,并敢于不计较个人得失,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一点难得可贵。

彭德怀收到这封电报后,深思熟虑了很久,最终决定“大战役反击在无空军配合下暂不进行”。

此后,抗美援朝进入了第二个战略阶段,志愿军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952年7月,在彭德怀和陈赓回国后,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并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值得一提是,邓华也是开国将帅中少数指挥过百万大军的统帅之一,这足以证明他最为卓越的功勋。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