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节

冯哥聊文化 2024-10-01 15:34:40

1980年,我在夹沟南山中学上高中。这年的中秋节是9月23日,星期二,学校不放假,而且是秋雨绵绵。下午放学后,距学校近的同学都回家过节去了,寝室里,只剩下我同两名远路的张同学、武同学,在无助地昂首望天。

“晚上咋过呢?”张同学望着笆斗里几个开裂的画卷子说。“我看咱这样,”武同学拿过一个煤油炉子说,“学校菜地里有梅豆、萝卜缨子、辣椒,咱们摘些来,用开水一煮,用盐一揉,再配上咱从家里带来的豆瓣酱、咸罗卜干,凑够四个菜,咱们以茶代酒,也可过节嘛。”

武同学的话得到了我和张同学的赞同,于是我们分工协作,忙乎起来。不一会,还真的像模像样地凑上了四个菜,我们三人围在一起,高兴地吃了起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做的梅豆、萝卜缨子、辣椒,一股青气,涩的要命,特别难吃,不是饥饿逼迫,还真难下咽。

正当我们努力吃着的时候,门外突然闪进一个人来,通黄的灯光下,只见他头戴着席夹子,身披蓑衣,右手提着一个用塑料布裹着的蓝子,他是教我们语文的刘老师。见到刘老师,我们都很惊讶,要知道刘老师的家可是距学校10多公里的新丰村,这样的雨天,路又难走,也不知道他是怎样来的。刘老师笑呵呵地边脱下蓑衣、拿下席夹子边说:“我知道你们几个没回家,所以来同你们一起过节。”

我们站了起来,吃惊地望着刘老师,一时竟不知所措。“愣着干什么?还不赶快把篮子接过去。”我急忙上前,从刘老师手中接下篮子,拎进了我们几个吃饭的课桌前,掀开篮子上面盖的毛巾。篮子里散发出一股烧鸡的香气,诱的我口水都要流出了。我把烧鸡拿出,里面还有两盒月饼,几个白馒头,一瓶宿县二曲。见到刘老师满脸的雨水,我们仨竟激动地说不出完整话来,一个劲地说:“您,怎么来了?怎么来了!”“我岳母有病,我老婆带着孩子在岳母家照顾她,中秋节没法回家了,家里就我一个,心里惦记着你们,就过来了。”刘老师说着话,已坐在了我们摆好菜的桌前,看着我们做的菜 ,拿起筷子尝了一口,他笑了,“梅豆要切成丝,再在开水里煮;萝卜缨子煮熟后,要揉一揉,去去水,然后再拌盐。”在他的指挥下,我们几个重新整理了蔬菜,再摆上烧鸡、月饼,拿了四只茶缸,把酒倒好,大家开怀畅饮起来。

“这烧鸡真好吃!”武同学边吃边赞道。“是好吃,这是符离集烧鸡吧?”我问。“是的,符离集烧鸡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汉朝就有了。之所以好吃,在于它的精美制作。”刘老师押了口酒说。见我们都看着他,有些好奇,又说:“我的一个同学,是符离人,他家就卤烧鸡。他向我不止一次地讲了烧鸡的制作过程。”刘老师一手敲着桌子继续说:“选用每只重约1000克当地麻鸡,宰杀放血,热水烫、去毛、洗净,在靠肩的颈部直开一小口,取出嗉囊;再在肛门上边开口,取出内脏,用水洗净。然后用刀背敲断大腿骨,从肛门上边开口处把两只鸡腿交叉插入鸡腹内;再将右翅膀从宰杀的刀口处穿入,使翅膀尖从鸡嘴露出。鸡头弯回别在鸡膀下边,左膀向里别在背上,与右膀成一直线。最后将鸡腹内两只鸡爪撑开,顶住鸡腹。 将处理好的鸡挂在阴凉处,晾干水分,用毛刷蘸饴糖涂抹鸡身。涂匀后入大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时捞出。 另备大锅,锅内放足水,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种名贵药材,装入一只纱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将水烧开,然后加入糖、盐,调好味,将炸好的鸡整齐地放入,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稍煮5分钟,将锅中鸡上下翻动一次,盖上锅盖,改用文火煮4~6小时,以肉烂脱骨为止。煮鸡的卤汁越老越好,老卤越用越香,符离有百年老汤的美誉。”

刘老师的话让我们更加吃惊,像是听了天方夜谭,我们只是听说符离集烧鸡,吃烧鸡也是屈指可数的1、2次,更不知道它的来历及制作过程,今天算是长了见识。接着,刘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中秋节的来历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听得我们如痴如醉,频频点头。我暗自庆幸老天下了雨没能回家过节,否则就听不到这些故事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