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回顾诺奖与免疫百年故事(上)

张明徽的手记 2024-10-10 15:20:53

前天(10月7日)202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揭晓,颁给了两位遗传学家维克托·安博斯(Victor Ambros)、加里·鲁弗肯(Gary Ruvkun)。获奖理由:在发现微小RNA中做出了杰出贡献。30年前第一次发现微小RNA的两位科学家,终于获得了诺奖的认可!

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微小RNA对调控多细胞生物中的基因表达非常重要,被证实参与了生物体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不论是胚胎发育还是癌症,很多生理现象都和微小RNA密切相关。

一个微小RNA可以影响数百个不同基因,研究也是非常热门。经常有“某某癌里的某某微小RNA的功能研究”的科研文章发表。

关于两位科学家研究的具体故事,很多文章已经在报道(拓展阅读:当年哈佛不要的人,刚刚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我们就不赘述了,今天主要想借这个机会聊一聊诺奖的金矿——免疫学!在诺贝尔奖一百二十年的历史里,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18次褒奖了免疫学领域。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100多年来免疫学领域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

序号

获奖时间

获奖人物

研究成果

1

1901年

Emil von Behring

血清疗法及其在白喉病中的应用

2

1905年

Robert Koch

对结核病及结核杆菌的研究

3

1908年

Paul Ehrlich

抗体形成侧链学说

Elie Metchnikoff

免疫细胞学说-吞噬细胞的作用

4

1913年

Charles Richet

过敏反应的研究

5

1919年

Jules Bordet

补体及补体结合反应

6

1930年

Karl Landsteiner

人血型抗原

7

1951年

Max Theiler

发明抗黄热病疫苗

8

1957年

Daniel Bordet

用组织胺药物治疗变态反应

9

1960年

F.M. Burnet

克隆选择学说与获得性免疫耐受

Peter B. Medawar

获得性免疫耐受

编者希望通过本文带大家快速回顾一下120年来历届荣膺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以及它们对医学和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作用!从免疫学发展史的角度看,120年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也见证了免疫学发展的整个历程!因篇幅限制,分为上下两部分,本篇为1901年—1960年的获奖人及获奖贡献。

01

1901年 Emil von Behring

1901年首届诺奖就颁给了免疫学的研究成果!获得荣誉的埃米尔·贝林被封为贵族。他的工作贡献:从治疗和预防白喉开始打开了血清疗法的大门。

19世纪80年代白喉大流行,病死率可以达到50%,德国当时每年有50000个孩子死于白喉。血清疗法问世之后,一战时期白喉病死率下降到15%,随着这种疗法逐渐普及,二战期间病死率已经下降到5%。这种血清疗法给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Emil von Behring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于一个病,而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人。

02

1905年 Robert Koch

获奖理由:表彰他在结核病相关的研究中做出的贡献

科赫提出了一个确定病原菌的重要准则——科赫定理,即在患病的生物体内能够找到一种致病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够提取并接种到健康的同种动物体内引起相同的病症,新染上疾病的动物,一定能提取与先前接种的相同的微生物。利用这些定理和技术,科赫分离出了许多种疾病的致病菌。

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协会的会议上,他宣读了自己发现引致可怕的结核病的致病因素——结核杆菌的论文,并论证了它的致病机理。1890年,他培养出结核菌素,并用来诊断和治疗结核病。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于每年的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纪念罗伯特·科赫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的巨大贡献。

03

1908年 Paul Ehrlich & Elie Metchnikoff

保罗·埃尔利希和梅契尼科夫分享了1908年的诺奖,他们的获奖理由是:表彰他们在免疫学上的研究工作。

(1)保罗·埃尔利希建立了抗体侧链学说,“抗体”这个词,也是在埃尔利希1891年发表的论文当中首次出现。埃尔利希认为,假如把化疗药物连接到抗体上,就能提高治疗的选择性和效果,他称之为“魔术子弹”,寻找“ 魔术子弹”成了他一生的梦想。

保罗·埃尔利希的侧链假说示意图

(2)梅契尼科夫建立了免疫细胞学说,发现了吞噬细胞的作用。他是免疫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乳酸菌之父,他的思想影响了日本科学家代田稔博士,最终筛选出了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晚年他编写了三本书,分别是《传染性疾病免疫力》(Immunity in Infectious Diseases)、《人类自然》(The Nature of Man)以及《寿命延长:乐观的研究》(The Prolongation of Life: Optimistic Studies)。

201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先驱与诺贝尔奖》,讲述了以上四位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这本书详细了解。

04

1913年 Charles Richet

获奖理由:表彰他在过敏反应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在里歇特的时代,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常常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有的不良反应还非常严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他的研究让临床上在病人在应用血清前一定要做过敏试验来测定敏感度。

05

1919年 Jules Bordet

获奖理由:发现补体及补体结合反应。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连续4年中断颁奖,直到1920年才恢复评选。博尔德“因在免疫性方面的发现”被提名为191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候选人,并最终获奖。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这个奖是1920年补发的,因为负责1919年评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瑞典卡罗琳研究所的教授委员会,觉得当年被提名的候选人中没有人达到了诺贝尔奖的标准。根据规则,这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延迟到一年后再颁发。于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在1920年同时颁发了两年的生理及医学奖。

06

1930年 Karl Landsteiner

获奖理由:发现了人类血型分类,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

在兰德斯坦纳生活的时代,输血经常会发生非常严重的问题,部分输血者出现发热、头痛、面部震颤、尿液变为酱油色,甚至是死亡。兰德斯坦纳带领建立的ABO血型系统的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球正式推广使用兰德斯坦纳所创立的A、B、O、AB四种血型分类。

据统计,全球大概有1/3的人经历过输血,现在输血之前,每个人都要进行配血实验,以免引起凝集反应。

07

1951年 Max Theiler

获奖理由:发明抗黄热病疫苗。

疫苗是人类对抗瘟疫大流行的一大利器,曾在新冠大流行背景下生活的我们深深了解疫苗的重要作用。回过头看,人类历史上有过太多骇人听闻的传染病,黄热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肆虐长达两个世纪之后,瑞士病毒学家马克斯·泰勒尔(Max Theiler)另辟蹊径地开发出了黄热病疫苗,终结了它的肆意杀戮。为人类对抗传染病提供了有力武器。

当时有一个关于黄热病的争论:致病原是细菌还是病毒?泰累用极小的滤孔来过滤患者的血液,结果发现,黄热病的致病原依然能够通过滤孔,这说明致病原非常小,远比细菌要小。

08

1957年 Daniel Bordet

获奖理由:肌肉松弛方面的进展和首次合成抗组胺药物治疗变态反应。

既然科学家发现了从麦角菌内提取的组织胺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那么,如果寻找到可以拮抗组织胺的化合物,不就可以治疗过敏反应了吗?博韦合成了第一个抗组织胺的药物,用于治疗过敏反应。

现在抗组胺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上,也经过了几代的更新,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09

1960年 F.M. Burnet & Peter B. Medawar

获奖理由:克隆选择学说与获得性免疫耐受。

异体移植后的皮肤很快就被排斥,再次皮肤移植时,排斥反应加速了,仅仅过了两三天,移植的皮肤就被迅速排斥。1943年,吉布森与梅达瓦将这次合作研究的成果发表在著名的《解剖学杂志》上,并明确指出:异体皮肤排斥的机制是一种主动获得性免疫反应。

1949年,伯内特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假说——胚胎期免疫系统学习期,遇到的任何抗原,都会被认为是自身成分,而产生了免疫耐受性。

根据这个原理,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伯内汉姆学院的外科医生默瑞(获199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同卵孪生子之间的临床肾移植,并取得了成功,开创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时代。这些理论为后来的器官移植和免疫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奖励的工作,尤其是60年代以前的工作很多是与微生物相关,与当时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面对的医学难题相关,体现了高度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体现了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的特殊地位!这些研究不仅为医学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也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免疫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和人类对生命健康的不断探索。

撰稿人:曹亭亭

审核:乔佳程、王瑛、高辰

编辑/排版:张姣

私信与张明徽教授团队沟通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