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着急了,还没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就开始向外界“推销”经贸战略了。其在当地时间11月26日通过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将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特朗普竞选总统时说对中国商品征收60%至100%关税,现在只征10%,这不是利好吗?
并非如此,当时说的60%指的是全部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这次说得10%针对所有商品额外加征的税率,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10%。比如,某类商品原来的关税税率是10%,加到20%;另外一类商品原本的税率是80%,增加10%后税率提高至90%。
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原本税率比较高的商品受影响小,低税率或者零税率商品的影响大。以关税税率商品为例,提高10%意味着该类商品的制造成本、运输成本、海运保险成本等全部提高10%,而生产该商品的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可能也就在10个点左右。
面对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中国如何应对?
有人说咱们可以反制,也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确实是一招,但打贸易战显然对我们不利,或者只能算下策,因为我们对美有大量贸易顺差,都加关税属于“伤敌一千、自损三千”。
以今年1-10月为例,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总额为4278亿美元,进口额为1364亿美元。这意味着我们只能对1364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美国却可以对4278亿美元加征。其实这也是美国敢有恃无恐打出关税牌的原因。
难道我们就毫无应对之策,只能束手就擒,跟着美国的节奏走了吗?这倒不至于,应对方法还是有的。
短期之策是允许人民币贬值。众所周知本币贬值是有利于出口的。比如,同样一批100万美元收入的货物,在汇率为7时只能换得700万元人民币,贬值至7.5时换得750万元人民币。而想要维持7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只需要获得93.3万美元就可以了,也就是能降价6.7万美元出售。
当然,人民币大幅贬值会导致资本外流,还会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所以贬值只能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调,这也是央妈的态度。
总之,本币贬值在短期内是可以对冲掉一部分美国加征关税对出口和经济的负面影响的,但不能贬得太厉害。
短期应对措施存在不小的局限性,需要长期之策弥补。
我所说的长期之策指的是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即从外贸拉动型转为内需推动型。需要承认的是中国经济依然对外贸依赖度较高,说白了就是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欧美发达国家以匹配国内的产能。
依靠外贸容易受制于人,哪怕美国不主动搞“脱钩断链”,一旦其经济出现动荡,美国消费者购买力下滑,同样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想要彻底摆脱这种困境就只能扩大内需在经济中的占比。
我们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商品但消费额不到全世界的20%,这说明中国的内需是有潜力可挖的。
如何让中国消费者敢花钱、愿意消费比指望美国不加关税或通过本币贬值维持住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更重要。
该怎么做呢?无非两点,一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如提高劳动所得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的比重;二是扩大民生领域支出,可以把一部分投资到基建里的钱花在“人”身上,如使用财政资金增加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扩大医保报销的覆盖范围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去改变美国,这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更别谈让特朗普“回心转意”。我们应当将目光聚焦于自身,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情,加速各个领域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深化经济、分配、民生领域的改革让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还是消费强国。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直接不从美国买了,能从别的地方买到的东西决不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