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人类军事史上首次出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
在国外,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也有“向本国腹地退却”一章,有“诱敌深入”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虽然兵法没有明确提出“诱敌深入”的战术,但也有不少战例,例如:萨尔浒之战、城濮之战,实质都是”诱敌深入”的运用。
不过,“诱敌深入”虽然是一种战术,但实施起来的难度非常高,方方面面都有相关配套要求,应该说,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实施“诱敌深入”战术,才有成功的可能。
“诱敌深入”既要求士兵纪律严明,随时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对手;又要求保密性,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任何一点,如果兼顾不到,就是“诱敌深入”歼灭自己。
李愬雪夜入蔡州,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之战以及亚历山大和汉尼拔的远征其实都已经算是被“诱敌深入”了,但他们实力强大更有经验,直接深入把敌人干掉了。
毛主席提出“诱敌深入”运动战方针的时候,不要说实施,一开始就被很多人抵触。
1930年10月,老蒋兴师10万,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并扬言要在3—6个月内彻底解决问题。
此时,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大概只有4万人,敌强我弱,形势严峻,对于红军来说,虽然过去打过许多胜仗,但这样大规模的反“围剿”正规作战还是第一次。怎样打?在哪里打?成了红军指战员热烈议论的中心话题。
紧急关头,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主张在强敌进攻面前不要硬碰硬,提出了“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作战”的运动战方针。也就是说,红军得先放弃根据地,让敌人占领,然后再寻觅战机,击败敌人。
但这个军事思想,当时被军队干部和群众抵触,认为我们一撤,敌人一进来,就会打烂了我们的“坛坛罐罐”,以后我们在这生活可就难了。
毛主席非常着急,但又不能强压下属执行,只能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大会讲,小会说,条分缕析,晓以利害。他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说明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以一时丧失土地才能换得消灭敌人,然后再收回失去的土地。
关于放弃根据地会危害人民的问题。他说:“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事后,反围剿的胜利证明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正确,不仅仅打败了敌人的围剿,还夺回了根据地。
此后在1947年3月,在胡宗南集团25万人马的进攻态势下,毛主席又决定撤离延安。此时,质疑毛主席“诱敌深入”策略的人就几乎没有了。
毛主席在大会上对人民军队的子弟兵说:“敌人占领延安绝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延安来的。”
此时,毛主席的运动战思想深入人心,与会士兵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我们还要回来!我们一定能回来!”
相反,国民党也曾经有过“诱敌深入”机会,但老蒋就玩不转。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到国军的腹地,但国军就是拿深入的刘邓大军没办法,被刘邓大军活生生地搅乱国军的军事布局,不仅深入敌后让老蒋如梗在喉,牵扯了国民党大量兵力,给陕北地区解了围,与此同时也解决了解放区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