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5个月就放弃?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文史达观 2024-09-27 20:24:01

1944年3月,距离日本正式投降仅剩一年多时间。

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盟友德国也陷入了欧洲战场的苦战之中。

危急时刻,希特勒希望日本能够在亚洲战场上牵制住英国,以缓解其在欧洲战场的压力。于是怂恿日本进攻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

要知道,在经历了十余年的中日战争,日本的国力和兵力已经大不如前,根本没有实力对印作战。

但最终日本还是头脑发热,发动了“英帕尔战役”,也让其吃尽了苦头。

1944年3月8日,南路日军第33师团主力率先发起进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

3月15日,日军主力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入进攻。

当时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勋爵决定,将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并依赖丛林运输线。

正是复杂的丛林运输和作战,使得日军面临了巨大的困扰,作战环境的改变,不仅使日军面临补给短缺,更面临着疾病困扰等严重问题,战斗力大幅下降。

另外,加之雨季的到来,日军在泥泞的丛林中行动困难,攻势陷入停滞。

到了7月3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日军撤退途中再次遭遇了盟军追击和轰炸,损失惨重,伤亡约6.5万人。

其中,战死3.2万人,其余多为疾病致死,或者被饿死。

英帕尔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陆军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对日军在缅甸的防御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对整个二战盟军的最终获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正因如此,便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日军在与我国人民抗争可以持续十余年,而与印度作战,仅仅5个月便撤军了。

这一度,让外界炒作出,印度人打仗更厉害的错觉。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日本之所以没有顺利拿下印度,最核心的原因无外乎两点:

1、战略误判

日本听从德国的怂恿,本来就是错误的。要知道,印度并非日本的必争之地,且当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不具备吸引力。

且当时日本在诸多战场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败退迹象,在这个关键时刻,分散兵力进攻印度无异于釜底抽薪。

2、印度拥有“天然屏障”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印度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给日军的行动带来诸多挑战。

作为远离日本本土的异域,印度的自然环境与日军习惯的战场迥然不同。

当时正值雨季,印度的气候酷热而潮湿,多发疟疾等疾病。丛林、沼泽遍布,蚊虫肆虐,给缺医少药的日军带来沉重打击。

英帕尔战役,尽管已悄然逝去了近八十载的光阴,但其蕴含的经验教训依旧如同警钟长鸣,振聋发聩,提醒着后人勿忘历史,珍视和平。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二战广阔画卷中的一个局部冲突,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警示着世人:

任何试图以武力强加于人、征服他国的野心,最终都将在历史的洪流中碰壁,难逃失败的宿命。

读者们,关于“日军为何进攻印度碰壁”,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