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围堵,见招拆招,不如呼吁构建新秩序借鉴下汉景帝的平衡智慧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9

公元前154年, 当得知七国军队向长安进发的消息时,汉景帝有点措手不及。

局势比想象中更困难:朝廷缺乏战前准备,粮草和兵马还得临时去征集;缺乏善谋之士,只有谋臣袁盎提出一计:杀晁错;缺乏统兵之将,没什么得力武将,就周亚夫带兵厉害,但他们一家屡受打压,愿不愿意为国效力还是个问题。

而起兵的诸侯们可不是闹着玩的。吴王刘濞写信笼络各位诸侯,要用富可敌国的钱财收买大家一道起兵,称自己已为这一刻准备了三十多年。这表态,太专业了。

当时西汉全国约有54郡。朝廷直辖只有15郡,另39郡都是被各王国所占。其中齐、楚、吴三国加起来几乎占了天下一半土地。

叛军一方,总兵力达到五十万,其中吴王刘濞的军队就有三十多万。并且叛军在人口上也具备绝对优势,继续扩军没有丝毫压力。 

而反观朝廷,常备军仅在十万上下,并且还承担着防御匈奴的任务,一下子还不能全调走。就算可以临时征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个未知数。  

对汉景帝而言,这搞不好就是要崩盘的节奏。

但汉景帝迅速争取到梁王刘武和大将周亚夫的支持,竟然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平定了这场内乱。

更令人疑惑的是,汉景帝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放诸侯们一马。直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才彻底将诸侯问题解决。  

这整个过程,其实隐藏着高明的帝王之术:掌握权力平衡。

汉景帝无疑深谙此道,短时间内他就拉拢了一个竞争者:梁王和一个不满者:周亚夫。对于身为“老二”的诸侯们,只击败但没有彻底打垮。

最后重新构建起了诸侯、外戚和功臣三方势力组成的均衡权力体系,维护和巩固了皇帝的权威地位。

所以七国之乱只是表象,重新构建稳定均衡的秩序,才是汉景帝核心在干的一件事。

前一阵,新加坡某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称,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国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有三个“低估”:一是,不可低估日本民族的野心;二是,不可低估俄罗斯人的贪婪;三是,不可低估美国的战略与发展能力。其中任何一个低估,都将可能使中华民族遭致深重灾难。

其实细细分析,提出这三个低估,其实有点偏颇。

首先,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心指望铁杆盟友出手相助,并不比让自己变强大更靠谱。所以与其患得患失、琢磨对方秉性,不如求同存异,找到彼此的利益交叉点。

其次,只要形成了某种均衡态势,再大的野心也能得到制约。

最后,鹰酱的战略发展能力固然不能低估。但其在历史上接连击垮四个“老二”,这一行为本身,就无助于稳定秩序的建立。

当今世界所面临问题,不是盟友靠不靠谱,也非老二上位引发打压与反打压,而是该怎么构建成熟的秩序。

一把梭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与其考虑敌我矛盾,打压和反打压,不如思考该如何构建一个更为合理均衡的新秩序。

对于兔子而言,在反对鹰酱的围堵同时,也可以大造舆论攻势,倡导各国能够共同缔造更为均衡、更为合理的均衡秩序,否则一个老二接一个老二被打压,整个世界难有宁日。

所以完全可以借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智慧,将国与国对抗的风险,转化为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构建均衡秩序的努力。

汉景帝刘启

两个左右摇摆的帮手

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是个布局的高手。

他明白虽然朝廷和诸侯的矛盾已经显露出来,但皇权尚不稳固,缺乏物质经济基础,并非削藩的好时机。

于是他不动声色中布下两个关键棋子:启用周勃之子周亚夫;封儿子刘武为王。

周亚夫,被提拔为中尉,主管京畿治安,指挥禁卫军部队。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刘武先被封为代王,到北方抵御匈奴,增长武力值。随后将其改封到南方,为淮阳王。后又被改封为梁王。

梁国的都城是睢阳。睢阳位置可不一般,它处在江淮地区通往北方的要道上。吴王进军长安,大概率得从睢阳过。

将刘武封在梁地,就是起监视和抵御吴王的作用。

但这两个重要棋子却有点不太稳。

一、拥兵自重的周亚夫

当然这两枚棋子也存在变数。

首先周亚夫有一个特点:拥兵自重。

这就不得不提到细柳营。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二十二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警卫京师的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

前面两路军营里,汉文帝都一路畅通无阻。可当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

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

当然汉文帝事后还是很给面子,说周亚夫治军有方,可担大任。

但此事如果换个角度看,会觉得周亚夫是不是太过于拿腔调。周亚夫的守卫在不确定是皇帝本人有所怠慢还就算了,可确定皇帝身份后,在军营中居然还限皇帝的速。既然知道皇帝前来,如果时间足够,为何不能脱掉盔甲,以臣子之礼接待呢?

当初韩信治军也并不严谨,以至于让刘邦半夜闯入营帐夺了兵权,但这也并不妨碍韩信打胜仗。所以借口打仗而忽略基本礼节,还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周亚夫也数次违背汉景帝的旨意。

可见周亚夫应该属于能臣,而非良臣。

汉文帝细柳营劳军

二、贪婪的梁王刘武

刘武是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弟弟,母亲为窦太后。这样的血缘关系,干好了,就是周公旦一样的角色。

可惜刘武比较缺乏边界感。抛开血缘关系等感情因素不谈,他的利益诉求其实和其他诸侯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想做大自身势力,他也反对削藩,他也想拥有和皇帝一样的级别待遇。

这可就麻烦了。要知道梁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但现在,万一吴楚联军来袭,刘武的可选项却有很多:

1、他可以与吴楚联军沆瀣一气;

2、也可以保持中立作战时划水,两边谁也不得罪;

3、还可以像韩信一样,趁着作战要钱要地做大自己。

因为和汉景帝的血缘关系,选择第一条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第二条或者第三条,随便选哪条都能逆转战场形势。

当时西汉有22个诸侯,只有7个诸侯起兵,其他诸侯都是在一旁吃瓜。如果刘武也选择吃瓜,那么汉景帝能否会大获全胜就很难说了。  

七国之乱形势图

汉景帝的争取

怎么争取到真盟友?

用利益去拉拢,效率太低。因为你都没弄清人家的诉求到底是啥,就凭一些利益去拉拢,难度太大。你利益给少了吧,人家瞧不上;利益给多了吧,自己吃亏。何况人家能够要你的好处,自然也能够要别人的好处,其中的博弈成本就变高了。

其次,靠打感情牌,也不太靠谱。感情是在特定时刻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世易时移还跟人家讲感情就犹如刻舟求剑。

汉景帝在团结人上的水平相当高。即便刘武心口不一,周亚夫拥兵自重。也照样让人家死心塌地跟他干。

一、关系的基础

关系的基础,必须得有相关的利益。共同认可什么,共同反对什么。

这些一致,才能继续往下谈。否则根基牢不了。

对于刘武而言,虽然他是诸侯,利益诉求和汉景帝不一致。但他还是有理由支持朝廷:

1、他和汉景帝是兄弟,并且还是亲的;

2、他的封地是汉文帝给的,要是汉景帝下台了,封地能不能保住还不好说;

3、他临近吴楚,和吴王是竞争关系,吴王强他就弱,吴王弱他就强。

所以出于自保,刘武也应当为朝廷一战。

对于周亚夫而言,虽然他拥兵自重,但是有几点让他不得不听命于朝廷:

1、他的爵位是汉文帝赏赐的。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汉文帝念及周勃之功,不忍剥夺了周家爵位,于是下令将爵位赐给了周勃儿子中能力最强的周亚夫。

2、周亚夫能够带兵,也得益于汉文帝的提拔。

3、周勃在灭除诸吕的过程中,杀过皇帝,杀过朝臣,这种段位的罪行,也只有汉文帝父子能因他拥立有功而为他兜住。

所以为保住身家性命和家族利益,周亚夫也只能出手相助。

二、拴牢盟友

虽然梁王和周亚夫都有为朝廷卖命的理由。但如果吴王开出一个不能拒绝的条件,依旧可以将他们忽悠过去。

怎么实现利益绑定呢?汉景帝开出了对手开不起的价码。

对梁王

1、亲情牌肯定是要打的。但这个亲情牌怎么打呢?汉景帝让母亲窦太后出面。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召梁王进宫,拉进关系。在窦太后的协调下,梁王渐渐坚定了支持汉景帝的想法。听妈妈的话,总不会错的。

2、投其所好。梁王封国广阔,富甲一方,他还会缺什么呢?缺天子的待遇,他内心很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

于是在七国之乱前的某一天晚上,“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喝酒之后,汉景帝跟梁王说,等我挂了之后,这皇帝的位子让你来坐!

这句酒后半真不假的话,对于梁王来说,就已经极具诱惑力了。这话,只有他哥汉景帝说才有希望,吴王会拉着他的手说这话吗?

这两招,简直就像给梁王打了鸡血,让他满怀热情地跟着大哥干。

对周亚夫

对周亚夫,汉景帝的办法简单粗暴:重用周亚夫,让周亚夫作为太尉(最高军事长官)统领天下兵马去讨伐七国联军。

这也是吴王给不起的价码:就算吴王得了天下,能给机会让周亚夫当太尉,掌握天下兵权吗?

汉景帝借用过去的关系,开出对手给不起的价码,便让原先同床异梦的梁王和周亚夫,瞬间成为了铁杆盟友。

七国之乱时。梁王死守梁都睢阳挡住了吴楚联军的北上之路,在随后的战斗中消灭的叛军和朝廷军队的战绩差不多。

而周亚夫则充分发挥其作战天赋,率军绕后袭击,断了诸侯联军的粮道,让诸侯联军不战自乱。

仅用三个月,叛军就被平定。

在这方面上,鹰酱无疑深得其精髓。上世纪八十年代,鹰酱巧妙利用当时的局势,给兔子送上了“友好非同盟国”的独特头衔,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包括给兔子送了雷达、鱼雷、燃气轮机等众多关键技术。同时,也向中东半岛的骆驼给资金给装备,让其大量出产石油,打压油价,让毛熊断了财路。

鹰酱依靠一连串的大手笔,给出了毛熊给不起的价格,最后锁定了胜局。

七国之乱

失控的盟友

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比如说汉景帝战胜诸侯之后,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梁王和周亚夫的势力会不会坐大,对皇权形成新的威胁呢?

事实上,已经隐隐有了这种迹象。

这就好比是一个权力游戏,按照刘邦在白马盟中划出的规则,应该是诸侯、外戚、功臣三方彼此制约达成平衡。之前诸侯过于强大打破了平衡,汉景帝便联合外戚和功臣,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但是在削弱诸侯实力的同时,外戚和功臣集团又变强了。

那接下来,又得制约外戚和功臣的势力了。

一、难以收手的梁王

由于拱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梁王得到了巨大的赏赐。

他据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共有四十余城,多数是大县。

此外,他还格外讲排场。他得到天子赏赐的旌旗,外出随从千乘万骑。到处驰马狩猎,排场之壮盛拟似天子。

他还扩张自身实力。揽四方豪杰,自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士,像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莫不尽归梁国。梁国铸造了许多兵器,弓箭、戈矛之类就有数十万件,府库的金钱近万亿,珠玉、宝器等比京师还多。

毫不夸张地说,梁王的扩张速度,比吴王还要快。

照这样发展下去,就算汉景帝不把皇位传给他,他也完全可以凭实力去抢。

二、周亚夫用相权挑战皇权

虽然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过程中,多次违背汉景帝的旨意。但汉景帝并没有跟他秋后算账,而是论功行赏,将周亚夫任命为丞相。之所以这样,可能是汉景帝不想被人当成过河拆桥之人,否则以后再出啥事,还有谁帮他呀?

拿到了相权后的周亚夫,变得更为骄横。

有一次,汉景帝要废掉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带头干预皇帝家事。

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坚持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从这些表现可得知,周亚夫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得理不饶人,和皇帝硬怼。这就让皇帝很尴尬:你说的都对,你是忠臣,那我岂不成了昏君?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国家考虑,还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

于是汉景帝安排了一场服从性测试,把周亚夫召进宫中设宴招待,唯独在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

周亚夫这么一走,就让汉景帝彻底看清楚了:如果说前面几次你怼我是出于公心那也就算了,但这次不给你筷子你也吹鼻子瞪眼地怼我,这是几个意思?摆明了你就是不服我。你这么强势,是想做权臣吗?!

“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望着周勃远去的背景,汉景帝叹息道。

正是这件事,坚定了汉景帝除掉周亚夫的想法。如果不打击以周亚夫为首的功臣集团的气焰,一旦汉景帝去世,年幼的新皇帝将很难控制住局势。

周亚夫军细柳

平衡之道

如何制约失控的盟友呢?汉景帝的方法不是打压,而是做一个相互制约的局。

一、多方制约限制梁王坐大

梁王之所以越来越强势,和窦太后的宠爱不无关系。

所以梁王变强,其本质主要还是因为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日渐强大。

当然窦太后是自己的老母亲,能怎么办呢?汉景帝想到一个办法:培育限制窦太后的势力。

窦婴是窦太后堂兄的儿子,一直混得不如意。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因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汉景帝将窦婴当成扶持对象。这一招极为巧妙,窦婴有窦太后亲戚的身份,就算窦太后想打击他,都不好出手。

窦婴十分给力,站出来劝阻汉景帝传位给梁王。于是汉景帝对窦婴予以重用,先是在七国之乱中拜窦婴为大将军,战后又封其为魏其侯。

随后汉景帝使出了最绝的一招:任命窦婴为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新太子刚被立,就让窦婴成为其老师。而如果窦太后要提议梁王继承皇位,就必须过窦婴这一关。这样窦家人自己内斗,实力大伤。 

此外,汉景帝扶持了新的外戚:通过改立刘彻为太子,使得馆陶公主刘嫖和夫人王娡成为新的外戚势力。

有了这些势力的制约,梁王在朝中的支持者就变得单薄了许多,其上升通道便已被封死。  

靠金屋藏娇的承诺,刘彻获得太子之位

二、用心腹挤占功臣集团的空间

重用窦婴,不仅可以分化外戚势力,还能制约功臣集团的膨胀。

毕竟窦婴的属性还是外戚。

通过外戚来制衡膨胀的功臣集团,达成新的权力平衡。

周亚夫辞职后,功臣集团不再强势。

但这带来一个新问题,周亚夫的丞相之位,由谁来接任?

这一次,窦太后力荐窦婴。汉景帝死活不答应。窦婴一旦接任丞相,外戚势力将会一家独大。

最后汉景帝选择了与功臣、外戚都无瓜葛的人:刘舍和卫绾。这两人要战功没战功,要政绩没政绩。之所以汉景帝要选他们为相,主要是看重两点:资历老、极忠诚。

让心腹担任丞相,从而挤占功臣和外戚的权力空间,便达成新的权力平衡。

文景之治

为啥没提前实施推恩令

那么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汉景帝在摆平七国之乱后,没有趁机实施推恩令,一劳永逸地解决诸侯问题?

首先,除开这七国之外,当时还有十余个诸侯国。如果强行消灭诸侯,让十余个诸侯联合起来再起兵一次,汉景帝能否再次获胜就很难讲了。

其次,随着七国被平,诸侯的势力已经大大削弱。主要矛盾已经降为次要矛盾。

最后,权力平衡问题。如果诸侯彻底被灭,就相当于刘邦设立的白马盟中,诸侯、外戚、功臣的三方势力变成了两方势力。而当时皇帝的权威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很难进行有力约束。放诸侯一马,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权力体系的平衡。

所以,哪怕盟友再给力,也需要留一手制约的招数;哪怕对手再过分,在击垮其优势后也需要为其留出退路。这才是权力的均衡之道。

现在鹰酱已经连续击败了四个“世界第二”。

哪个国家的实力一旦起来了,鹰酱就会蓄意打压破坏,并让其一蹶不振,转入低迷期。

显然鹰酱不具备汉景帝的那种平衡思想。因为世界就是一个均衡的发展体系。如果竭尽全力将一方势力击垮,势必就会给其他势力以发展的空间,这是一种极大的内耗。

而一次次的全力打击,最后也会变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恶性循环。

如何破局呢?唯有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形成多方参与、互惠互利的平衡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