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城投无力支撑,全面暂停拿地
来源:慧眼识财
自去年以来,尽管整体经济面临挑战,城投公司在土地市场上的活跃度却逆势上升。从今年一季度的土地获取情况来看,十家最活跃的企业中就有两家是城投公司,而在前三十名中,城投公司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席位。这些公司多以“建投”、“建设”、“城投”等名称出现,它们默默地承担了土地市场的大量压力。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的心情颇为复杂。这种现象背后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之前,土地获取的主力是闽系和粤系的房企,而2021至2022年间,国企和央企成为主要的土地买家。城投公司虽然土地获取量大,但很多土地都是仅为获取而购买,这些土地长时间闲置,并未为行业带来实质性的产品或就业机会。此前我们认为城投的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终将力竭。
最近与几位城投公司副总交流,他们均表示公司将暂停土地购买活动,从五一节后开始实施。当前形势已不支持继续走过去的老路。之前城投无选择地接收市场上不被看好的土地,导致手中的土地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市场供需已严重饱和,继续购地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资产沉淀。4月的最后一周,尽管原计划参与几次土地拍卖,但最终决定放弃。
支持领导做出这一决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目前很多楼盘采取打折促销,不确定这种降价趋势何时会停止,购得土地极可能直接导致亏损,去年购入的土地目前账面已显示较大亏损。
其次,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紧。除了国内的抵押融资外,城投公司之前还可以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到海外市场融资。去年初为了降低债务规模和融资成本,城投的海外发债受到限制,但364天以内的短期债券不受监管。许多城投公司因此大量使用364天的备用信用证进行短债发行,在香港,2023年的364天短债发行量是2022年的两倍,高达千亿元。最近的监管政策改变,银行接收窗口指导后,也无法继续发行364天的短债。
再次,自然资源部最近发布新政,要求库存超过36个月的城市暂停供地。此举是切实可行的政策调整,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库存水平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高度,城投公司成了拿地的主力。这一政策出台后,城投继续拿地已无实际意义。
随着更多二线城市取消购房限制,强省会城市基本上取消了所有楼市购买限制,这种虹吸效应会引起省内楼市的巨大结构性变化,很多地级市和县城的楼市前景堪忧,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未来的重点应是去库存和确保楼盘交付,大规模增加供地已无必要,应以少量优质地块补充为主,不应再强推城投公司无谓地托底拿地。
实际情况已使我们认清,不可行就是不可行,四十岁的身体不能再抱有十八岁的幻想。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