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南明的皇帝虽然贵为藩王,实际上如同“软禁”在一个大一点的地方而已;刘备虽沦落平民,实则阅尽人世沧桑。
汉朝自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来,汉朝皇帝找到了真正解决藩王问题的软刀子,东汉也继承了西汉的做法。
经过几百年发展,从中山靖王之后到刘备,已经传了十几代人,刘备是中山靖王的17代孙,早就没有了爵位和官职,刘备沦落为织席贩履之辈。
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刘备虽然没有靠出身拥有大量的祖宗政治遗产和物质遗产,但长期在底层百姓间生活,让他更清楚人心所向。
有志气不甘做普通的一个老百姓的刘备,迎来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机会,他积极投身到汉室复兴中,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南明的藩王们就不同了,他们拥有比刘备多得多的物质财富,良田豪宅不计其数,每年还按时拿“工资”,纵使明末内忧外患,也不影响藩王们享乐。
同样是藩王,刘备沦落为织席贩履之辈,明朝藩王却能坐享富贵,和他们所在的朝廷采取的削藩政策不同。
不同于汉朝的推恩令,明朝朱允炆时期采取了激进的削藩政策,结果激起燕王朱棣起兵谋反。
靖难之役时,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说是朱允炆受人蛊惑,违背了朱元璋的遗训,这才起兵靖难。
靖难之役成功后,燕王朱棣当上皇帝,屁股决定脑袋,这时候的朱棣为了巩固政权,也采取了削藩政策,可他当初毕竟打着反对削藩的名义谋反的,如果自己也削藩,那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为了达到削除藩王威胁、又不至于藩王反对的目的,朱棣采取了厚其财富、薄其军政的政策。
经过几代君王努力,明朝的藩王没有了兵权、政权,也没有了到处转转的权力,完完全全成了只领工资不干活的“饭桶”。
长期的养尊处优,让明朝藩王只有研究美术、养生、书法的能力,没有了军事能力、政治管理能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藩王们像蛀虫一样只拿工资不干活,成为压垮明朝的一根稻草。
明朝灭亡后,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正统性,纷纷拥立有利于自己的藩王当皇帝。
藩王能力弱,扶持他的军政大臣又大权在握,藩王们实际上成了各地军阀的“提线木偶”,难成大器。
对此,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