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高祖刘邦身边一位非常重要的谋士。他计谋之出色,不亚于范蠡。张良也是刘邦成功以后,少数没有斩杀的功臣,被封留侯。张良是帝王师,开国有功。汉高祖刘邦继位后,萧何、韩信都被诛杀,只有张良坐守留侯之位,得以保全。这与张良的处事,对人性的通晓、拿捏,对局势的洞明有很大的关系。
张良死后的谥号是“文成”侯,只作为谋士参与战争,献计出策,并担任辅佐太子的职位。张良虽然是大臣,但没有兵权,不曾带兵,不会一呼百应。在助刘邦夺得天下后,张良退居于幕后,经常闭门不出,也从不参与诛杀功臣的事。
张良,字子房,是韩国旧贵族,与秦国有世仇,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韩国丞相,一生的理想就是推翻秦朝。早年张良曾组织刺客去行刺秦始皇,而后逃脱。后来张良师从黄石公,曾收买、结交了不少游侠义士,其中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
秦始皇虽然功绩丰伟,但是秦二世,无才无能,使天下暴乱。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在陈涉等人起兵时,张良欲投奔,却逢刘邦,一见如故,被刘邦封为厩将,是一种负责车马的后勤官员。张良早年曾得到黄石公的《太公兵法》,常诵读,后说与刘邦,刘邦善之,常用其策。张良跟随刘邦后,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献出的几条计谋,帮刘邦保全了实力和性命。
智取峣关
在刘邦攻下武关,攻取峣关的时候,刘邦手下只剩两万人马,想正面迎击秦军。张良出策,先是利诱秦军,然后威逼,在峣关附近挂楚旗,虚张声势,给敌军施加压力,收买秦军主将以后,使他们疏于防范,将士离心,再趁机攻打秦军。
而且张良建议不要正面攻击,而是绕过险道,突然袭击,可以使秦军溃不成军,还有利于保存自身军队的实力。
鸿门脱险
项羽率楚军先攻破咸阳,巨鹿一站的胜利是项羽的功劳,但刘邦趁机攻占咸阳,项羽不服。项羽座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希望他成为秦始皇那样一统天下的皇帝,劝说项羽重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认为除掉刘邦,会引起诸侯叛乱,于是背叛了项羽,给生死之交的张良通风报信。良不愿弃刘邦,告知刘邦,才有了刘邦的示弱和鸿门请罪。
后人多认为项伯背叛项羽是出于对项羽的嫉妒,并有归顺刘邦之意。项羽在秦朝灭亡后屠城,失尽人心,还重用邯郸这样投降的秦将,封为雍王,鸿门宴封刘邦为王。项羽骄傲,只重武力,缺乏谋略,对分封制度和人性都不甚了解。古代,王一般只有帝王的有血缘亲族才能受封,侯一般也是辅佐过帝王的功臣才能受封。两者权利过大都会给帝王带来威胁。当时天下未定,项羽竟然给对自己无功的敌军和对手封王。果不其然,后来刘邦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招待刘邦,范增却让项庄舞剑,悄悄刺杀刘邦,而项伯也起身舞剑以掩护刘邦。张良为救出刘邦,让樊哙与刘邦找借口趁机离开宴席,不与项羽请辞,伺机逃走,不顾小节,保全了性命。
张良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是刘邦比较信任他的原因。而另一位功臣,韩信虽有将才,制敌有功,手下带兵,贪权恋势,被封为淮阴侯后,还想自立为齐王,一直被刘邦忌惮。
计封雍齿
刘邦当了帝王后,已经没有强敌,天下基本局势已定,他所封赏之人都是平时亲近的人,所诛杀之人都是和他结怨的人,很多人坐立不安,意图谋反。张良劝说他封赏一位追随自己且有功,但对自己不满,背叛过自己的人——雍齿为侯,作为表率,宣布以后论功行赏。因为人人都知道雍齿和刘邦关系紧张,论这样可以展示刘邦的大度,打消群臣的疑虑和不满。
张良是很早就熟读道家思想的人,以不争为争,让刘邦不去忌惮他,成就他人,从不越界,功成身退。以张良的才智,和对不同人性的把握,他怎么会不知道刘邦的薄情和无义。况且刘邦无情,吕雉更加狠毒。诛杀韩信和萧何这些功臣的毒计,都出自吕后。
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吕后求计张良。张良提议请来刘邦最想得到的人才,商山四皓来劝言。四人听从张良才肯出面。因为张良的进谏和众多人才的反对,让刘邦打消了废刘盈,改立刘如意的念头。就这件事而言,吕后也很感激张良。
在刘邦封侯之际,张良够知足,却拒绝了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一万户左右,请求刘邦将自己封在小小的留县,那是他和刘邦最初结识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张良的明智和关键时候的真诚最终保全了自己。
张良拜封留侯,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想重用张良,张良认为自己功成圆满,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不必过于贪慕富贵,辞官云游,归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