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远离战场多年的韩先楚被林总亲自点将,准备派往西满军区新四军第三师担任重要职务。听到这个消息,韩先楚的心里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老底子——由他曾经战斗过的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合编而成的八路军115师344旅,对他而言,更像是“回娘家”。
然而,西满军区副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态度,却给满腔热情的韩先楚泼了一盆冷水。“三师不缺干部!”黄克诚语气坚决,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消息传来,韩先楚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他知道,西满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是东北军出身,向来尊重黄克诚的意见,这件事恐怕难以改变了。
难道西满军区真的不缺人?还是黄克诚和自己有什么过节?韩先楚心中充满了疑惑,思绪也不禁回到了十几年前,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韩先楚所在的红15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第344旅,原红15军团第81师和第78师一部改编为344旅第688团,他被任命为副团长,团长是陈锦绣,政训处主任是同一个班出来的老战友刘震。
不久,黄克诚从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位置上空降而来,担任了344旅的副旅长(后任政委)。
黄克诚是来自红一方面军的儒将,有些不适应344旅的氛围,尤其是面对韩先楚、田守尧这些个性鲜明、桀骜不驯的红15军团将领时,更是感到难以驾驭。在他看来,韩先楚和田守尧身上带着浓厚的“山头主义”作风,让他难以接受。反倒是时任688团政训处主任的刘震,给他留下了沉稳持重、思想进步的好印象。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场胜利。当时,徐海东和黄克诚率领687团作为主攻部队参加战斗,而韩先楚所在的688团则作为预备队。不料天降暴雨,山洪阻隔了688团前进的道路,最终错过了这场意义重大的战斗。
同年12月,延安为八路军争取到一个团的编制名额。徐海东和黄克诚决定将此前被打散建制的红78师重新组建为689团,并任命曾担任过该师师长的韩先楚为团长。
1938年1月,日军两千余人进犯晋察冀四分区,344旅奉命前往支援。由于旅长徐海东因病休养,这次战斗由黄克诚全权指挥。
战斗中,688团在温塘镇马家山设伏,重创了来犯之敌。但由于指挥部位置暴露,遭到了日军炮火的猛烈轰击,团长陈锦绣等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温塘伏击战,八路军虽然取得了歼敌900余人的胜利,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黄克诚的指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938年2月,日军三万余人对晋东南发动“九路围攻”,344旅奉命配合129师行动。就在这危急时刻,部队内部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687团团长张绍东、参谋长兰国清率领部分官兵叛变投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正在养病的旅长徐海东急火攻心,当场吐血。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十分关心徐海东的病情,亲自安排他回延安休养。就这样,344旅失去了主心骨。
不久,杨得志临危受命,担任了344旅代旅长一职,很快就与韩先楚率领的689团在滑县全歼了伪军扈金禄部。这场胜利,无疑为344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1938年4月,韩先楚和689团迎来了一次更大的考验。
当时,刘伯承、徐向前指挥386旅、772团、689团和771团,在浊漳河畔长乐村一带,将日军117联队包围。战斗打响后,由于韩先楚的689团电话线被炸断,通讯员又在送信途中耽搁了时间,导致689团没有及时赶到指定位置。而此时,阻击阵地戴家垴战况异常激烈,772团10连全体官兵在激战4个小时后全部壮烈牺牲!
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先楚率领689团跑步赶到了战场。
“给我上!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戴家垴!”韩先楚果断下达了进攻命令。
1连、4连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但在日军密集的交叉火力下,伤亡惨重。激战2个小时,4连连长壮烈牺牲,进攻受阻。
“炮火支援!”韩先楚果断命令迫击炮、轻重机枪向敌军阵地开火。
震耳欲聋的炮声中,两挺重机枪喷吐着愤怒的火舌,压制了敌军的火力。1连和4连的战士们借着炮火掩护,再次发起了冲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然而,日军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抵抗,战斗依然异常残酷。两个连队与敌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一个小时过去了,攻击依然没有取得进展。
韩先楚心急如焚,他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尽快拿下戴家垴,才能扭转战局。
“二营!接替一营,继续进攻!”韩先楚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二营的战士们早已按耐不住,接到命令后,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向敌军阵地,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山倒海般的攻击。经过三次猛烈进攻,戴家垴终于被我军成功夺回!
攻守易势,689团迅速转入防御。日军不甘失败,组织了7次冲锋,妄图夺回阵地,但都被689团英勇的战士们打退。戴家垴阵地前,敌人的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远处,刘伯承司令员用望远镜注视着戴家垴的战斗,他看到689团的战士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这支部队,过硬!”刘伯承放下望远镜,对徐向前说。
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这场战斗中,689团表现英勇顽强,功不可没,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600多名指战员血洒疆场。
长乐村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特地发布了嘉奖令,表彰689团的英勇作战。朱老总更是亲临689团,对战士们说:“你们打得硬,打得好,很有战斗力!”为了表彰他们的战功,总部还给689团补充了500名新兵,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1939年春,344旅旅长杨得志奉命率部开赴鲁西南,奔赴新的战场。临行前,黄克诚力排众议,推荐田守尧担任旅长,韩先楚担任副旅长。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不少人认为田守尧年纪较轻,难以服众。但黄克诚顶住了压力,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久之后,田守尧奉命南下苏中根据地,韩先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344旅代旅长。然而,仅仅几个月后,韩先楚就被调任新3旅旅长,344旅旅长的位置由刘震接任。
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有一种说法认为,韩先楚之所以没在344旅旅长的位置上转正,主要是黄克诚认为他虽然作战勇猛、能力出众,但个性太过强硬,不利于团结,需要换一个环境锻炼,因为最终将韩先楚调到了新3旅担任旅长。
1940年4月,韩先楚调任新3旅旅长后,率领部队在百团大战中表现出色,配合129师成功破袭了邯郸长治大道。然而,正当韩先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时候,一纸调令却将他召回了延安。
原来,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的军事干部到延安学习,提高军事理论水平,韩先楚就在此列。
就这样,韩先楚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为期4年的学习生涯,也与刘震拉开了距离。
时光飞逝,转眼间,四年过去了。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然而,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蒋介石就撕毁了“双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国共之间,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即将打响。
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东北,这片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黑土地,成为了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谁能够抢占东北,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高瞻远瞩的黄克诚敏锐地意识到了东北的战略地位。早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没几天,他就向延安发去电报,建议中央立即组织部队进军东北,并提出最少要派5万人,最好10万人以上,而且越快越好。
中央对黄克诚的建议十分重视,迅速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从山东、华北等根据地抽调了2万名干部和11万“老八路”,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浩浩荡荡开赴东北。
东北人民自治军虽然兵强马壮,但在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交锋中,却逐渐暴露出三大短板:
一是缺少后勤保障,部队的武器装备、粮食弹药都十分匮乏;
二是缺少能够带兵训练的基层干部,导致部队的战斗力难以提高;
三是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尤其是像韩先楚这样身经百战、敢打敢拼的“将星”。
既然如此,为何黄克诚还要婉言拒绝林总推荐韩先楚来西满任职的建议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不需要他吗?
其实,这已经不是黄克诚第一次婉拒林总的任命了。
早在1945年11月,林总、彭真、罗荣桓就曾联名签署命令,任命李天佑担任新四军3师第一副师长。但是,黄克诚考虑到刘震、洪学智在3师工作多年,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如果调离第二副师长洪学智,很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不利于部队的团结和稳定。因此,他压下了这份任命,并亲自与李天佑赶到30里开外的李家屯,向林总当面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随后,黄克诚又给延安发去电报,表示如果李天佑一定要来3师,可以担任师长,而自己则只担任政委,刘震、洪学智的职务保持不变。
主席和林总最终体谅了黄克诚的良苦用心,给李天佑安排了其他的工作。
1946年2月,当林总再次提出要派韩先楚来西满第三师任职的时候,黄克诚首先想到的依然是部队的稳定。当时,刘震、洪学智等将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如果这时空降一位“老大哥”,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干部格局,甚至可能会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黄克诚再次婉言拒绝了林总的好意,最终林总将韩先楚安排到了南满军区第四纵队,担任副司令员。
不久后,新四军三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由原第一副师长刘震担任司令员。刘震率领2纵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而韩先楚虽然暂时落后于老战友,但也在南满打出了一片天。他率领部队,敢打硬仗,善打恶仗,打胜了一场又一场看似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1946年5月,就在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出四平不久,韩先楚便迎来了他在南满的第一次亮剑。他率领部队,利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巧妙周旋,在鞍山、海城一带,迫使国民党军队第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给了国民党军队沉重一击。
同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集结重兵进攻南满根据地,企图一举歼灭我军主力,新开岭战斗打响!在这场关系到南满乃至整个东北战局的关键战斗中,韩先楚再次展现了他“旋风司令”的本色。
韩先楚率领第4纵队10师,星夜驰援200里,赶到新开岭战场。面对兵力和火力都占有优势的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王牌第25师,韩先楚没有丝毫畏惧。他沉着冷静,果断下令:集中优势兵力,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歼灭敌军主力!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我军终于取得了新开岭战斗的彻底胜利,全歼国民党军队第25师!
新开岭战斗是东北民主联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它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此役过后,韩先楚的名字也传遍了白山黑水,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7年3月,东北的冰雪还未完全消融,解放战争的炮火却越烧越旺。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集中兵力,在南满地区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这就是著名的“三保临江”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韩先楚时任第三纵队副司令员,与纵队司令员曾克林一起负责指挥部队作战。在确定主攻目标时,两人产生了分歧。
曾克林主张打相对比较弱的国民党军队滇军第20师,而韩先楚则力排众议,坚持要打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国民党军队美械第89师。
“89师是敌军的主力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而且骄横不可一世,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次战斗中将其歼灭,必将对整个南满战局产生巨大的影响!”韩先楚坚定地说。
曾克林对韩先楚的想法表示担忧:“89师装备了美式武器,火力强,工事坚固,而且还有空军支援,我们要想吃掉它,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
“司令员,困难是肯定有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畏缩不前!”韩先楚语气坚定,“请相信我,我有信心打赢这场仗!”
最终,两人将各自的意见上报到了辽东军区。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政委陈云在仔细分析了战场形势后,果断拍板:同意韩先楚的意见,集中两个纵队的兵力,由韩先楚统一指挥,主攻国民党军队美械第89师!
1947年3月底,三保临江战役打响。韩先楚不负众望,指挥部队,采取了大胆、巧妙的战术,对国民党军队第89师发起了猛烈攻击。
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我军终于攻克了敌军的坚固阵地,全歼国民党军队第89师!这一仗,我军共歼灭敌军8500余人,而我军自身伤亡仅320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又一辉煌战例!
三保临江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南满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扭转了东北战场的被动局面。此役过后,韩先楚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也使他成为了令敌人胆寒的“旋风司令”!
三保临江战役后,东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东北民主联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更好地协调指挥各部队作战,同时也为了解决一直困扰部队的后勤问题,林总决定调黄克诚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负责整个东北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对于这次调动,黄克诚欣然接受。他深知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他知道,要想打赢这场解放全中国的决战,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后方保障!
1947年9月,韩先楚已经升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当时,为了配合我军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反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发动秋季攻势,目标是歼灭盘踞在吉林、黑龙江交界处的国民党军队新一军主力。
新一军是国民党军队的王牌主力,号称“天下第一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各纵队都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然而,韩先楚却在研究了地图和敌情后,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设想:放弃近在咫尺的目标,率领部队远程奔袭240里,直插敌军心脏——威远堡!
威远堡位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咽喉要道,是国民党军队防守的要塞。这里驻扎着国民党军队第116师主力部队,如果能够一举将其歼灭,必将对整个东北战局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远程奔袭240里,意味着部队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正是秋季,东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吃不饱,睡不好,而且还要随时防备着敌机的轰炸和地面部队的拦截。一旦在途中耽误了时间,让敌人有所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当韩先楚提出这个大胆的作战计划时,许多人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太冒险了,风险太大!
面对种种质疑和反对,韩先楚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坚信,只有出奇制胜,才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说服大家,韩先楚把地图铺开,指着威远堡的位置说:“同志们,威远堡是敌军的咽喉要道,防守空虚。如果我们能够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一定能够一举将其歼灭!”
“可是,远程奔袭,路途遥远,时间紧迫,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啊!”有人担忧地说。
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最终,上级同意了韩先楚的作战方案。
三纵不愧为“旋风部队”,长途奔袭240里,最终一举歼灭了威远堡的敌116师8000余人。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听到威远堡失守的消息后,顿时暴跳如雷,大骂自己的部队是“豆腐军”。而曾经不可一世,号称要“饮马松花江”的国民党名将杜聿明也不得不感慨:“韩先楚真是我的宿敌,他是最难对付的共军将领!”
韩先楚凭借着自己的赫赫战功,于1955年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而老领导黄克诚则是开国大将。
在1959年那场众所周知的会议上,黄克诚受到波及,许多人都敬而远之,而韩先楚却顶着巨大的压力主动去看望老领导,这让黄克诚非常感动。两人之前虽然在工作上有一些嫌隙,但在此刻均烟消云散。
1982年,已经是中央军委常委、顾问的韩先楚,在谈到老领导黄克诚时,依然充满敬意地说:“黄老这个人,正派,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