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一个月融2轮!优宝特机器人又获济高财金投资!

说机器的老王 2024-10-09 11:37:03

1、一个月融2轮!继联想之星之后,优宝特机器人又获济高财金投资!

腿足式仿生机器人研发商「优宝特机器人」近日官宣完成第二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有独资企业——济南高新财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济高财金”)独家投资完成。而就在9月中旬,该企业才刚刚完成由国内知名投资机构联想之星领投的首轮市场化融资。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宝特机器人)成立于2014年,是山东省政府引进的高科技企业。自成立以来,优宝特机器人便一直专注于腿足式仿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液压特种机器人等产品研发与创新。

优宝特机器人核心团队来自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他们不仅在机器人技术、移动通信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是国内四足机器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还是国内唯一成功研发出涵盖小型、中型、大型及重型全系列四足机器人的团队,已全面掌握了电机驱动、液压驱动以及电液复合驱动等多种四足仿生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公司利用2个多月时间开发出的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能以7.2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业界开发速度纪录。优宝特机器人和山东大学联合申报并获批“山东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和“济南市腿足式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资料显示,联想之星自2010年起即系统布局前沿科技领域,已投资150多家相关企业,投资策略以突破性底层原创技术为主,兼具重点应用行业“根据地”式布局,从三大生物识别技术到光电感知芯片,从无人驾驶、安防、物流到教育、金融、军工航天。在机器人方向,联想之星围绕各类To B效率提升的需求场景,投资布局了多种机器人/智能机器设备,包括海柔创新、松灵机器人、AMP Robotics、Abundant Robotics、捷象灵越、X Square等。

济高财金成立于2016年4月,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一直植根于高新区,深入探索产业金融服务,重点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进行孵化引导与投资布局。目前,该公司已构建起涵盖种子期、风险期及并购期等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通过搭建先进的生产力成果资本化运作平台,济高财金为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资本支撑,积极推动区内产业孵化、产业导向以及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2、通用人形机器人“2号”启动!傅利叶全力打造AI具身本体“六边形战士”

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的智能终端,是新质生产力的最好代表之一,AI相当于是灵魂和大脑,但它一定需要一个身体来感知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国队奥运史上首位“六金王”马龙被称为“六边形战士”,源于他出色的全面技术能力。而在浦东,傅利叶正全力以赴打造AI具身载体,向“六边形战士”的目标迈进。

近日,张江机器人谷内传出重磅消息:在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后,浦东机器人企业代表傅利叶再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

新一代电池容量翻倍

关节布置由并联改为串联

与第一代GR-1相比,GR-2在硬件、设计、开发框架等多个关键环节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和提升,展现更灵活、更强劲、更开放的特性,满足各领域开发者、多元应用场景的需求。

如GR-2在外观上沿用GR-1的仿生设计语言,同时进一步优化全身比例——升级后的身高达到175cm,体重63kg,全身共有53个自由度,单臂运动负载达3kg,能够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其中特别的一点在于,GR-2新一代电池容量翻倍,续航时间延长至2小时。在支持直充的基础上,增加可拆卸换电方案,充分满足运动需求。”傅利叶通用机器人事业部副总裁周斌介绍说,“此外,GR-2的整机布局采用内走线设计,将线缆置于机器人内部,不仅提升整体美观度,而且精简模块化适配,降低开发者外设布置阻碍,同时为场景适配开发留足空间。”

机器人运动的核心部件是“关节”,这一部件技术壁垒较高。周斌告诉记者,为了优化控制策略和性能,GR-2的关节布置由并联改为串联,使得每个关节的运动可以独立计算,“不但更灵活,而且有利于开发者部署控制算法,方便调试和维护,降低制造成本。”

记者在现场还尝试了一把与机器人“联动”。戴上特别设置的VR眼镜就可与人形机器人“连接”,记者可实时控制机器人的上肢动作,抓取桌上的物品还能层层叠加,手腕也能如人手一样灵活转动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GR-2在上肢操作的灵活度和精准度方面有明显提升,主要得益于傅利叶对灵巧手性能的迭代升级。GR-2所搭载的新一代灵巧手,单手自由度由初代的6个增加至12个,完美复刻人手外形及尺寸,同时最大限度地模拟人手的自然运动。此外,新一代灵巧手还搭载了6个阵列式触觉传感器及运动控制算法,能够实时感知抓握力度,调整抓取策略,实现对不同形状、材质、重量物体的精准力控抓取。

让AI创新者们快速上手

打造更开放的开发平台

未来,傅利叶还将打造一系列GRx机器人,致力于为其合作生态中的科研院校、头部企业、场景开发者和终端客户,打造更拟人、更通用、更友好的双足人形机器人。

针对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未来演进,傅利叶还提出了“产品六边形”概念,围绕运动智能、灵巧作业、认知智能、仿生设计、用户体验和商业化应用共六个维度,明确机器人本体的能力标准和发展方向。

“我们在构思产品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全世界有这么多的最强大脑在做 AI的探索,但它仍需要一个物理容器去承载,”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表示。“当人形机器人本体在各个维度都达到最优,成为六边形战士后,它一定会是AI最佳的具身选择。这里的AI不仅限于大模型,还包括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的全过程。”

据悉,傅利叶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自发布以来已实现交付100余台并都投入到实际场景中应用。傅利叶高度重视开发者的需求和体验,在此次产品升级中对原有的开发平台进行优化,形成一套基于主流编程语言的开发接口方案。无论是机器人研究学者、工业自动化工程师还是AI软件开发者,都能快速上手,高效定制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实现机器人技术创新。

文章来源:浦东时报

3、李飞飞:人类具备空间智能;真正的下一个前沿、难以攻克的挑战,是将AI带入三维世界

​图片来源:Linkedin

Z HighlightsAI“教母”李飞飞为一家名为World Labs的AI初创公司筹集了2.3亿美元,该公司将于周五正式启动。World Labs旨在开发能够利用图像和其他数据对三维世界进行决策的软件,打造所谓的“世界大模型”。这笔融资表明,投资者对推动人工智能边界的技术依然充满兴趣,同时也显示了该领域顶尖人物的吸引力。李飞飞博士指出,空间智能是她继ImageNet之后的下一个“北极星问题”。通过理解和处理三维世界的能力,空间智能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延续,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李飞飞强调,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开创性工作最初都来自公共部门,而私营部门在提供计算资源和支持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她呼吁政府继续投资于公共部门,支持学术界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以确保整个AI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Caroline:您作为一名学者,如今进入私营领域并筹集资金的经历是怎样的?您之前也有过私营领域的经验,但这次筹集资金感觉如何?从这份星光熠熠的投资者名单上融资是否容易?

李飞飞:早上好,Caroline。非常高兴能来到这里。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但真正难的是实现空间智能。我很兴奋能够汇聚一批优秀的像素AI人才,共同攻克我们现在称为空间智能的这一极具挑战的问题。

Caroline: 请向我们解释一下您所说的空间智能是什么,具体是在构建什么?

李飞飞:人类具备空间智能能力。这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能力,是我们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所具备的。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理解、推理、生成三维世界,甚至与其进行互动。无论是欣赏一朵美丽的花朵,还是试图触摸一只蝴蝶,亦或是建造一座城市,所有这些都是空间智能能力的一部分。

Caroline:根据您的描述,我们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看到了这种能力,那么您认为我们会在计算机上看到这样的能力吗?

李飞飞:这正是我们正在攻克的问题。我们已经开始取得巨大的进展。过去十年的人工智能发展非常振奋人心,大家最近都听说了很多关于语言方面的进展。但实际上,在像素、视觉和空间智能领域,我们也在不断取得进展,比如理解图像中的内容、讲述图像中的故事,甚至能够通过一句话提示生成相应的图像。但真正的下一个前沿,极其难以攻克的挑战,是将这些AI技术带入三维世界。因为现实世界是三维的,而人类的空间智能正是建立在对三维世界的原生理解和操作能力之上的。

Caroline:那么这项与3D相关的技术将会如何应用到现实场景中?是用于机器人技术,制造业,还是当我们戴上AI功能眼镜时帮助我们与现实世界互动?

李飞飞:Caroline,你的理解都不太准确。空间智能是一项非常基础的技术,也是对计算机来说非常核心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首先,它对于创作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创作者不仅包括艺术家和特效创作者,还包括设计师、开发者和建设者。当然,从长远来看,机器人技术、制造业、AR和VR等领域也会受益。苹果将他们的Vision Pro称为 “空间计算” 不是没有理由的。但在我看来,空间计算需要空间智能,很多其他应用场景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Bloomberg

Caroline:为什么空间计算需要风险投资这些私营部门的行动?在学术界不能实现什么?

李飞飞: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持续多年了。这种模式可以追溯到我们社会、国家正在建设的任何技术。这个生态系统需要上游的基础性、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这也是我多年来投入的领域,但它同样需要在行业内的强大推动力。我们有大型科技公司在解决相关问题,但我们生态系统中最美妙的部分是那些拥有远大梦想的初创公司,它们能够吸引那些相信能够攻克这一艰难问题的支持者。我们汇聚在一起,将所有精力专注于解决这个真正复杂的问题,并将其规模化、量产化,最终交付到用户和客户手中。

Rachel Metz(彭博社AI记者):李博士,您最为人熟知的成就之一是ImageNet,一个包含数百万张图像的大型数据库,它极大推动了物体识别和图像领域的发展。我很好奇,您在ImageNet上的工作是如何影响您创办World Labs的决策的?您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李飞飞:谢谢你的提问。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关联。首先,ImageNet是计算机视觉领域较早的工作之一,属于像素空间。当然,那是在十多年前,ImageNet和相关算法的应用还局限在二维空间,主要是识别照片中的物体,最终讲述图片中的故事。但现在,这是早期计算机视觉研究的一个智力延续。我们正进入下一个真正困难的篇章,也就是空间智能。所以从学术角度来说,我认为这是我一生研究的延续。

如果放大来看,15年前的ImageNet,是我对一个巨大“北极星问题”的智力押注,而这个问题确实改变了人工智能的进程。我相信,空间智能是我和我的团队的下一个“北极星问题”,它同样会改变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Rachel:我想了解一下贵公司融资的情况,尤其是有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人物参与了投资。我们看到有Jeff Dean、Jeffrey Hinton、Andrej Karpathy等,其中有些是您之前的合作伙伴。我知道你们有几位是在谷歌时的同事。您是如何向他们推介这个项目的?

李飞飞:这就是我们领域的魅力所在。首先,这些人和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同事,或者是我以前的学生。我认为他们和我有相同的信念,他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他们听到我的联合创始人Ben Mildenhall、Christoph Laster、Justin Johnson以及整个创始团队的想法时,他们意识到,虽然这个问题很难,但需要真正有能力和信念去解决它的人。我想这就是他们支持我们的原因。

Caroline:您还获得了知名风投的投资,比如Andreessen Horowitz。我更感兴趣的是,您一直呼吁将资金用于学术界。您甚至向拜登总统提出,研发领域需要更多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资金支持,这样大学才能获得GPU和计算资源。您是否仍然认为公共部门需要资金,还是已经放弃并转向私营领域了?

李飞飞:事实上,我现在更加坚信公共部门的重要性。我正同时在私营和公共领域中穿梭,看到了在私营领域获得的计算资源和支持,我认为如果没有公共部门的支持,我们在私营领域是无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你知道,ImageNet、卷积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Transformer模型等许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最初都是来自公共部门。所以,我认为这个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任何部分的缺失或不平衡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伤害。现在,我亲身体验到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更让我相信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地投资于公共部门,特别是在学术界,秉持“登月”般的远大目标,支持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进行基础科学研究。

原视频:Fei-Fei Li's Startup Raises $230 Million in Fun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y5QhSwu58

文章来源:图灵人工智能

4、国产机器人解决穿刺手术三大痛点

​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清华长庚医院供图

近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下简称“清华长庚医院”)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项目取得新进展。该项目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出具的磁共振穿刺导航定位手术系统型式检验报告,标志着国内首台(套)多影像多专科磁共振兼容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化突破,将精准助力脏器微创手术治疗。

对肝癌等肝脏疾病进行手术时,常常会用到活检、消融等微创治疗手段,其关键在于精准穿刺。然而,与骨骼不同,肝脏的形态会由于穿刺针的刺入而发生变化,位置也会随着患者呼吸而产生位移。

由于缺乏实时成像技术,微创手术存在“看不清、穿不准、测不到”的痛点:术前影像与手术过程中患者脏器的实际状态往往存在差异;光学定位和电磁定位技术具有局限性,手术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定位不准,甚至无法使用;肿瘤消融效果无法实时评估,如果肿瘤未完全消融,患者还需进行二次手术。

这些问题极大提升了肝脏穿刺手术的难度,手术质量高度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清华长庚医院和清华大学的团队联合研发了穿刺手术机器人。“它的看家本领可多了。”清华长庚医院团队负责人、肝胆胰中心执行主任卢倩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机器人主要用于成人胸、腹部实质脏器微创手术,能够实现穿刺定位、实时引导、即刻评估等功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给它装上了“火眼金睛”,可有效解决医生看不清病灶的临床难题。研究团队经过十多年攻关,突破了3.0T高场磁共振设备强磁场与机器人的双向干扰难题,将穿刺手术机器人安装在磁共振设备上,利用磁共振检查具有超高软组织分辨率的优势,使医生能够实时观察病灶和血管等关键组织。

此外,这款机器人还能够利用机械臂控制穿刺针,精准穿刺消融1厘米以下的肝脏肿瘤。借助磁共振测温功能,医生还可以在手术过程中看到肿瘤消融效果,有效避免二次手术风险。

未来,外科手术机器人不仅要有“火眼金睛”,还要有“智慧大脑”。在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团队负责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诊疗一体化设备研发中心主任邱东晓看来,人工智能或将为外科手术机器人开辟广阔天地。

以肝脏穿刺术为例,卢倩说,肝脏内分布着重要的脉管结构,手术通路要求避开这些“管道”,而且以路径短、易操作为宜。人工构建手术通路耗时费力,还会受医生水平和经验影响。未来如果让人工智能规划手术通路,帮助临床医生找出“最优解”,将有效提升医疗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现在就着手布局。”邱东晓说,接下来,研究院所、医疗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搭建好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让手术机器人向着更加智能、更加精准、更加普及的方向发展。

我国手术机器人持续“上新”

手术机器人是高精尖医疗设备领域的重要成果,可有效提升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过去,我国使用的手术机器人大多产自国外。上世纪末,中国海军总医院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联合研发第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CRAS”,吹响了我国向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发的号角。

近年来,我国手术机器人逐步走向智能化、精准化,研发成果持续“上新”。

例如,天津大学和中南大学联合研发的“妙手S”微创手术机器人,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积水潭医院联合研发的超声穿刺机器人,香港中文大学牵头研制的术中磁力共振成像手术机器人等,都为构建精准外科范式和智慧医疗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