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这便是人所皆知的端午节。
传说,人们向江心抛洒谷物、粽子,河里的鱼儿便不会蚕食屈原大夫的身体,千百年来,人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带着一种崇敬之情去守护他、传唱他、纪念他,乃至屈原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
那么,在那样一个朝秦暮楚为稀松平常之事的战国时代,为何屈原采取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孑然的一生呢?
生于王族,存于乱世屈原本姓芈,乃是公元前七世纪楚王熊通之后裔,根正苗红的王室血脉。正因如此,屈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乃至他在自己的作品《离骚》中不禁夸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然而,这位正宗的高阳帝颛顼嫡系子孙,却偏偏生不逢时。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生于楚国的丹阳,一年后,举家迁到了乐平里。在这里,屈原过着安逸而充实的童年。
九岁时,屈原嗜书成癖,博闻强识,这样的天赋在同龄孩子中并不多见。再过些时候,只有十四五岁的屈原就在民众中享有颇高威望,这都得益于他经常走访民间,访贫问苦,与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打成一片。
然而,就在屈原快长成二十岁的精壮小伙,踌躇满志地欲为国家出力之时,秦国的铁蹄屡屡践踏楚国土地,骚扰平民百姓。血气方刚的屈原便立即组织家乡的一群小伙伴,誓死抵抗秦军的侵略,最终,在屈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华下,秦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屈原也因此一战成名,得到了楚怀王的欣赏与提拔。
短短几年间,屈原便被委以重任,以左司徒的高官身份主持国家外交工作。当时,屈原竭力支持六国合纵,共抗秦国。然而,这样一种让楚国永享太平的策略却被一人以一己之力完全破坏了。
这个人便是屈原的最大死对头——张仪。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对于当时沃野千里,兵强马壮的楚国,就算强盛如斯的秦国也要忌惮三分,一旦合纵之策运作成功,秦国便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于是,秦王马上派主张连横之策的张仪来到楚国,试图寻找机会,瓦解六国合纵企图。张仪来到楚国后,便以重金收买了靳尚等楚国权臣,又骗楚王说,秦国愿以六百里地为代价来换取楚国与齐国的绝交,楚王信以为真,一边正儿八经地让张仪带着相印去秦国要地,一边写信咒骂齐王,导致楚齐两国外交于瞬间破裂。
结果,张仪却狠狠耍了楚王一次,信誓旦旦许下的六百里地竟然变为六里,这不仅让楚王老羞成怒,遂先后两次对秦国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双方交兵于丹阳,其后果是楚国大败,大将屈丐等七十余名高级将领被秦军活捉,还江汉中六百里地收入囊中,设置汉中郡!
在遭受一连串秦国的致命打击后,楚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希望在他的游说中,楚齐两国之间能重新建立军事同盟。
然而,仅仅只过了一年,秦王便派张仪再次来到楚国,大肆贿赂权臣靳尚以及王后郑袖,之后又信誓旦旦地向楚王承诺,将汉中一半的土地分给楚国。
楚王见张仪一表人才,才力非凡,便有意为己所用,然而,他未免太过自作多情,在张仪的挑唆下,一场来自楚国内部的灾祸,即将降临到忠心耿耿的屈原头上。
原本,自名士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后,便得到了除秦国外六国国君的鼎力支持,大家经过商议,决定将总部设在楚国的郢都,由楚怀王担任盟主,颇受楚王器重的屈原便成了盟军中一个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这样一来,便引起了以公子兰为首的一帮楚国贵族对屈原的嫉妒与不满,于是,这些人便天天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再加之收了张仪好处的王后郑袖,在楚王面前吹枕边风,楚王便渐渐对屈原疏远了。
公元前304年,三十六岁的屈原被流放到汉北,在途中他得知秦楚再次复合的消息,望天长叹:秦狼子野心,吞楚之心久矣!楚王岂能因小利而向秦国示好?所以,他慨然写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其实,屈原心中很清楚,比起北边的齐、赵两国,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秦灭楚。
然而,屈原的对手张仪更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最终导致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屈原被排挤,被打压、流放,屈原为楚国谋划的一手好牌,被一班昏君庸臣打得稀烂!于是,屈原带着愤懑的心情呵斥道: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而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这便是《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的:(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果然,公元前301年,秦国以楚国太子横在秦杀人畏罪潜逃为理由,向楚国发动战争。与此同时,齐、韩、魏三国也以楚国背弃盟约为借口,同时向楚国发动进攻,楚将唐昧兵败被杀,重丘也落入敌手。
两年后,秦国又大举向楚国进攻,连夺八座城池后,秦王设下“鸿门宴”,邀请楚怀王前往武关赴会。
流放汉北的屈原得知此消息后,急忙赶回郢都,劝怀王不要轻易相信秦王鬼话,可怀王的小儿子公子兰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极力怂恿父亲前往赴会。
结果,楚怀王前脚刚入武关,后脚便遭到秦兵的羁押,最终被带往咸阳软禁,逼迫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
最终,楚怀王在咸阳郁郁而终,从齐国归来的太子横继任楚王之位,是为楚顷襄王,而与屈原势同水火的公子兰成了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
于是,没过多久,屈原便遭到了第二次流放,而这一次,他将走向一条不归路……
国丧家亡,愤而沉江这一次流放,长达十九年。屈原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无人清楚,只知道他将自己的天真浪漫,全都倾注在自己的诗歌当中。
他上天入地,采兰摘芷,全为排解一腔愤懑!而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公元前280年的时候,已到花甲之年的屈原却再也无法用浪漫遮掩心中的抑郁与惆怅了。
这一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领大秦铁骑,攻下上庸、汉北等地;次年,秦将白起又成功拿下邪、邓、西陵等城池;又隔一年,白起乘势攻下楚国首都郢,自此,屈原的那份对楚国忠贞不渝之情,希望楚国国强民富之志,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彻底被击得粉碎!
于是,带着深深的绝望,他一步步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后世许多人认为:屈原既已遭贬流放,而且他一直竭力效忠着的那个楚怀王终因没听他的劝告,弄了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按道理,这个时候他就应该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才对,“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样简单的道理对作为士大夫的他来讲,应该是明白的啊,怎么会独自跑到汨罗江边,写下了感动千古的《怀沙》后,就结束了他那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呢?
原因很简单:正如文章开篇所叙,屈原是王族之后,与楚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他来说,国丧等同于家亡,他完全将自己当作王室成员的一分子,应该说,当怀王去世后,他的心已经死去一半了!
此外,屈原是诗人,诗人是特别重感情的,以致到了后来,楚国衰落,大势已去时,他既没有选择像孔子那样地周游列国,也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地隐居山野,感情的堡垒始终将他禁锢着,让他进退两难,让他手足无措,让他难过,悲愤,以致绝望,于是,他写道:“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凤凰被关进笼子里啊,鸡和野雉却在那里飞跳。美玉和粗石被掺杂在一起啊,竟有人认为二者也差不了多少。那些卑鄙小人只知嫉妒,全然不了解我的高尚情操。)
这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也是一种伟大的孤独,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自己的贞操,就像一个败落的大家族里唯一幸存下来的年迈的长者,誓死守卫着自家门前的一堆断壁残垣,破砖烂瓦,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结束了自己忧愁哀苦的一生。
结语屈原的死让贾谊叹息过:“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司马迁埋怨过:“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也让后世无数个正直善良的人民敬仰过,他的事迹也被屡屡创作成一部部文艺作品,来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昂扬人们的不朽斗志,比如最著名的郭沫若的《屈原》就是。
虽然,屈原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屈原的那种忠贞爱国精神,确实应该大力提倡。各位说,对否?
参考资料:
《史记》
《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