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为什么会败,慈禧太后办寿宴不是主要原因

小卒话史 2024-07-13 11:48:33

文|小卒话史

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战役并不多,甲午中日海战算得上其中一个。

由李默然先生主演的《甲午风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默然在电影里饰演邓世昌,这部戏有很多经典场面,有一幕很难被忘记,那就是临近影片结尾的时候,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向水兵们大喊:“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这种视死如归、英雄无畏的气概让人动容。但可惜的是,邓世昌没有撞上吉野,却被敌方的鱼雷击中,结果全舰水兵英勇牺牲。这也标志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专家曾进行一番研究,北洋水师的实力在当时在亚洲范围内都是翘楚,那为什么这次中日海战会输得如此彻底?史书里解释说腐败的清政府无能,北洋舰队起内讧等等,最后导致失败。

这种说法对,但是并不全面。剥茧抽丝,回望历史,看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原因。

首先必须承认一点,当时日本舰队的装备要比北洋水师先进。1888年北洋舰队组建时的确很强大,在亚洲确实能排第一方阵,也就欧洲少数几个强国的海军力量可以跟北洋水师一拼。李鸿章当时从德国进口定远号和镇远号,无论是排水量,装甲板的厚度,还有整个炮弹打击能力,都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但是最关键的是中日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

1888年北洋水师可以在亚洲大洋上所向披靡,可是1894年打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6年。这六年不可小瞧,它是世界工业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六年,很多高科技被研究出来并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军事领域争霸,这种军事竞争又反过来推动高科技进一步发展,因此这六年世界海军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军事力量排名自然会被重新“洗牌”。

那几年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是后发展,但到了1894年,日本海军造船所用技术就运用了更多的科技手段,肯定要比北洋水师先进许多。常说后来者居上,对手已经悄悄赶超。

不过日方海军当时还没有像定远号镇远号那样的重型战舰,这两艘舰属于旗舰,可日本在这期间补上了不少新技术,就比如上面说的吉野号,这艘战舰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定远号镇远号虽然体积庞大,但速度慢,并且北洋水师里的那些轻型战舰、鱼雷艇,远没有吉野号速度快。

客观来说,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及时更新,何况财力也不允许。另外,即便像镇远号定远号这样的旗舰,每打出一发炮弹,从装填到发射用时需整整5分钟,这中间有装填,还要等到上一发炮弹硝烟散去看清目标再发射第二颗,可吉野号一分钟内就能打5发炮弹,我们的效率就差很多。

你也许会说船的速度和炮弹发射慢,完全可以靠通过提高水兵业务能力来弥补,但仍然有一样无法弥补,那就是炮弹的质量。那时候日本用的是黄火药炮弹,杀伤力大还兼有燃烧弹的性能,黄火药炮弹射出去之后,整个军舰上还没有烟。反观北洋水师用的炮弹仍然是黑火药,杀伤力不如黄火药不说,一发射出去满是硝烟,等烟散了才能接着装弹。

这个差距还不算什么,关键是双方的炮弹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北洋水师军舰上的炮弹,有些根本就不是火药填充。《甲午风云》里有个桥段,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舰船上的炮弹装备,邓世昌发两枚火炮,一是表示欢迎,二是让领导检验一下威力。但是火炮打出去后没有动静。众人赶紧把炮弹打开,结果发现里面全部都是沙子。当初在看这一幕时,大家义愤填膺,清政府腐败,拿假炮弹糊弄人,这等于是把北洋水师送上绝路。

不过这是一种误导,当时真实的炮弹里就是沙子。北洋水师军舰上的炮弹分两种,一种叫爆破弹,这种是装火药的,一打就炸开;另一种装的就是沙子。当时爆破弹数量少,装沙子的“实心弹”非常多。这种装沙子的炮弹产于天津机器局。这家厂子当时根本生产不了爆破弹,生产的这个实心弹质量还很次,有的表面凹凸不平,有的打出去根本就是哑炮。

既然没有生产爆破弹的技术,干吗不花钱引进?答案是没钱,买不起技术买不起炮弹。

说出来也许大家都不信,这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打出去的有限的爆破弹存量,还是李鸿章买军舰时厂家赠送的,更多时候打出去的还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实心弹。你说这样的战局我们能有多大胜算。

有人质疑,北洋水师建立时经费充足,为什么到最后关键时刻没钱了,经费哪去了?其实是被人挪用了。是谁有这个胆量敢挪用军事经费,一般人是没这胆量,但慈禧“老佛爷”就可以。

1894年正逢慈禧60大寿,按照她的要求,颐和园要好好重修一下,再加上自己办寿诞,户部递交了预算方案,得800万两银子。《大宅门》中,二奶奶办寿需要5万大洋,最后白敬业勾结王喜光给挪用了。民间办寿诞尚且如此奢侈,慈禧花800万两纹银不足为奇。但是那时候大清国库财政赤字严重,非常空虚,这些钱究竟从哪出,从百姓那里刮取,百姓已经很穷了,没有油水,最后有人出馊主意,说从北洋水师的军费里扣除,说初建北洋水师时费钱,现在已经建成了不需要太多军费。这么庞大一支水上舰队,其他国家根本不敢靠近,也压根没有必要划拨那么大一笔军费给北洋水师。

慈禧点头,800万两银子从北洋水师那里挪过来了。对于这件事,满朝文武都默许,只有一人反对,他就是北洋水师负责人李鸿章。

李鸿章义愤填膺,舰船需要各种维修,尤其要购买炮弹,这些都需要钱,军费就是随时作战的保障,哪怕海战一时半会打不起来也不能轻易挪用,万一要打起来就来不及了。有人在慈禧面前谗言,直接怼了李鸿章。说舰队组建这才几年,如果就要花大价钱维修,说明当初军舰质量就有问题,你李大人有渎职之罪,再者我大清乃中华上国,日本才发展几年,他们根本不敢来挑衅。这种一边倒的意见得到了慈禧的认可,李鸿章虽然气得哆嗦,但无能为力。后来我们知道,慈禧办寿诞实际上也没办成,甲午海战我们战败,慈禧也无心办寿了。

短短6年里日本为什么发展迅速,主要是日本天皇的支持。

北洋水师建成后,日本人对天皇说清朝那支海上军队十分了得,随时都可能打过来。日本属于岛国,天皇也有危机意识,立即召集海军大臣商议扩充舰队加强军事力量等事宜。大臣们面面相觑,也是因为没钱,都说不好干。日本天皇表示可以每天从自己的俸禄里扣钱,拨出30万给海军。

天皇自己带头节衣缩食,带领日本人积极捐款,有这样的态度和行动,你想想日本海军能发展不起来吗?日本在二战时貌似很强大,但在甲午海战期间,日本的综合国力远比不上清政府。日本那时候是“打肿脸充胖子”,咬牙发展海军,奔着强国使劲。

两边一对比显而易见,差距太大,北洋水师发展举步维艰。硬件上比不过人家,李鸿章的军事指挥失误,也是北洋水师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朝鲜国内发生内乱,作为近邻,北洋水师开过去帮忙平息,同时日本也派海军去了。不过跟我们出于公心不一样,日本人是想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清政府(田中奏折中有表述)。李鸿章跟舰长们“约法三章”,我们北洋水师不能开第一枪,我们要占“礼”。可日本人最擅长偷袭,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等等,他们热衷偷袭,结果日本人首先把我们一个运兵船给炸沉了,这船一千多水兵,最后只剩二百多人生还。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开打了,但李鸿章心存幻想,说日本人理亏,我们必须到国际舞台上说理去,让日本人遭受谴责。当时西方列强早已把清政府当块肥肉,哪还有说理的地方。

还有,李鸿章当时胆小,把舰队全部撤回渤海湾一带待命,如果说就在朝鲜附近海域跟日本海军打一仗,胜负还真不好说,因为日本是跨海作战,属于长途奔袭,我们再利用船多的优势,截断日本海军补给线,日本海军将难以支撑,哪怕不截断,就固守不出对峙一个月,日本军舰同样是输,因为日本国力不行。可李鸿章坐等别人上来找茬,结果贻误战机。在我们各方面陷入被动的情况下,很难胜出。宏观指挥有错,微观上北洋水师也有问题。

因为那时候没有5G信号,提督丁汝昌全权负责定远舰上的信号旗,因为定远舰是旗舰,各种阵型和军事命令,都是通过看信号旗完成的,但倒霉的是双方交手时,定远舰舰桥塌了,信号旗挂不上,而且丁汝昌最后也负伤。

有人说是不是定远舰发射炮弹把舰桥震塌了,其实不是,而是跟日本人一开打的时候,就被对方炮弹打到舰桥。这明显就是我们战略指挥失当。一艘指挥舰首先要有护卫舰,怎么会轻易就被对方把旗舰给打废,信号系统瘫痪,整个海军队伍没有形成有效配合,说白了就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甲午风云》中邓世昌为什么最后非要撞沉吉野舰,因为这吉野舰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当时远在欧洲的李鸿章一直在关注吉野舰,想花重金买它,来弥补北洋水师速度上的短板,可惜银子被慈禧挪走了。结果日本人把这艘舰买走了。

北洋水师的覆灭,原因是多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妄自尊大,也没有把日本海军当回事,认为小小岛国那些倭寇翻不起浪花,可是甲午海战给了清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随之不得不跟对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本来日本发展海军财政吃紧,但靠着赔款得来的2亿多银子把亏空都补全了,要不是这些赔款,日本也没有后来的发展。

若说当年清政府稍微重视一下这次海战,也许就没有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抗日战争令中华民族遭受屈辱不说,牺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结历史上的这次中日甲午海战,不能轻易放松国防警惕,时刻绷紧危机意识这根弦,警惕身边的敌人随时可能的进攻,我们不主动打别人,但我们务必随时准备着。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平常的军备和练军至关重要的,这场战争虽然过去一百多年,但沉痛的教训非常深刻,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563
评论列表
  • 2024-07-15 21:42

    买船修船没银子,战后赔款两亿多,三年就拿出来了。

    小卒话史 回复:
    清政府腐败,各种税收,把压力给到百姓给到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