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不通(关格)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用此方

青囊译录 2024-12-02 07:20:37

在人体上下不通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关格”;一种是中焦停滞,叫“中阻”。啥叫“关格”?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

治“关格”的中医方剂为“进退黄连汤”,出自《医门法律》。方剂组成折算现代剂量为:

黄连(姜汁炒)4.5克,干姜(炮)4.5克,人参(人乳拌蒸)4.5克,桂枝3克,半夏(姜制)4.5克,大枣2枚。

使用方法:

进法:格则吐逆,当进而从阳,上药均不用制,水煎煮,温服。

退法:关则小便不通,当退而从阴,上药黄连减半,或加肉桂1.5克,诸药如法炮制用,水煎服,但服用前需空腹服用崔氏八味丸,在两餐中间半饥状态下服用退法汤剂。

功效:开格通关。

本方主要在肾功能不全的尿毒症晚期常见。

以下这段论述是喻嘉言对于进退黄连汤和黄连汤以及小柴胡汤的精彩论述,堪称经方之辨,值得仔细研读。

医门法律 卷五 关格门(论二首 律四条)进退黄连汤方论 喻昌曰,黄连汤者,仲景治伤寒之方也。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此汤以升降阴阳固然矣。而湿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后人牵强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其有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昌欲进退其上下之法,操何术以进退之耶?前论中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俟其荣气前通,卫气前通,而为进退也。然而难言之矣,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盖太阳主开,太阳不开,则胸间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复出,以桂枝为太阳经药,和荣卫而行阳道,故能开之也。至于五志厥阳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则以火济火,头有汗而阳脱矣,其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关门一开,少阴主阖,少阴之气不上,胃之关必不开矣,昌意中尤谓少阴之脉沉而滞,与趺阳之脉伏而涩,均足虑也。《内经》常两言之:曰肾气独沉,曰肾气不衡。夫真气之在肾中,犹权衡也,有权有衡,则关门时开时阖;有权无衡,则关门有阖无开矣。小溲亦何从而出耶?是则肾气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肾气交于胃,则关门开;交于心,则厥阳之火随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时矣。进退一方,于中次第若此,夫岂中人所能辨哉?

中焦阻滞的“中阻”治法:用黄连汤。

附:《伤寒论》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

黄连9克,炙甘草9克 ,干姜9克,桂枝9克(去皮), 人参6克 ,半夏6克(洗), 大枣12枚(擘)。(此处即为小柴胡汤变化而来,确实精妙)。

使用方法:水煎服,昼服用三次,夜服用两次。

功用: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黄连汤证:寒邪入里,其深入胸中者,传而为热,此即所谓“胸中有热”,症见胸中烦热;其深入胃脘者,传而不化,寒邪凝结中焦,故其人腹中痛。

有人怀疑黄连汤并非出自张仲景之手,可能是后世编入《伤寒论》中的方子,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是不是“医圣”之本意,只要是按照八纲辨证来的方剂,均可以经方看待,再看黄连汤和进退黄连汤组成仅仅一味炙甘草之差,并且此方方解确实很精妙,值得后世医家深入学习。

9 阅读:35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