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事件复盘:当大厂只剩下挨打立正

声道观察 2021-09-09 09:39:39

文丨守一

女员工自曝遭性侵事件,对于阿里来说,可以画下一个句点了。昨天,山东济南槐荫区检察院给出结论,事件中的关键人物,阿里的王某文有强制猥亵行为,但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得此消息,阿里官微快速给出总结性回应,核心内容就是标题里的八个大字:“相信正义,相信善意”。

可是吃瓜群众似乎不相信阿里。在这条发言下面,网友的跟帖,要么在提醒王某文还是被行拘了,并不清白;要么在质疑阿里怎么有脸说正义;还有则旧事重提,批评酒桌文化、破冰文化。阿里要想从丑闻的泥潭中抽身,看来并不容易。本文无意站队,不想纠缠案件有没有反转、女员工是不是涉嫌诬告等问题,想探讨的是阿里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大厂为何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

01

就目前已披露的事实看,相比女员工最初的控诉,已经天差地远。

没有强制出差,没有灌酒,王某文没有强奸犯罪……如果再考虑到至今没有完全清晰的复杂案情,当初阿里相关负责人和HR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处理,似乎也能理解。

可在那会儿,给人的观感却是十恶不赦。何以至此?

复盘整件事的发酵经过,女员工的曝光是一个节点,她的内部食堂维权和控诉信,有太多能刺激舆论的标签,很难不引起轩然大波。

但在理论上,单方信源再劲爆,在没有交叉确证的情况下,至少机构媒体和理性的人,还是会保持一定克制。

如果阿里方面能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并非没有阻止舆情失控的机会。

可是,随后阿里掌门人张勇的发声,成为另一个转折点。那一番“震惊、气愤、羞愧”的表达,再加上紧锣密鼓的从速、从严处理责任人,一下子给人造成的印象是:阿里认领了所有指控。

也许张勇和阿里的这番表态,是想及时止损,挽回形象,可是在客观上,却也让企业成为众矢之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张勇和阿里的表现,至少在公关层面算不上高明。认错的态度固然重要,前提是把事实讲清楚。稀里糊涂、用力过猛地认领,无异于给自己挖坑。

问题在于,张勇和阿里当时为什么那么做?

02

最简单的推测只有一个,他们慌了。曾经,阿里的前掌门人马云是没那么容易对舆论屈服的。

当年马云因为和王林大师的一张合影,也遭到全网批评,可是杰克马举重若轻地发微博,说对未知的探索、欣赏和好奇是他的爱好,还大上价值:“人类很容易以有限的科学知识去自以为是地判断世界”,“过度的沉溺信仰和迷失信仰都是迷信”。前几年,针对舆论如潮批判的996,马云更是发表一番“经典”反驳:“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抛开这些言论的对错不论,敢于独立发表观点,不屈从舆论压力,还是让人印象深刻。当然,他已经为自己的“勇气”付出了代价。于是,如我们所见,现在的企业家,谁还有这样的“胆量”呢?不仅是阿里,现在任何一家大厂,只要出现负面新闻,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曝光,第一选择都是“挨打立正”,一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乖乖神情。看起来,这好像是“资本被驯服”的好事。可是,如果出现丑闻,事实都还没清楚,锅就都扣在“资本”头上,是不是就毫无问题?

03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错误的言论,而不是敢于说话的企业家;应该反对的是作恶的资本,而不是中性的资本本身。

可是这其中边界,很多时候是模糊的。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说过一句话,“人们都是故事的俘虏”。在他看来,讲述我们所处时代和个人生活的故事在不断变化,从而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人类的很多行为,不是在按照“真实世界”行事,而是受到“流行故事”的指引。很多人都提出过类似观点,如今的舆论场,企业家和大厂的形象,和前些年已经云泥之别。

曾经人们都是带着美颜滤镜看马云和阿里巴巴。那些年流行的故事,企业家是创新的代名词,大厂是没有原罪的新经济体。如今流行的故事,是资本家和资本太容易作恶,要为经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负责。这些故事,确实潜移默化改变了人们的眼光。大厂掌门人挨个换成更少个性的职业经理人,大厂们接连表态捐出巨资推进共同富裕。这是他们要适应新故事的努力,可是想获得各方认同,看起来路还很长。个人也好,企业也罢,只有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才可能知道如何扮演好。而阿里女员工事件,恰好就发生在新旧故事交替的阵痛期,所以阿里的狼狈,是注定了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