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作为诸葛亮人生中最后的绝唱,他为了实现当初先主“兴复汉室”的大业,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北伐事业之中,直至最后星落五丈原,留下千古遗憾。其中,诸葛亮为了北伐,上书的千古名篇《出师表》,里面的内容让无数后人为之落泪。
从蜀汉建兴六年开始,一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连年北伐,虽然最后的结果以失败告终,但这毕竟也是战争,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十分繁杂的,而诸葛亮也正是因为这些也导致心力憔悴,劳累成疾。那么诸葛亮为了北伐到底付出了多少心思?
其一,外结孙权
在刘备临终前,他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从刘备手中接过的不仅仅是蜀汉,还有承诺、责任和希望。诸葛亮为了当初的知遇之恩,从此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生前最大的理想就是兴复汉室,这是所有蜀汉人共同的目标,但是在刘备死后,蜀汉的处境并不好,不仅外有曹魏与东吴的敌对,内部同样有着南蛮的叛乱以及一些士族的小心思。因此,当时的蜀汉完全称得上是内忧外患,诸葛亮想要北伐,这些就是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事情。
虽然东吴与蜀汉之前爆发很多不愉快,但是天下大势非常明显,曹魏的强势,蜀汉与东吴只有通过联合才能抵挡。因而,在诸葛亮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复与东吴的关系。
在蜀汉建兴七年的时候,江东的孙权登基称帝。按理来说,此时的孙权对于自诩正统的蜀汉来说,同样是乱臣贼子,不说出兵讨伐,至少谴责是少不了的。但是诸葛亮深知曹魏才是真正的大敌,力排众议,派遣使者为孙权祝贺,同时加强联盟关系。
至此,两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共同对抗北伐的曹魏。
其二,南抚夷越。
处理完东吴的关系后,诸葛亮就开始对内部问题进行排查,毕竟攘外必先安内。因为诸葛亮牢牢把持着朝政大权,益州本土士族也不敢有什么小心思,只有南方的蛮人一直不服蜀汉的统治。为此,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三年亲率大军发起南征。
其实,战胜南蛮并不是一件多大的难事,难的是如何让南蛮彻底归附。因此,诸葛亮采用攻心之计,他对蛮王孟获来了一个七擒七纵,彻底让他服气,并表示从此永不背叛。
诸葛亮顺利达成此行的目的,于当年十二月班师回朝。
其三,内修政理。
解决掉内忧外患后,诸葛亮才真正开始为了北伐做准备。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因此诸葛亮大力发展蜀汉经济,推行农桑,提高锻铁工艺,并将大部分的辎重全部调往汉中,在这里建立起北伐的前线大本营。这一准备工作整整做了两年时间。
这期间,诸葛亮同时关注曹魏情况,毕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两年间,曹魏发生剧变,魏文帝曹丕离世,新帝继位,那个时候的曹魏朝堂正是处在不平稳的时间,因此造成边疆的守备空虚。此时,完全称得上是诸葛亮北伐最好的时间。
此外,曹丕的离世还让曹魏不少人人心惶惶,就比如驻守上庸等地的孟达,他原本就是蜀汉降将,因为曹丕的看重才能得到重用,而这件事早就引起朝中不少人的不满。曹丕的离世让孟达感受到了危机感,因此他向诸葛亮寻求帮助,打算背叛曹魏回到蜀汉。
由此可见,当时的曹魏内部政权有多不稳定。
因此,在建兴六年,诸葛亮正式北伐。因为此次北伐准备工作充分,再加上曹魏应对不及时,诸葛亮一度占据陇右。然而,还是因为蜀汉与曹魏国力差距明显,并且马谡丢了街亭,同时赵云败于箕谷,使得这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此后,因为曹魏有了防备,虽然诸葛亮连年北伐,但都因为粮草不济,最终无功而返,因此诸葛亮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后勤问题。这个问题真的是将诸葛亮心神耗尽。到了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因为北伐劳累过度,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