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战役,又被称之为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德国装甲兵在曼施坦因计划的带领下,疯狂地向法国北部边境挺进。他们穿过阿登森林,陆续攻占了波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入法国境内。在号称钢铁长城的马奇诺防线跟前,德军内外夹击,彻底征服了法国。
这个时候英法联军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选择撤离法国大陆。当时40万英法联军,全部朝着敦刻尔克撤退,背后的英吉利海峡,几乎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德国在此期间有大量先进优良的坦克战斗群,并且在战争前期一直不断迫使英国和法国节节败退,凭借实力完全可以继续前进,在英法军队中肆意碾压,可是德国的装甲部队整整停留了两天毫无动静?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扭转了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
当时德军究竟为何不赶尽杀绝,停止了推进敦刻尔克海滩?
德国当时又有什么军事内情?
最常听闻的说法是,强调希特勒为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狂妄自荐空军可以重击英法撤退联军,才令附近的德军装甲部队止步,隔着英法敦刻尔克防线不再推进。只要少数观点,提及过希特勒有意将来跟英国和谈,所以才令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这依然未能解惑。
如果真的回到1940年的德军内部,在5月10日后启动“法国战役”,整件事的脉络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平常,当时形势可谓万急之际,眼看就可以立即推进消灭数十万英、法军队,希特勒及军官们一度僵持在这件事上,事后当然没人满意这个看来极度荒谬的决策。
希特勒向前线下达强硬指令:不得推进!当时,德军明明在十多日时间之内,透过闪电战击溃了荷兰、比利时及法国中至北部势力,迫使数十万英法联军避走敦刻尔克图撤退,然而,就在1940年5月26日的前10天,德军内部一些事情成为事件关键。
由于前线陆军装甲部队军官一度考虑先斩后奏,军情万急,先打掉敦刻尔克海滩再算,可是,希特勒一再对前线军官下达措辞强硬的指令,致使装甲部指军官古德里安无奈停止推进,德军大将哈尔德回忆此事时说:“双方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元首固执己见,认为主要的威胁来自南方(我看根本不存在威胁)。”
不久之后,希特勒不断向军官们解说,提出感觉似是而非的理由,称近比利时北部的“法兰德斯”至沿海地带,充满湿地湖泊,有可能令装甲部队身陷险境,产生不必要的折损。希特勒的意思是,要为全面攻打法国南部保存实力。然而,在哈尔德5月25日上午的日记写道:“政治领袖固执己见,认定决战的地点必须在法国北部,而不应在法兰德斯。为了掩饰其政治动机,他们便断言法兰德斯水道纵横,不适合坦克战。”
希特勒抱持这样的想法,一度遭后来人的评论,嘲讽是他受了伦德斯泰特影响,因为伦德斯泰特“一向不敢小觑法国军方的指挥才能。在这个阶段,他对南方的关注要大于英吉利海峡。”伦德斯泰特经常担心法军会突然从南方在埃纳河的侧翼来一次大反攻,所以屡次向希特勒表示过向北推进的忧虑。
可是,把这个错误决策归咎于伦德斯泰特的依据薄弱,因为从历史来看,希特勒每逢在重大出错的事件之后,都会找机会把责任推到其他军官身上,而不会自己承担,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希特勒竟然没有加罪于伦德斯泰特,再加上下达前线的军事严令如此坚决,那么重点就不能摆在伦德斯泰特身上。
希特勒透过秘密会议决定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其实,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坚决,事前在一次5人的秘密会议时,事情就如此定局了。参与会议的人只有希特勒、一位他的参谋、伦德斯泰特、以及“索旦斯登和布鲁门特提”,后来,正是布鲁门特提把当中的会议的内情告诉军事战略家李德哈特:
“接下来的一席话语惊四座,他(希特勒)以钦慕的语气谈起大英帝国,谈到英国存在的必要性,英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他耸耸肩评论道,创建帝国几乎无不依仗强硬的手段,‘欲打造称心的木器,免不了刨花飞溅’。他将大英帝国与天主教会相比,声称它们是稳定世界的两大要素。
他说他对英国所要求的无非是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能归还德国失去的海外殖民地固然最好,但也不是非得如此不可。他甚至说如果英国在外海遇到麻烦,德国可以派兵援助。他认为殖民地不过是事关一国的威望而已,在战争时期根本守不住,何况德国人也不愿意到热带非洲去安家落户。
他最后总结道,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英国能在无损其尊严的情况下与德国和谈。”
说实话,与其说这是一次会议,倒不如说希特勒早就决定了想法,他知道事关重大,军官们反对的声音会大得难以想象,事前必须确保有重要军官站在自己一方,在秘密会议中,希特勒确认伦德斯泰特真的没有异议,才提起信心坚持强硬的命令,并且在事后不断解说一些次要的因素,强调为装甲部队保存实力,也很快同意了戈林仅靠空军袭击敦刻尔克的取替方案,表面上令人感觉是戈林的狂妄辩论蛊惑了希特勒。
希特勒在这数日之内完全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他误以为在手指间漏走了数十万英军,就是向丘吉尔卖了个大人情,到他征服了法国全境之后,象征议和定局,再回头跟胆颤心惊的英国议和,好来好去,便可以全力痛击苏联。
殊不知,丘吉尔战意旺盛,接收了数十万英军之后,壮大了战斗到底之决心,再无犹豫!如果那数十万英军全军覆没,丘吉尔还有没有此决心,倒可以商榷,不过以丘吉尔的性格,即便是妥协议和也仅仅是权宜之计,看准时机定必会与德国再战一场。
无论如何,虽然在5月26日后希特勒稍微放宽进攻指令,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因为英法联军在短时间之内,已迅速在敦刻尔克小镇筑起了稳固的防线,成功拖延德军促成大撤退奇迹。
历史难有如果最后,补上一段德国以闪电战发动西线战争的背景,让我们更掌握希特勒在秘密会议时的心态。这里回顾文章早段的图片:
各位看到中间灰色箭嘴的概括方向,是德国高层在完结波兰战役之后,原初制定进攻法国西线战争的战略,稍微沿用第一次大战时期,打算先经过比利时中至北部,再攻占法国北部、抢占巴黎及继续南下。这个方案虽然保守,却很可能化成事实,只因一次德军机迫降在比利时边境遗漏了战略情报,才不得不延后及改变进攻日的部署。
最终,希特勒接见了曼斯坦因后,被他说服全面使用新战略,就是图片中橙色箭嘴的进攻方式。新方案利用英法联军忽略的“阿登”山脉,静静部署陆军重兵,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奇”,正因为德军军官一度极力反对用此违反常情的“奇兵”,原初各国也认为阿登山脉不是适合大举进侵的地带。事后,证明了曼斯坦因的见解独到,像古代汉尼拔当年的奇兵一样奏效。
部署好之后阿登山脉的德军暂时按兵不动,先在荷兰鹿特丹、海牙等重要城市,然后迅速以四千多名受训伞兵打开缺口,再配合地面部队夹击荷兰,德军初期仅伤亡数百人便击溃荷兰,再以相似方式攻占了比利时。北部战事一开,不管法国、英国及比利时等,全部眼望东北战局,更加忽略阿登山脉地带可能“出事”,不久之后德军正大举在阿登山脉穿过默兹河,直闯法国中至北部,中部也不见有何重大的反抗势力,才迫使英法联军大举涌至敦刻尔克海滩大撤退,此后巴黎接着沦陷。
由此可见,丘吉尔以为法国中部有零星英法联军勇敢牵制德军,造就敦刻尔克撤退大奇迹,这是错误判断,显然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有,也因为德军进攻法国的过程太过于顺利,比入侵波兰的战果更难以置信。这样的战果,又突然令希特勒戒惧审慎起来,觉得顺利得太不寻常了。希特勒开始不安,不敢冒进,脑海浮现议和的外交想法。所以真正在前线的绝大部分军官,事后在私下里均痛骂希特勒决策的荒谬。
结语当初希特勒如果没有在政治上做出过考虑,那么德国军队必然会消灭英法联军。这么一来整个欧洲大陆,将没有德国的对手。
为此希特勒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当时苏联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是希特勒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惜他没有把握住。而英军顺利撤退之后,我们已经知道,德国很快就在英德战事中吃尽苦头,直到兵败如山倒。
先把这40万俘虏了!在谈其它就最有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