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既然是个节,咱得说点什么。
说什么呢?就说说记者的话语权吧。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是个很牛掰的东西,那时候信息闭塞,记者的“话语权”大家得听;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移动端自媒体异军突起,有些事情想不知道都难,话语权突然成了记者的包袱、甚至是遭骂的工具。
比如最近的郑州富士康事件,无论当地政府还是基层干部,因为之前疫情处理不当饱受诟病,结果后期谁说话舆论灭谁,当地媒体记者倒是从不说话,结果照灭不误!这不是嘛,《小莉帮忙》在河南甚至全国多有名的节目,主持人直播间直接被骂哭……
作为同行,我理解他们的憋屈和愤懑,共情的基础可以用简单六个字形容:非不愿 而不能。你们以为当地媒体迟钝?河南郑州的记者业务不行?同为媒体人,我完全可以想像出郑州疫情发生以来当地宣传部门接二连三发布统一口径甚至宣传禁令的场景,这一幕在很多地方有共性,太熟悉不过了。
站在各地党委宣传部门角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出发点没错,但不宜矫枉过正,舆论导向正确,那得靠正确的信息引导,通俗讲就是你得“说”,不能有了舆情当鸵鸟,让最了解本地情况的媒体闭嘴、一言不发。舆论阵地你放弃了,各种传言、小道消息就会占领,这种所谓的“舆论管控”只会越来越被动。
回到篇头记者节的话题,记者节是个没有假期、没有福利的节日,设立这个节的目的,就是让记者们“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之际,呼吁各地宣传部门,把适度话语权还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