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变马嵬坡:大唐王朝的至暗时刻,却藏着令人细思极恐的真相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7 00:51:04

文|老达子

本文共317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以深情而凄婉的笔触描绘了1400多年前唐明皇和杨贵妃那场充满悲情无奈的生离死别。谈及马嵬坡之变,人们常想起古稀天子面对暴动时的无能为力,以及那个乱军中美丽佳人香消玉殒的情景。

然而,在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时候,她虽然在后宫有着巨大影响力,但从未成为大唐政治舞台的焦点。

在公元757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夜晚,她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幕后主角其实是另有其人,今天老达子就带给大家一起回顾下马嵬坡之变,以及它幕后隐藏的故事~

马嵬坡兵变始末

先来回归一下这个事件:

在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引发了叛乱。

天宝十五年六月初九,安禄山攻破了潼关。唐玄宗决定放弃都城长安,逃往四川。逃亡的过程非常艰辛,没有人提供帮助。第三天,他们到达了马嵬坡驿站(今陕西兴平市)。

在此时,保护唐玄宗的禁军龙武军面临粮食短缺。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士卒面前发表演讲,说:“如今天下动荡,陛下流离失所,难道不是因为杨国忠对百姓的侵害和剥削引起了朝野的怨恨吗?如果不杀掉他以安抚天下,又如何平息四方人民的怨愤呢?”

士兵们被煽动起来,愤怒的情绪转向了杨国忠,于是发生了兵变。杨国忠惊慌失措地逃进西门内,最终被涌入的士兵俘虏并斩首。

杨国忠死后,士兵们迅速包围了驿站,并迫使唐玄宗下令让杨国忠的堂妹杨玉环自缢,以防止日后的报复。在危急情况下,唐玄宗被迫接受了这个命令,他下令让高力士将杨贵妃在佛堂前的梨树下绞死,以平息士兵们的情绪。

陈玄礼等将领随后脱下盔甲,跪地请罪,说:“国忠败坏了国家大政,引发了祸乱,使百姓受苦,陛下流离失所。如果不杀掉这样的人,灾难将无法停止。我们之所以杀他,是为了国家大计,请陛下原谅。”唐玄宗只得安慰他们,并让他们向士兵传达消息。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马嵬驿兵变”。

随后,唐玄宗和李亨在马嵬驿分道扬镳,玄宗逃往四川,而李亨则北上整顿残兵败将。不久之后,李亨自立为帝,称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并远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看似陈玄礼是主谋,却经不起推敲

可以说陈玄礼是马嵬坡之变的核心人物,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杨国忠才会被杀。也是他,向李隆基进言,要求处死杨贵妃。

丙申,至马嵬坡,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资治通鉴》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陈玄礼确实是马嵬坡之变的主要发起者和实施者。但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一定另有其人,因为陈玄礼发动这一事变的理由并不充分,老达子总结了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陈玄礼是李隆基最忠心的部下之一。

早在李隆基年轻时,陈玄礼就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在唐隆政变中,陈玄礼积极参与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到了李隆基的重用。李隆基登基后,陈玄礼被任命为龙武大将军,负责守卫宫中。作为皇帝的亲信护卫,陈玄礼受到了李隆基的高度信任,这表明陈玄礼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担任龙武大将军的四十五年里,陈玄礼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再算上李隆基登基前两人共事的时间,陈玄礼至少追随李隆基五十多年。因此,陈玄礼肯定是全心全意地追随唐玄宗,如果他不忠心,恐怕没人忠心了。

正是因为他的忠心,李隆基称赞他为“淳笃自检”。在唐玄宗因安禄山叛乱而逃离长安时,陈玄礼被任命为亲兵护卫总指挥,全力保护李隆基的安全。

这样一个人,没有理由发动对唐玄宗极为不利的事件。

其次,陈玄礼并不符合擅自杀害皇帝的外戚的行事风格。

如前所述,李隆基曾称赞陈玄礼为“淳笃自检”。这意味着陈玄礼一直以来都遵守本分,专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他始终遵守本分,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才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

同时,遵守本分还意味着不会越权。诛杀杨国忠这样的皇帝外戚显然不是他的职责所在。虽然他可能对杨国忠和杨玉环有不满,但他不会杀掉杨国忠或逼死杨玉环。

此外,杨国忠的地位决定了他不是普通人。杀掉他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这不是随便杀一个路人,而是杀掉一个国家的宰相,一个在皇帝面前备受重视的人。这样的行动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命运,至少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震动。

显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无法承担这样的后果。而且,这也与他一直以来的“淳笃自检”的性格不符。更重要的是,这么做等于对李隆基落井下石。

然而,事实上,陈玄礼确实提出了诛杀杨国忠的建议,并劝说李隆基处死了杨玉环。那究竟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背后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丙辰,次马嵬驿,诸军不进,玄礼奏曰“今国步维艰,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当置之于法。”---《旧唐书》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陈玄礼并不是单凭个人意志而行动,而是在得到李隆基的认可后才采取行动。由于陈玄礼的地位和身份,只有李隆基有权力指挥他,其他人包括李亨在内都无法左右他。

李隆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愿意跟随杨国忠逃往蜀地,因为一旦他去了,就很难确定能不能安全回来。因为唐玄宗逃往蜀地的方案,正是杨国忠一直在鼓吹的。

“是月,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指,见素与国忠于延秋门,便扈从之成阳。”---《旧唐书》

这一点,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当唐玄宗在黎明时分悄悄离开长安城时,并没有完全决定去蜀地,直到与杨国忠和韦见素相遇后才下定决心。

杨国忠对于玄宗入蜀的鼓吹,对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他本身起家于蜀郡,兼任剑南节度使,而且蜀郡对他来说是经营多年的大本营。

如果玄宗跟随他去了蜀地,可能会出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局面。此外,玄宗也清楚隋炀帝被迫死在江都的故事,因此他最初并未打算带上杨国忠,但却在城外意外与他相遇。

因为安禄山谋反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玄宗知道安禄山不会放过杨国忠,因此不愿带着他成为攻击目标。然而,杨国忠却主动加入逃亡队伍,并在途中提出烧毁左藏库和小桥,试图断玄宗的退路。

尽管表面上看,他有充分的理由,但实际上这些举动都是为了限制玄宗的选择,迫使他前往蜀地。唐玄宗明白这一切,但出于风险考虑,他不敢直接下令赐死杨国忠,因为在随行者中有杨国忠的人,而且蜀地是他的老巢,直接杀他存在未知风险,也不利于未来的稳定和安全。因此,唐玄宗希望除掉杨国忠,却需要借刀杀人。

在这种情况下,忠心耿耿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接受了玄宗的命令,并以杨国忠祸乱天下为借口,开始了诛杀杨国忠的行动。几乎所有与杨国忠有关的人全部被杀,包括他的长子杨喧、幼子杨希,以及他的妻子裴柔等人,甚至连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也不放过。

其实,杨贵妃的死并不意外,因为她曾经在安禄山进攻潼关的关键时刻,以自杀方式阻止了唐玄宗亲征的决策,这一决定旨在提高士气,但最终导致了潼关被攻陷。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杨贵妃的死是自作自受,唐玄宗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只得任由高力士将她处死。

然而,随着杨国忠和杨贵妃的离世,事态却超出了唐玄宗的掌控,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一直压制的儿子李亨会趁机借助民意与自己分道扬镳,并留在北方抵抗敌人。

于是,太子李亨合法地接过了唐玄宗的权力,在北方成为“民心所向”的新君王,而唐玄宗只能黯然前往蜀地。最终,当他回到长安后,被继位的唐肃宗李亨软禁起来。

如果说马嵬坡之变最初是唐玄宗自己策划的话,那么他最后的沉沦则是他自己失败的结果。

老达子说

马嵬坡事件可以说是唐代晚期政治斗争的缩影,充分暴露了宫廷政变的频繁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而李隆基与李亨的父子关系的脆弱性在这场事件中显露无遗,原本应该是和睦相处的父子关系,在权力的诱惑下变得如此紧张和脆弱。

马嵬坡的兵变,不仅仅是一场历史的悲剧,更是对后人的深刻警示。在权力和爱情的纠葛中,人性的复杂和脆弱被无情地揭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