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下井挖煤,博士毕业下乡,努力为何无效?

幽默面 2024-06-05 01:42:55

多读书,文凭高未必是就业的优势,这个时代早就结束了,家长们还没醒。

作者:今纶

8000人争先恐后下井挖煤,这是真事。斯坦福博士下乡做公务员,也是真事。

世界正在巨变,学历泡沫散去,“努力陷阱”已经形成。

如果你不知道趋势的变化,可能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01 下井挖煤录取率只有7.5%

先说新闻。

5月14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2024年井下操作工岗位专项社会招聘公告》,共计划招录600名井下操作工。截至6月2日晚,已有超8000人报名申请。

是不是都是去挖煤?也不是。

岗位职责包括“从事煤矿掘进,开采,皮带运输,胶轮车运输,设备机械和电气系统的操作、安装、检修与维护等工作”,学历要求大学专科,专业要求则是理工科相关专业。

类别均为生产运行,性质为合同工。

此外,招聘公告还要求,应聘者身体健康,无煤矿井下岗位职业禁忌证及基础病、传染病;具有3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35周岁及以下,工作经验丰富、条件优秀者可放宽至40岁等。

招聘公告明确,报名人员一经录用须服从宁夏煤业公司工作分配,入职后按照市场化用工管理,签订劳动合同及岗位协议,锁定煤矿井下一线生产岗位不少于5年。

我简单解读一下:

大专毕业的理科生才有可能有资格下井挖煤、修理、安装井下设备;

在井下要干5年;

年龄超过35岁的,连挖煤资格都没有;

都是合同工,不是所谓国企在编员工。

600个岗位,8000人抢,录取率只有7.5%。如果某人不够努力,运气不够好,哪怕大专毕业,是没有下井挖煤资格的。

找工作内卷到这种程度,让人瞠目结舌。

最近还看到网上流传的某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统计表,好一点的院系就业落实超过50%,有的只有个位数,或者20%,也就是说一多半的毕业生是没有工作的,只能灵活就业或者慢就业了。

我也问了多位985、211学校的教授,我说:“你们学校的就业率如何?”没有一个不摇头的,有的说只有20%。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02 文凭高未必是就业优势

在这个背景下,看到“斯坦福博士去乡镇当公务员”的新闻,我有点惊讶,然后很快释然。

近日,一份2024年乡镇公务员考察对象公示名单截图在网上流传,一位名为“苏朕”的男生,出身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档案所在地也是萧县。他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应用物理方向的博士。

苏朕高中毕业于安徽省萧县实验高级中学,大学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后的去向为斯坦福大学。

他曾经拿过中科大第35届郭沫若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设立于1980年,是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的最高荣誉奖学金,竞争激烈。历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在科研、教育、管理、金融、IT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前,被誉为“石墨烯驾驭者”的95后天才少年曹原,在中科大期间就曾获得郭沫若奖学金。

获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去往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所继续深造。在斯坦福大学官网上,也能够查到苏朕的信息。

苏朕为什么会去考乡镇公务员?

其实,我们还可以问几句:

北大毕业的核物理博士为什么去当城管?

武大毕业的数学系博士为什么回老家的地级市当中学老师?

哈佛毕业的硕士为什么去教育部下属的留学服务中心做无编制员工?

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华南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广东工业大学的本科生为什么去做遗体火化工?

名校博士、硕士、本科生都不好找工作。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很多岗位消失了,那么,为什么会消失呢?大家自己去思考。

我个人是尊重苏朕的选择的,就是有点替他可惜。都已经拿到斯坦福的博士文凭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研究工作或者教职。

这也提醒我们:多读书,文凭高未必是就业的优势,这个时代早就结束了,家长们还没醒。

实际上,盲目追求高文凭是一种惰性思维,或者说是一种旧的思维模式的延续。

苏朕可能是看淡了很多事情,所以决定下乡。

苏朕也可能是家里不差钱,所以决定下乡。

03 卷学历是最愚蠢的行为

回到现实,现在正值高考前夕,很多家长正在付费向各种网红教育博主咨询孩子考哪所学校好。

呵呵,在我看来,其实大可不必。为什么?

孩子以及家长有没有想过,可能某人读什么大学或者说什么专业,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少数顶级学校和行业的除外,那是幸存者偏差,为什么?

绝大多数都是很难找到稳定长期工作的,要么自己做直播,要么做全职儿女。

以前还可以开网约车送外卖,但是,现在这两个职业通道也很拥挤了,多个城市都发出了网约车过量的预警。开一天车累个半死,赚一两百块的人大把,好时光早就没有了。

很多家长被传统思维害惨了,以为读了985就有工作,以为考上211就是人生巅峰,可能那真的是人生巅峰,然后接下去又是一路下坡。

如果是读文科的,我认为随便读什么专业都差不多,读理工科的可能计算机、信息工程、电气化等好一点,但是计算机人才这些年也有不少人被裁员。

在一个井里面,大家都是青蛙,嗯,没有太大区别,有时候找工作不是说你专业好就怎么样,不是,跟专业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就是靠爹妈,靠人脉,靠运气。

然后就是考公考编,大多数文科生应该就是去考个中文系,毕竟万金油,然后去考研和考公就完事了。不用想太多,殊途同归。

千万不要说中文系不好找工作,因为别的系也不好找工作。

有些人居然还花钱去问网红教育博主应该去哪所大学,真的是不把钱当钱啊。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当然是有出路的。

多读书、提升文凭不一定是好的,因为这要看读的是什么书。

多学有用的知识,学到有用的知识能在这社会上生存,会打工会做事是很好的,会创业是很好的,会拍马屁招老板喜欢是很好的,能把商品卖出去也是好的。

我为什么说多读书未必是很好的?如果方向偏了,读书多可能会读成一个书呆子,可能读成一个愿意被人PUA的人,可能读成一个价值观很落后的人。

我见过一些人,他们是教授、专家,读书读到了博士,甚至是双博士,照样非常low,而且有的还很穷。然后,他能教给你什么?

他唯一能告诉你的可能就是两件事:第一,要忍。第二,要把学术做好。

你听他的去卷学历,进高校做“青椒”,发现自己面对的是“非升即走”,有青年教师未获续聘,被要求退相关经费,这是巨大的羞辱,压力太大,居然选择了终结生命。

认知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强,卷学历是最愚蠢的行为,没有之一。

很多人都掉入了“努力陷阱”。

社会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有一篇刚被接受、尚待发表的文章提要是这样的:

文章题目是《努力陷阱:社会结构化的奋斗与劣势的再生产》。

这个研究通过跟踪观察美国低收入黑人群体两年的田野研究,反驳了”努力导致成功“的这一直观认识,提出了”努力的双层陷阱“的解说:

其一,学校教育与生活经历鼓励参与者过度努力,以便脱离贫困和追求长远目标;

其二,这些努力的结果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更有负作用。

作者提出“努力陷阱”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机制,即一种结构安排使得劣势群体中的年轻人走向失败,而且这一失败正是来自他们极尽努力的结果。

作者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非常简单粗暴,不一定是对的,供大家批评参考:

一个系统一旦设置好了,你按传统套路去努力挣扎是无效的,越挣扎越贫困,越努力越失败。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大概率是错的,比如极端卷学历,都去考公考编。

应该怎么办?应该跳出系统设置的路径,跳到系统之外看看有什么机会和解决方案。

大专毕业下井,博士毕业下乡,努力为何无效?

因为他们按系统的要求和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做了,结果发现世界天翻地覆,就业环境天翻地覆,于是,他们只能下沉到井里或者乡下。

试问,做城管的北大博士不够努力吗?

做中学老师的武大数学博士不够努力吗?

斯坦福的博士还不够努力吗?

他们的收获和他们的努力、天分成正比吗?

所有家长、所有年轻人都该醒醒,不但要埋头努力,还要抬头看路,这真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的时代。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