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沈飞有点“背典忘祖”了,新“六代机”就搞成这样?

友琴评军事 2024-12-28 04:12:58

前几天刚刚聊完了咱们的气动设计脉络《》在昨天的讨论“鸣镝”只是一个试验机的文章中就有人贴出了成飞的新“六代机”。

起初W君还是抱着没有“官宣”就是不存在的概念去看待这件事,毕竟W君不是算卦的,只能依靠手头有的数据和资料来讨论一件装备。如果没有官方数据任何猜测都是不切实际的。

连夜查了下资料文献,幸福来的太突然,至少我们现在是看到成都和沈阳上空飞行的新机型了。那么咱们就现在掌握的内容聊一下个人观点。注意——这是观点,并不代表事实。

首先,“成机”和“沈机”到底是不是六代机,这是目前讨论的焦点。W君这边的答案是——“不一定”。原因是本质上六代机的标准并没有真正定义出来,目前行业中普遍给出的六代机标准是“更好的隐身性能”、“更高的机动性”、“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战场感知能力”,其实就是4S+,相较于五代机的“隐身性能”、“高机动性”、“超音速巡航”、“超感知能力”来讲就是一个PLUS的提升,并没有出现真正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性能变革。所以说,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六代机标准其实是缺乏想象力的。但要知道的是任何一个“跨代”型号的出现,都是先有了这么一个“型号”再来定义一个代次的标准,没有具体的型号之前,任何新一代的描述都只是展望。

这也是为什么W君在不久前说德国凭借一个只工作3秒钟的气动尖峰引擎有可能率先摸到六代机的门槛——因为这个技术是革命性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新的革命性技术的应用,那么谁也不太好意思将自己的战斗机叫做六代机。

不过我们也别灰心,从目前我们已经有了歼-20和歼-35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沈飞还是成飞再设计一款我们自用款的新型号战斗机,无论是从设计指标还是实际能达到的飞行性能上来讲都会优于歼-20的,否则没必要设计新的机型,加紧建设扩大歼-20的生产线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础的结论,这两款新战机至少在设计指标上要比歼-20有极大的提高,至于机动性高多少、速度快多少、航程远多少、载弹量大多少这样的具体数值还是得等官宣之后才能做出真正的比较,W君没法依靠短短的几十秒盘旋伴飞视频告诉大家这么具体的指标。类似于新机是有人驾驶的还是无人驾驶的,有没有AI联网的功能、甚至是还搭载着核弹可以直飞太平洋对岸这样其他自媒体的说法,抱歉——W君不能认同,毕竟一段段段的视频传达不出那么多信息,尤其是说带核弹的,人家连武器舱都没打开,你能确定里面装了核武器?至于AI联网这样的功能我们也没法通过一个视频拿到飞机的“Wi-Fi信号”对吧?所以,别过度解读。还是那句话,要以官宣为准。

但是,从能看到的部分来看,这次沈飞和成飞都有点“背典忘祖”的意思了!啥概念?两个中国主力的飞机设计和制造团队都不约而同的放弃掉了咱们已经玩得非常纯熟的鸭式布局。采用了无尾双三角翼布局和无尾飞翼布局。在W君之前的文章《歼-20为什么用鸭翼》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传承和积累其实就丢掉了一大半。

为什么会“背典忘祖”了呢?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我们又搞出新门道了。

之前一直在讲我们用鸭翼的原因并不是“推力不足气动来凑”,而是为了在较长的机体上获得更高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也就是说利用鸭翼控制力矩更长的优势来对战斗机进行更好的操控。但是在2018年珠海航展中露出惊鸿一瞥的歼-10TVC(推力矢量控制)版的歼-10被大家渐渐遗忘之后,我们的新战机却摆脱了“鸭翼”。采用了新的气动布局甚至取消掉了垂直尾翼。这里面歼-10TVC所积累下来的数据和大量的实验结果其实都是功不可没的。

2018年的歼-10TVC和昨天咱们热烈讨论的鸣镝飞行器一样,都是实验平台而非真实的武器装备——这话可能有人不爱听,但是事实如此。在W君所知道的信息中,咱们的矢量控制研发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逐步的建立起来自己的研发体系和积累数据,直至2001年第一篇真正有份量的论文《航空发动机小偏差状态变量模型的建立方法》发表才真正的让我们的矢量推进技术有了实质上的研究起点。

当然了,这只是建立了一个4阶数学模型,但在这个基础基础模型的指引下,我们迅速的建立了9阶模型和19阶模型。至于现在发展的情况是什么样子,W君也就无从所知了,毕竟在2013年之后在国内的航空学术圈子里推力矢量控制相关的学术论文就已经不公开发表了。这个现象其实就是观察中国的军用技术的一个手段了——你如果发现某一项技术讨论在学术圈子里被迅速“下架”那么这项技术很有可能已经进入军用研发的领域,所以并不意外的是我嘛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看到了歼-10 TVC。这个脉络大家仔细捋一下也就会清楚了。

歼-10 TVC的惊鸿一瞥之后就又消声觅迹,直至昨天,真正的成果就展现在大家眼前也就是昨天的“成机”和“沈机”。

所以与其说两个航空设计团队不约而同的抛弃掉了鸭式布局有些弃了传承和积淀的“背典忘祖”,不如说我们的矢量推进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前鸭翼能带来的“福利”现在转向了矢量控制。

但有一点咱们还得补充,真的“背典忘祖”了吗?其实还没有,“成机”的长度并没有缩短,它依然会保持五代机以及次一代战斗机的最长长度,看起来缩短了,只不过是机翼的翼展变大了所造成的比例不适应。

那么另外一个焦点问题:啥时候可以用上这两款新机?按照咱们以往的节奏来看,公众曝光之后再等个6-8年,这款机型就可以真正入役了。当然了这个只是基于咱们之前的节奏来做出的判断。

最后再亮一个观点,当然了只是一个观点。

“成机”恐具有更强的对地面打击能力,或者是一架“歼轰”。

相比传统战斗机的布局,“成机”更大比例的翼展为增加载弹量提供了空间,同时更宽的机翼也能提升稳定性,使其在长时间对地打击任务中具备更好的作战表现。

另一方面,推力矢量技术的加入进一步优化了“成机”的飞行控制性能,使其在高速状态下依然能够灵活调整机动轨迹,为精准投放武器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隐身性设计,“成机”可以在高威胁环境下深入敌方防御体系,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以上,关于新“六代机”知道的和能判断出来的东西就这些了。

那啥,这栋楼的,都到岗加班~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