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开国少将张力雄被调至北京,暂住总参谋部第一招待所。然而尽管他已经回到北京,依然没有得到工作安排,面临着难以言表的困境。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没有明确的工作安排让他倍感煎熬。就在这段充满无奈的时光里,张力雄与一位老战友的重逢,意外点燃了希望。皮定均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能否为他改变命运,带来新的曙光?这段深厚的战友情谊,能否为他开辟新的道路?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力雄出生于1913年,福建上杭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他就亲眼目睹了村民们忍受压迫的痛苦,心中埋下了强烈的反抗意识。1929年张力雄在工地上艰难度日,直到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震惊他的消息:一支红军队伍不但没有抢劫,反而开仓放粮,救济饥民。这与他心中“红军就是坏人”的印象截然不同,令他充满了疑问。
张力雄从小听敌人说红军是“青面獠牙”的恶魔,谁能想到他们居然会为百姓提供帮助?好奇心驱使下,他决定亲自去看看。当他看到红军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红军并不像宣传中所说的那样凶狠,而是温暖、亲切,甚至在最艰苦的情况下都关心百姓的生活。红军战士们将粮食送到贫困家庭,面对困境的百姓,他们真心实意地伸出援手。
这一刻,张力雄的心被深深打动。红军的无私与奉献精神让他决定加入这支队伍,为了那些和自己一样贫苦的百姓,去闹革命。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团员。在接下来的革命活动中,张力雄表现得格外勇敢,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与敌人作斗争。
1932年中央苏区发出了招募青年加入红军的号召。张力雄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没过多久他顺利加入红军,并被送到江西瑞金的红军学校学习。
张力雄在红军学校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他满怀希望,决心通过学习提高自己,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1934年1月,红军在瑞金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张力雄被选为代表参加。当天他早早赶到会场,渴望能近距离见到毛主席。
由于座位安排,他只能坐在最后几排,眼睛看不清主席的身影。心急如焚的张力雄偷偷溜出会场,等在门口。会议结束时他立刻行军礼,毛主席注意到他,停下来与他交谈。毛主席问:“你是从哪个部队来的?”张力雄激动地回答:“我是红五军团的。”毛主席微笑点头:“你们这支队伍能打仗,来自福建才溪乡的,你们要争做模范。”张力雄铭记在心,内心激动不已,决心不负毛主席的期望。
长征开始后张力雄和部队承担了后卫任务,负责保护大部队并收容掉队士兵。最初一段时间,大家都能跟得上,但很快情况发生变化。第三天起,掉队的士兵逐渐增多——一些因风寒生病,一些因饥饿虚弱,甚至有战士受伤无法继续行军。
为了尽可能救下每一个战友,张力雄和其他战士不断来回奔波,轮流搀扶。但即便如此,沿途仍然充满了脱队士兵的身影,他们面色苍白,无法再前行。张力雄心里无比痛苦,这些战士多半年纪轻轻,他们的牺牲仿佛已经注定。但他只能拉起身边的每一个人,努力带着他们继续向前。
最为艰难的还是越过那片草地。草地上布满了深潭,战士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进。为了确保安全,大家互相搀扶,借助长棍探路。但即使这样仍有战士不慎掉进泥潭,再也没能出来。
最困难的时候,部队长期没有粮食,战士们几乎天天挨饿。张力雄甚至用老团长送给他的皮带煮给大家吃,但这一点食物根本无法填饱肚子。每一天倒下的战士越来越多,张力雄始终无法忘记一名临终战友将自己的棉衣送给他的一幕。
尽管困难重重,张力雄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回忆起毛主席的话:“你这个小同志,要做全军的模范啊!”这句嘱托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帮助他挺过了最黑暗的时刻,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全程。
1943年,张力雄与皮定均带领红军队伍悄然踏入林县,这里充满了敌人的压迫与百姓的苦难。伪军头目李大用利用敌军支持作威作福,对百姓暴行无度,成为他们必须铲除的最大障碍。
几天后张力雄和皮定均精心策划了一个围困战。随着枪声响起,红军突击队迅速攻入李大用的驻地,伪军的抵抗很快被红军巧妙的分割包围战术瓦解。张力雄亲自带队追击李大用,将其生擒。在面对李大用的辩解时,张力雄冷冷说道:“百姓的仇,你自己清楚!”
战斗胜利后,红军解除了百姓的痛苦,也为太行七分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更大的考验出现了——旱灾和饥荒席卷而来。为了确保根据地的稳定,张力雄和皮定均亲自下田,与百姓同甘共苦。泥泞的田地、灼热的阳光,没有让他们退缩,他们的身影成为了百姓心中坚不可摧的力量。
1945年张力雄被调任至河南军区六支队担任政委,再次与老战友皮定均共事。这次重逢,二人久别重逢,笑声满载着他们曾经并肩作战的岁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激情的战场。
同年6月登封战役打响,皮定均担任了司令员,张力雄依然是政委。站在战前,皮定均开玩笑地对张力雄说:“姓张的,上回在豫北也是我当司令你当政委,我们赢了,这次肯定也能赢!”果然,二人默契配合,成功解放了登封城。
正当他们在嵩阳楼上插上红旗时,战场突如其来的一颗流弹从张力雄头顶飞过,震惊所有人。幸好张力雄并未受伤,子弹仅仅打穿了他头上的草帽,他无事如常,笑着拍拍胸前,安抚大家的紧张情绪。皮定均拍了拍张力雄的背,带着一丝调侃:“这都不打死你,你真是‘打不死的程咬金’!”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全面爆发。皮定均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带领7000多名战士阻击国民党30万大军的进攻。面对巨大的挑战,张力雄心情沉重,在临别时紧握住皮定均的手,眼中充满了不舍:“老皮!你一定得活着回来!”
皮定均静静地看着这位多年的战友,长久的沉默后,低声说不出话来。二人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默契,或许这次的离别,真的可能是永别。最后两人紧紧相拥,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彼此的心愿:“谁先走,另一个得为他举行追悼会,还要送花圈。
进入战场后,皮定均冷静指挥,巧妙使用多种战术,成功与30万国民党军周旋了整整24天,打了20多场战斗。每一场战斗都充满生死考验,但皮定均从未放弃,最终成功突围,带领部队与华中军区会师,而张力雄带领的第三旅也以顽强的战斗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血战,包括跨越平汉铁路和强渡襄河的艰难时刻,历经一个月的突围,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新中国成立后,张力雄和皮定均因为各自的工作,联系逐渐减少,但他们的友谊一直未曾改变。1969年张力雄在云南省军区担任政委时遭遇冲击,被调往湖南汉寿的军垦农场劳动。
1973年张力雄终于得以回到北京,住进了总参谋部的第一招待所。虽然回到北京,张力雄心里清楚,自己仍然面临着困境——当时许多与他一同回京的干部,早已重新安排好了工作岗位,而他却依然没有收到任何正式的安排。两年过去了张力雄依旧没有机会重新投入工作,生活条件虽然比之前有所改善,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他在北京的处境始终显得尴尬和孤立。
更让张力雄感到失落的是,许多曾经的战友得知他回到了北京,却因顾虑重重,没有敢前来看望他。虽然他能理解战友们的顾虑,但孤独的心情始终未能舒解。为了不让这些老战友为难,张力雄也没有主动联系任何人。
某天由于即将在北京召开一个重要会议,许多参会的同志住进了同一招待所。张力雄深知自己此时的尴尬处境,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于是他决定尽量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几天过去了张力雄终于觉得有些憋闷,决定外出透透气。刚走到院子门口,忽然楼上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姓张的,你怎么也在这里呀!”
张力雄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声音听起来那么熟悉。抬头一看,只见皮定均正从楼梯上匆匆跑下来,脸上挂着激动和惊讶的表情。张力雄几乎是瞬间冲向他,紧紧地将他抱在怀里,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终于重逢。
两人一边笑着一边走回房间,开始聊起这些年彼此的经历。皮定均听说张力雄的处境后,满脸关切地问道:“你现在打算做什么?有没有想去的地方?”张力雄苦笑着回应:“已经在北京待了两年,组织还没有安排我工作,可能没人敢接纳我吧。
皮定均深知张力雄的能力和革命情怀,他拍了拍老战友的肩膀,坚定地说:“你要相信组织,福州军区需要你。我们都知道你的能力,组织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像你这样的老革命。
几天后皮定均迅速将张力雄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并提出希望能将他安排到福州军区。张力雄的愿望虽然没有完全如愿以偿——他最终被任命为江西省军区政委——但这次的安排让他重拾了信心,重返工作岗位的希望得以实现。而皮定均在得知老战友的新任命后,也松了一口气,为张力雄感到由衷的高兴。
1976年7月,张力雄赴福州参加会议,晚上看电影时,皮定均坚持让他坐在第一排,两人聊了一晚。皮定均提到,第二天要去协调三军演习,随后前往北京参加朱老总的追悼会。他叮嘱张力雄趁此时回家看看,并安排好了一切。
电影散场后,皮定均在电梯前再次提醒他注意安全。张力雄没想到,这成了他们的诀别。第二天皮定均不幸在前往演习地点的途中遭遇空难,年仅62岁。得知消息后,张力雄痛苦万分,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皮定均的追悼会安排后,张力雄急忙赶往福州。由于暴雨导致铁路中断,他改走公路,日夜兼程,最终赶到。
到达后杨成武看到张力雄时,感慨道:“你们终于来了,我真担心再开第二个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张力雄亲自敬献花圈,履行当年承诺。望着皮定均的遗像,他泣不成声:“定均同志,你死得太可惜了,这对我们的军队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参考文献: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皮定均与张力雄的生死之交
峥嵘岁月:张力雄:103岁老红军
往事漫忆:长征——一生中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