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郭伋,字细侯,是茂陵人。生于汉代光武帝时期,官至太中大夫,并州太守。他一向广施恩德。做官,为人守信,做事颇受时人称赞。
有一次巡行部属来到西河,有几百个小孩,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行礼迎接。(小孩们)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回来的日期。巡视回来,比原定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小孩子,就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的日期才进城。 郭伋以太守这样尊贵的身份,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在野外的亭子里歇宿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可以说是做到了守信的极致啊。
。 郭伋以太守之尊,对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展现了他极高的诚信标准。这一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守信的典范。它启示我们,无论身份高低,都应言行一致,守信于人。
故事被记载在《后汉书·郭伋传》中,是后世学习诚信品质的重要教材。
原文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译文
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个儿童,每个人都骑着竹竿做的“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了,很高兴,所以特地来这儿迎接。”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送(郭伋)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吩咐佐吏计算日程,告诉了孩子们。(郭伋)巡视回来,比约定的日期早一天。郭伋认为这样会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了约定的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郭伋诚信的这个小故事被史官们特地收录在《后汉书》中。他为人正直守信、爱民如子。南宋徐钧还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歌颂他。写的是:安边治郡蔼仁风,竹马欢呼迎送中。恺悌真为民父母,怀恩何处不儿童。他也因此成了历史上诚实守信的道德典范。
解读
故事节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后汉书》为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编,主要记载了东汉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为古代“二十四史”之一。全书记载了上至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一百九十六年的东汉史事。
郭伋对小孩子们都这么守信,可见他办事是相当认真的。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并州牧。他首次在任时,就和当地人们关系融洽,颇得民心。从这件小事上也可说明,人们对他的好感不是偶然的。
郭伋诚信的这个小故事被史官们特地收录在《后汉书》中。他为人正直守信、爱民如子。南宋徐钧还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歌颂他。写的是:安边治郡蔼仁风,竹马欢呼迎送中。恺悌真为民父母,怀恩何处不儿童。他也因此成了历史上诚实守信的道德典范。
郭伋守信得故事对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有非常重要得启示教育。
。 诚信为本。故事️郭太守不失信于儿童,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商业和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 尊重他人:郭伋对儿童的尊重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应给予尊重和重视,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 言出必行:郭伋为了不失信于儿童,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言出必行,承诺了的事情就要尽力去完成。
。 榜样力量:作为古代高官,郭伋的守信行为为下属和百姓树立了榜样。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和公众人物更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气。
郭伋守信的故事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忽视诚信、尊重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基石。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