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细毛羊之父”:扎根边疆60年,一生只为“一只羊”

西部好物 2024-09-11 10:05:33

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迎来了一位新成员——一只刚出生的小羊羔。羊场的饲养员对此十分兴奋,立刻拿出自己洗脸用的毛巾将这只小羊羔轻柔地包裹起来,并把它安放在自己温暖的被窝当中。

当时没有人能预想到,这位饲养员凭借着他的这只羊羔震惊了全世界。

那么,这只羊究竟有何不同寻常之处,使得这位饲养员如此珍视?一只羊又怎么会震惊世界呢?

这一切还要从饲养员刘守仁开始讲起。

1955年,刚从大学毕业,年仅21岁的刘守仁在步入社会的第一站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学生被视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各个单位争抢的宝贝。然而,刘守仁却在分配工作的志愿书中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想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在刘守仁的坚持下,他被派往了新疆石河子市的紫泥泉种羊场。许多人对他并不看好,认为年轻、从城市来的他,难以适应那样艰苦的环境,坚持不了多久。

出人预料的是,刘守仁在紫泥泉的表现大大超出了众人的预期。他首先学会了放羊,仅仅几个月时间,他就能独自管理上百只羊的大羊群。他的吃苦耐劳和勤奋工作让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牧民的生活。

当然,作为一名技术员,刘守仁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放羊喂羊那样简单。建国之初,中国的羊群主要以哈萨克土羊为主,这种羊的羊毛粗短,仅适合制作毛毡。对于羊绒衫和羊绒大衣等细毛羊产品,中国则完全依赖于进口。

面对这一现状,刘守仁毅然决然地表示:“我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细毛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守仁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他用墨水瓶、铁皮、镊子来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在羊群生产期间,他通宵守在羊圈内,挨个手工给新生小羊清理胎衣,做编号,记录数据,为母羊补充营养,常常忙到连饭都没时间吃。

在细毛羊的培育过程中,刘守仁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确定羊毛品质时,他需要数羊毛,每平方厘米超过6000根羊毛的才是细毛羊。

在当时缺乏先进设备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异常艰难,数羊毛都是剪下来一根一根地数,他经常数得双眼通红,为了不让细小的羊毛被吹走,连呼吸都格外小心翼翼。

尽管十分辛苦,但刘守仁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回报。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他成功整理出进口细毛羊的五代谱系和相关数据,对羊群的生存习性有了深入的了解。

1957年,紫泥泉种羊场迎来了第一只本土细毛羊的诞生。面对这一成果,刘守仁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小心翼翼地为小羊清理身上的胎衣,并将其抱回自己房间,细心照料。

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并未成功,几个月后,小羊出现了“返祖”现象,羊毛开始变粗。尽管如此,刘守仁没有放弃,迅速整理数据,总结经验教训,开启了第二轮的实验。

经过几年的艰苦研究,第二批细毛羊诞生了,但这一次,幼羊的成活率极低,不足40%,许多母羊也显得虚弱不堪。更为艰难的是,刘守仁此时被发现患有布氏杆菌病,这是一种在牧民中常见但难以根治的疾病,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即便身体受到折磨,刘守仁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在治疗的同时,继续与牧民们放羊,跟他们聊天,寻找原因。不久之后,他的坚持与努力再次取得了成果,他终于找到了影响细毛羊成活率的关键原因,并针对性地开始了第三轮研究。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新一批细毛羊的成活率高达98%,标志着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细毛羊。

1968年,刘守仁培育的细毛羊在北京展出,立刻吸引了广泛关注,成为展会的焦点。

1985年,刘守仁再次成功培育出一个全新的细毛羊品种,其羊毛质量经专家鉴定,符合国际顶级纺织材料的要求。

这一成就轰动了世界。要知道,全球许多有着雄厚科研背景的团队,在培育新品种方面,往往也需耗费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而刘守仁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1978年,南京与浙江地区的多所高等学府纷纷向刘守仁发出邀请,希望他去授课。他的家人对此感到无比欢喜,盼望着分离多年的家庭终于能团聚。然而,刘守仁却婉拒了这些邀请。他说,既然细毛羊在新疆,自己也应当在新疆。

但是,他本人并未返校,却把自己的学生都送往高校深造,攻读博士,因为他明白,学校能提供更为优越的研究条件。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年轻博士学成后,大多数人选择返回新疆,继续从事细毛羊的研究工作。在刘守仁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日渐庞大,他们带着对科研的无限热忱,继续投入到超细毛羊的培育研究中。

然而,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刘守仁院士未能亲眼见证这一新的里程碑。2023年6月11日,他离开了人世。

他的学生石国庆怀念说,虽然老师在晚年时精神状态已不如往昔,但每当有人与他谈及细毛羊和科研进展时,他总是十分高兴。

直至生命的尽头,他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他的细毛羊。

作为新疆首位工程院院士的刘守仁,他所培育的细毛羊不仅为中国带来逾50亿元的经济增益,更实现了细毛羊品种从无到有,再到达世界前沿的飞跃。

尽管刘守仁院士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科研传承未曾中断。他的团队将继续追随他的足迹,致力于不懈的科研探索,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