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孩子面对“棒打出孝子”,却不易“抑郁”?答案很真实

砚台纪实 2024-11-20 10:05:07

文| 砚台纪实

编辑 | 砚台纪实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

大家注意过没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闻,某些青少年处于正繁花似锦的时候,却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而儿童医院中,关于心理健康的门诊每天接待孩子的数量也在日益增高。

孩子们好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脆弱”起来,对此家长们也忍不住“埋怨”起孩子,想着自己小时候常常受到父母的责罚,尽管挨了打,但过了一小会儿自己就满血复活,仍然活蹦乱跳。

曾经的自己怎么这么坚强啊?可到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说也说不得,打也打不了,心底为何这么“脆弱”啊?

过去孩子和现代孩子的区别

可当看到之前的一组照片,对此产生的疑问,好似也有了答案。

这一组照片是日本摄影师所拍摄的中国80年代的摄影集《你好,小朋友》,而它记录了当时孩子们纯真的瞬间。

在炎热的天气下,小朋友乖乖坐在那里喝着冰镇小饮料,快乐好似就这么简单。

在鱼正肥沃的季节,和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去下海捕鱼。

一个无趣的运动器材上,上面却挂满了孩子们,他们无忧无虑在这个单调的器材上玩耍。

下课后,几个孩子抢着水管,一起喝着凉水来解渴。

80年代的孩子们,在阳光的挥洒下,自由地在道路上肆意奔跑,如此简单又快乐。

这样的生活却与现在儿童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网上看到一篇新闻,一位9岁的女孩患上情绪障碍,她逐渐变得不爱与别人说话交流、喜欢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行为习惯变得奇怪。

她的父母看到如此情况,感到十分担忧,赶紧带孩子去往心理医院,询问医生这才知道了原因。

原来是因为这个三年级的孩子经常写作业快到凌晨,母亲对她格外的严苛,节假日对于这个小女孩而言,也就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学习。

每天都在高强度的地方学习,不学到晚上11点就不让睡觉。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之下,小女孩终究不堪重负,承受不住这个压力。

过去的孩子面对父母的责骂时,知道为自己创造快乐,释放内心的压抑。

虽然如今经济条件很好,但压力也与时俱进,但现在的孩子在一味的学习中,内心也更加压抑。

这两者对比透露着鲜明的差距,过去的孩子常常挨打、责骂,现在的孩子也仅仅就是责骂,连挨打都很少有。

那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心理素质如此强大,但是现在孩子这么“脆弱”呢?

“脆弱”的孩子

家庭是影响孩子发展的直观因素。

在过去的家庭中,虽然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但他们通常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这种关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幸福感,从而来减轻打骂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不受网络的影响和快捷社会的影响,当时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和玩耍,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童年时光。

就算当时再被父母挨打,但是和朋友们跑出去玩耍,也早就把心中的情绪给排挤出去了。

可现在的孩子,却也只能被动待在家中,不管是受到责骂也好,也只能自己乖乖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继续学习。

并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绪,时间长了,心中的情绪也会被压抑出各种问题。

可以说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而是现在的社会早已改变。

时代的进步

以前的经济可能并不富裕,但家家户户都是高昂精神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现在经济发达了,物质生活也有显著的改变,当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时候,人们逐渐增加对精神需求的看重。

马斯洛也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图片中我们也可也看出来,之前的孩子们只需要满足自己丰衣足食就非常开心了。

但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相比较物质上的需求,他们更想要获得的是精神上的需求,他们渴望尊重、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再加上面对现代的激烈竞争力,学习成绩在父母眼中变得极其重要,孩子的方方面面也格外受到重视,让孩子们受到了更多的精神压力。

过去的孩子尽管经常面对挨打挨骂,他们似乎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普遍出现心理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打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不妨静下心来,与孩子好好的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下,孩子在成长道路中真正需要什么。

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更加平和的方式,以及充分的放松自己空间,这样才会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帮助。

可能父母对此并不理解开始抱怨,那该怎么管孩子们呢?

其实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对他们充满信任和理解。

结语

父母面对现在孩子对于精神需求的重视,可以尝试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

面对现在孩子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父母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当把自己心态放平的时候,静心聆听孩子们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自己含育滋养的孩子,正在逐渐变得更加优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