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明末党争序幕的宗藩第一奇案,伪楚王案

悠然修 2023-02-27 17:04:02

明朝楚藩八代王楚恭王朱英𤈷因自幼体弱多病,三十岁就不幸病逝(隆庆五年八月)并且未留下子嗣。但其死后第二年楚恭王妃(王氏)奏报朝廷称,宫人胡氏为楚恭王生下一对孪生遗腹子(朱华奎、朱华壁)。

虽然在万历八年朝廷派出持节使正式册封朱华奎为楚王、朱华壁为宣化王,但是楚藩内关于这兄弟俩身世的议论一直都没有停歇过,不少人认为是楚恭王妃用自己弟弟王如言的儿子冒充的。

楚藩内流传这种说法并不荒诞,因为明朝宗室类似的事情多次发生过。例如成化朝岷藩的江川郡王府、韩藩汉阴郡王府、晋藩方山郡王府都干过这事儿,原因都是因为钱。

注:明朝王妃、郡王妃们都是没有宗禄的,完全靠自己的丈夫或者子嗣生活。如果王爷绝嗣,不但王府产业要被朝廷收回或转到新王一系,朝廷每年也只会拨发不超过五十石米的赡养费,生活水平将一落千丈甚至入不敷出。

朱华奎自幼品行就不端正,成年后更是变得极其贪婪,对楚藩内的宗亲各种盘剥和豪夺,搞得楚藩内怨声载道。万历三十一年二月积蓄的矛盾爆发,辅国中尉朱华趆上疏朝廷状告朱华奎为“异姓假王”。

不过消息很快被朱华奎获知,据说为了“家丑”不外扬,朱华奎贿赂了内阁首辅沈一贯,沈一贯则指使通政使沈子木扣下了朱华趆的奏疏。

注:沈子木扣下朱华趆奏疏的原因史籍中并未说明,有人认为是奏疏不合规(内容或书写问题),有人认为刻意而为。

同时朱华奎也上疏朝廷弹劾朱华趆“强悍无礼”、“欺罔”等罪,这份奏疏不但被上呈御前,神宗还当即令礼部查勘。朱华奎的本意可能是打击朱华趆的同时暗示他不要跟自己作对,哪知大受刺激的朱华趆决定把事闹大。

他重写了奏疏并联合楚藩二十九名宗亲署名,然后带着这份奏疏直接跑到京师向礼部申冤并且附带状告通政司“邀截实封”和朱华奎行贿等事。事情被朱华趆成功闹大,神宗也不得不出面表态。

辛卯,楚府宗室华越讦奏楚王以异姓假王。上悉其以小犯大,令部院会同该科参看具覆。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八十一》

最初内阁首辅沈一贯以亲王关乎朝廷脸面为由,建议朝廷派人秘密勘察。但礼部侍郎郭正域表示反对,他认为亲王关乎朝廷脸面,更需要公开查勘虚实并明示朝野。其实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人的关系。

郭正域原本是沈一贯的学生,因鄙视沈一贯的为人不再以师待之,后又因力主剥夺沈一贯老乡吕本(依附严嵩)的谥号,差不多和沈一贯公开决裂了。受到“叛师”之辱的沈一贯怎么可能不恨郭正域。

一直和沈一贯互有龃龉的内阁大学士沈鲤也想借这个机会打压沈一贯,于是站出来力挺郭正域。这不但损了沈一贯的颜面,也打击他在朝堂的威望(身为内阁首辅却不能让内阁对外一个声音)。

因此不论沈一贯是否收了朱华奎的贿赂,立场决定了沈一贯的站位,这个案子自然就成了沈一贯的斗争工具。

最后由神宗拍板决定湖广巡抚赵可怀与巡按御史应朝卿负责查办此案。两人调查了一个月的时间,除了朱华趆的妻子一口咬定朱华奎为“伪王”之外,并未获取其它可以证明楚王为“假”的证据。

注:朱华趆的妻子王氏是“伪王案”重要嫌疑人王如言的女儿。

不过赵可怀和应朝卿都不愿意下结论,八月两人将勘察得到的信息和审讯笔录等整理后上报朝廷,并请朝廷再委派官员来楚藩继续勘察。这明显是意识到朝堂内的氛围不对,想把球踢出去。

神宗收到两人的奏报后命礼部将“伪楚王案”的相关卷宗刊印并下发给九卿、科道公议,然后汇总上报。神宗本意是集思广益或者“和稀泥”,但严重点说他这是拉开了明灭的序幕。

九月初五,在礼部的主持下,九卿和科道官完成了集议,并上交了三十七份意见。依惯例负责组织公议的礼部,需要将所有意见誊抄成一份后上呈皇帝。负责誊抄的郭正域和李廷机以担心全文抄录来不及当天送入宫中为由,对众臣意见只节选誊抄。

沈一贯一党(浙党)的都给事中杨应文、御史康丕扬获知后立即弹劾郭、李二人。他们并不以群臣意见为论,而是说郭、李二人“节选誊抄”是在刻意断章取义、曲解诸臣的意见。是企图左右皇帝的看法并诬陷楚王的大逆之举。

即因自己考虑不周有不当之处,又因这种“诛心之论”实在难以直接辩解,郭正域也有学有样的以“诛心”来解。他上《直陈楚藩行勘始末疏》,自爆楚王试图贿赂他(仅附了一份“楚王礼帖”为证),以楚王不是“伪王”就没理由这么做为由,直接给楚王扣上“伪王”的帽子。

然后郭正域指出自己因不受伪王贿赂而被忌恨,质疑朝堂里的某些官员为啥给“伪王”站队”(暗指他们收受了贿赂)。最后郭正域也没放过沈一贯,指出他数次不同意朝廷公开调查“伪楚王案”,质问其到底是想隐藏什么?

意识到苗头不对的神宗,虽然立即予以了驳斥:

以楚王真假之事,何至于三十余年发觉来奏?且夫主讦奏,其妻证见岂可凭信?其礼帖原是寿礼,具呈后无押字,俱难以为据。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八十一》

但是已经拦不住了,郭正域的这份奏疏彻底的引爆了朝堂。

其实沈一贯原本没想搞大规模党争,他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搞倒郭正域和支持他的沈鲤。但是气氛被烘托起来后,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看其它各“党”都不顺眼的东林,怎么会放过这个打击浙党的机会呢?

于是内阁沈一贯、沈鲤、各部司、科道官员们纷纷下场。互相的争执很快就由楚王是不是“伪王”,演变成围绕沈一贯和沈鲤各自站队。明朝的内阁不但第一次公开分裂,而且也拉开了党争的序幕。

就这么争吵了二十天,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包括沈一贯、沈鲤在内的很多朝堂大员都居家待勘了,朝廷近乎“停摆”。九月底内阁大学士朱赓暗示神宗赶快了结“伪楚王案”,还朝堂安宁,“以定全楚宗室之疑,以慰满朝臣工之望”。

注:明朝官员被连续弹劾后,大多会主动请辞待勘(等待调查)。以此表明自身高洁,未获清白前绝不尸位素餐。

其实参照明朝几起“用外姓冒认宗亲”的实际案例,朝廷和皇帝对这类事非常严苛(不存在为面子故意遮掩之说),以及本案留存的相关记录来看,朱华奎是“伪王”的可能性不大。但到这个时候决定朱华奎是不是“伪王”的不再是事实如何,而是哪个结果能让朝堂更安稳。

诏:“以楚藩讦奏事情,年远无据,讐口难凭,非假甚明,不必再勘。便行与彼处抚按启王,安心整理国事。华趆等,着抚按官分别议处,奏来定夺,毋纵毋枉。”

《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八十二》

对于朱华奎来说幸运的是,神宗觉得维持原状最利于朝堂安稳(神宗不愿意东林获胜重组内阁)。皇帝表态后,此案很快就有结论,楚王朱华奎为真“楚王”,朱华趆等因诬告亲王被废为庶人,禁锢高墙。

但是这并不是因为神宗“一言九鼎”,而是浙党和东林们转移了目标,他们发现了更利于他们“施展”的舞台 – 涉及内阁全体成员、郑贵妃、皇太子和神宗的“妖书案”。

而且官员们通过“伪楚王案”实践了新的斗争手段,不但事实不重要,甚至于罪名都不重要。只要以“诛心之论”展开群攻,就能让对手下课,党争的时代俨然已经到来。

4 阅读:1071
评论列表
  • 2023-03-01 15:50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