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亮麦琳:一场全民道德审判下的婚姻悲剧

焱夕照 2024-12-29 17:35:25

不知道李行亮、麦琳这对夫妻现在是否后悔参加《再见爱人》这档综艺节目。节目刚开始时,他们表面上还想维持婚姻,可没等拍完,这段十八年的婚姻就已明显走向破裂,无法挽回。

当然,离婚不一定是坏事,但对他们来说,问题不止于此。在这场真人秀中,两人的裂痕、各自的人品和德行被全民审视,甚至被深挖。最新情况是:江苏淮安涟水吾悦广场邀请李行亮亲临献唱,遭到网民刷屏抵制,“请有畸形婚恋观的歌手是自砸招牌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确实有点可怕。说“畸形婚恋观”的人,心中想必有一套“正确婚恋观”,对任何偏离都无法容忍。可见中国社会还是更看重“德”而非“真”,谁不符合唯一正确的道德尺度,就可能受惩罚。

但真正的问题是在这里吗?恐怕没有谁的婚姻能经得起360度无死角的审视,要不然就不会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老话了,何况《再见爱人》原本拍的就是陷入婚姻危机的夫妇。如果双方都是“正确婚恋观”,且不说他们会不会走向离婚,拍出来会有人爱看吗?那是综艺,不是宣传。

他们暴得大名之后,不乏有人怀疑这对夫妇只是在“演戏”,“为了红,真是不择手段,毕竟黑红也是红啊”。在李行亮最近遭抵制的新闻底下,最高赞留言就揶揄:“本来就是演给我们看,谁知道你们这么当真。”

当然,这话本身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的道德指控,做出一副清醒的样子,似乎看穿了那都不过是为了收视率的把戏。诚然,要在公众面前自证道德真诚是不可能的(你怎么才能证明自己都是“真心话”?尤其在红了之后),但较真一点说,这对夫妻之所以爆红,恰恰因为他们没在“演”。

在这次的三对夫妻六个人中,麦琳是唯一从未上镜过的素人,她看来不知道遮遮掩掩,连睡前都没像另两对那样遮盖摄像头,以至于“床戏”都拍进去了。麦琳显然不善于控制情绪,更别提恰到好处地控制“分寸”,要说是“演戏”,那她大概只会“本色演出”——这种本真性,恰恰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就算是为了收视率,其实要操纵流量也没那么容易的,因为再老练的剧组,也料想不到什么样的“剧本”能爆火。在《再见爱人》这一季的三对夫妻中,李行亮/麦琳原本是知名度最低的,起初给的镜头、时长都不多,但随着麦琳引发巨大争议,到后面剪切给她的镜头就越来越多,这正表明:芒果台并没有一个预定的脚本让他们“演”,而是随着观众的关注点不断在动态调整。 这么说吧,就算他们是在演,那我们又为什么爱看?

毫无疑问,这对夫妻远非完美,身上都有不少人性的弱点和缺点——事实上,也正是这些才引爆了观众的热议,因为无论你想要支持还是批评他们中的哪一个,几乎总能找到理由的。

孤立地看待这两个人,很容易陷入道德评判和泛化的刻板印象,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从这对夫妻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个悲剧,因为问题在于:差异这么大的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为何始终无法调适,以至于关系陷入到今天这个境地?更可悲的是:他们并非不爱对方,但这种爱却是错位的。麦琳是一个缺爱、 高需求的宝宝,但她在生活中扮演的却是照顾者而非被照顾的角色,且李行亮还不敏感,这就导致她积累了很多委屈。

实际上,她多年对李行亮的付出,是一个潜在的交换,就是她希望以此换得被关注、被肯定、被呵护,然而李行亮并没有认同这个交换。

更麻烦的是,她虽然做了许多,却又看不到李行亮的真实需求。嘉宾 沈奕斐有句话一针见血:“麦琳 对李行亮在乎的很多点,是不在乎的。”不必说,麦琳的处境,至少有一部分,是李行亮所造成的,然而他本人对此对此似乎无所察觉。面对高度感性的妻子,他的思维方式却是另一个极端,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说话对她造成的伤害。

与此同时,他又有着深深的挫败感,麦琳对他来说就像一座迷宫,他仅凭坚硬的理性不知道如何去安抚妻子,而那在对方看来明明很容易做到,只是他不肯做——这种指控倒也没错,有时他理智上知道,但感性上就是不愿意去做。

有一种阴谋论干脆认为,他是故意如此,以达到离婚的目的。要把各自的创伤、关系中的裂痕暴露在公众面前,承受暴风雨般的道德评判,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就算他们有什么出名的动机,换作是我,我可不愿意自曝隐私来换取这样的关注,因为由此带来的痛苦是不可知也不可逆的,完全不值得我这么做。

在这场全民道德审判中,李行亮和麦琳在解剖台上,每一个细节都被奇观化了。似乎很少人意识到,这种观看和评判本身也是一种暴力,有些话可以说相当残忍。

就此而言,我认为节目组对他们的保护是不够的,那即便谈不上可耻,至少是值得争议的。应该承认,在当下逼仄的环境下,能找到这样一个既不踩红线、又激发公众关注的点,对电视台而言也实属不易。

在爆火之后,已经有人质疑这是“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但要说错误,也是在嘉宾自己的问题,嘉宾们的分析至少都是“正能量”。那些喜欢看抖音的群体,反而不怎么看这档节目,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嘉宾们讨论的深度还是有点门槛的。

虽然综艺娱乐无需承担什么“意义”,可我们也不能只是看看、说说就完了。这一堆琐碎之后,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啥?

要是只拿着道德审判的大棒,把不合心意的都当成“畸形婚恋观”,那啥也改变不了。这只是不认可生活方式的多样,想管公众人物的私人道德,这种反人性的做法最后肯定会让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地伪善,给所有人套上紧身衣。

我们能想象点不一样的吗?当然能。但这得先承认,他们跟我们一样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困境和痛苦。审判别人是挺爽,但反思自己才是出路。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