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周作正
编发/史乎文乎
注:为使得大家阅读流畅,文章包含虚构情节。文章免费,长文创作(3900字),5秒广告后,即可正常阅读。
1972年11月底,当得知时隔两年的冬季征兵工作开始后(1971年底没有征兵),上了一年高中(当时高中是两年制),已满十八岁的我,立马在学校里报了名。
报完名后,经过征兵体检(分为学校里的初检和公社卫生院的复检)、社会调查、家访、发放入伍通知书(1972年12月19日)、领取新军装后,在1972年12月25日,我们县这一百多名新兵踩着1972年的尾巴,在接兵首长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部队的路程。自此,也开始了我十三年的军旅生涯。
到今天,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回看往事,回首往昔,在当时,在那渐行渐远的七十年代,我们这些农村兵,自从坐上开往部队火车的那一刻,心里都已下定了决心,那就是到部队后,一定要认真勤奋、踏实肯干,争取能早日提干,然后留在部队。毕竟,这也是当时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说是唯一途径,这话倒也并不夸张。在七十年代,在当时,已经不能直接考大学,农村孩子们,无论是上学的、还是不上学的,在成年后(满十八岁),基本上就是回到家跟着父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除了少数文化水平高的、“运气好的”,可以有轻松一点的岗位,比如民办老师、生产队计分员、会计等)。
而我,同样如此,在坐上火车的那一刻,我看着小窗外,那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家乡景象时,心里虽然有悲伤,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开心,是庆幸。毕竟,自己还有能当兵的机会。当时,我们同村一起报名的四位青年,有一位体重不合格(当时十八九岁的我们,都很瘦弱,我的体重也只是勉强达标),有一位眼睛近视(大概是两百度),还有一位血压太高(当时,他喝了醋,吃了生鸡蛋,但还是都不行)。只有我,成功通过了当年征兵体检的所有项目,并顺利地踏上了前往部队的路程。
到部队后,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同时,“竞争”从这一刻,也随之开始了。要知道,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就要分专业、下连队。能分到什么专业,跟你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是密切相关的。当时,我们连里有一位新兵,会打篮球,会唱歌,还特别健谈,不同于我们这些农村兵,一跟人说话脸就红,还结巴,那位战友是自信开朗,妙语连珠。果不其然,在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之际,他就直接被团宣传股的领导带走了。
而我,虽然个子不高(当时一米六九,后来在部队生活几年后,长到了一米七四),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但好在钢笔字、粉笔字都写的不错,除此之外,我还会写一点小文章(在初中和高中时,我的文科都非常好,但理科是一塌糊涂),因此在下到二连当了一年战士后(在这一年里,我经常帮大家写信和一些材料),在1974年2月底,我就被选到团集训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集训。
完成集训回来后(1974年9月初),当时的我,面临着两个选择。记得在我回到二连的那天下午,指导员就笑着来到宿舍找到了我。见指导员来了,我刚想站起来跟指导员打招呼,指导员就摆了摆手,示意我坐下,然后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小周,祝贺你完成了集训。关于去处问题,我跟连长商量了一下,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二班当班长;二就是去到连部,担任文书。”听指导员说完话,我一时间陷入了沉思。而指导员,见我低着头没说话,就又接着说,“不急,小周。你慢慢考虑,明天给我和连长答复就行。”指导员说完后,就离开了宿舍。
送走指导员走后,我也开始认真思考,该怎么选择。我想,要是回到二班当班长的话,毕竟我在二班工作和生活了一年,跟班里的战友们相处都很融洽,后续工作进行起来,也会很顺利;要是选择去连部当文书(在七十年代,在当时,文书的工作就是起草文字材料、下达训练任务,以及做好连长和指导员的生活保障),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写材料我是不怕的(有一点底子),再加上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真真切切的实话)。
因此,在经过一夜的思考后,在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连部找到连长和指导员,向他们表明了我的想法(选择来连部当文书)。而当时,指导员在听完我的话后,没有说话,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就这样,在1974年9月,在当兵两年时,我离开了二班,开始了我的文书生涯。
在文书的岗位上,我一干就是两年。虽然文书平时不用站岗、也可以不出早操,不参加常规训练,但工作其实还是很忙的。同时,得益于我们连长和指导员关系融洽,再加上我勤奋踏实,认认真真,对于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全力以赴(我多次得到连长、指导员的表扬和战友们的认可)。因此,在文书的岗位上工作两年后,我的写作能力、思想境界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1976年10月底,我还到团卫生队进行了提干体检。
记得当时走在去团卫生队的路上,我心里真是思绪万千,有开心、有兴奋,但更多是感慨。虽然这一路很不容易,但不管怎么说,当了四年兵,当时已经二十二岁的我,终于要完成自己的第一个目标,提干留在部队了。就这样,在长达两个月的忐忑等待后,在1976年12月中旬,提干的命令终于下来了,我被任命为一排排长,每个月52元工资。
自此,我也结束了自己四年的战士生活,穿上了“四个兜”军装(在七十年代,已经取消了军衔制,干部服和战士服的唯一区别,就是干部服是四个兜)。当时,在我当文书时,我看我们连里的三位排长,平时都是身穿四个兜,脚踩“三接头”新皮鞋,真是俊逸挺拔极了。
但真正地等我提干当了排长,我才知道,这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虽然提干后,我的工资涨到了每个月52元(提干前,我当兵第四年时,每个月津贴是10元),但扣除每个月13.5元的伙食费后(提了干部,就要自己付伙食费了),实发到手是38.5元。但当时,大家家里的条件都还很拮据,因此每每发了工资,除去买些生活必需品和预留一部分应急外,剩下的基本上都寄回了家。
因此,当时的我,每个月一发工资,还没到第二天,兜里就空了。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月光族”。当时的我,虽然是“月光族”,可毕竟没结婚,还是能有一些自己的小爱好。但我们连长(每个月60元工资)、副连长(每个月52元工资)、指导员(每个月60元工资)、副指导员(每个月52元工资),还有另外两名排长和司务长(也都是52元工资),他们都结了婚,还都有了小孩,那工资,更是月月没有剩余。
在七十年代,部队干部的工资是以级别为径纬的:在当时,排长是23级,每个月的工资是52元;但有些副连长,甚至连长,也是23级。因为每上调一级 ,就要增加8元的工资,这是很不容易的。
提干后,照例就是回家探亲。一是当兵四年,四年没回家了,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在七十年代,当兵满三年,就有一次探亲假);二是提了干部,工作进步了,再加上年龄也不小了,是时候该考虑自己的人生大事了(婚事)。因此,在1977年2月中旬,在基本熟悉了排长的工作后,我就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路程。同时,那一次,也是我当兵四年,第一次在家里过年(连长和指导员特意让我赶在春节前回家,让我能跟父母和弟弟妹妹过上一个团圆年)。
在七十年代,在当时,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第一次提干后的前半年,是不能穿皮鞋,不能戴手表,也不能穿尼龙袜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拉近与战士们之间的距离)。但为了让我在回家探亲时,能更容易地把自己的婚事给定下来,在我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连长特意来宿舍找了我,说让我明天穿着新军装和新皮鞋回去,除此之外,还交代了我一些注意事项。在聊天的最后,连长还认真地问我,身上的钱到底够不够。
要知道,我们连长早已结婚,并且当时也已经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他每个月60元的工资,扣去伙食费后,实发到手46.5元。这46.5元,也就是勉勉强强能顾得住他一家人每个月的开销(他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哪里会有剩余。但连长,还是这么的关心我们,无论是谁回家探亲,他都会询问我们身上的钱够不够。因此,听了连长的话后,我心里是一暖,但还是认真地说,“连长,我身上的钱够,你不用担心我(真实情况是,当时的我身上只有30元)。”
就这样,怀着对家乡深深眷恋之情的我,身穿新军装,脚踏新皮鞋,在第二天早上,踏上了第一次回家探亲的路程。实话实话,当时的我,虽然已二十二岁,但还是十分懵懂,对结婚这种事,也还没有考虑,心里只是盼望着能快点回到家,能快点见到父母,见到弟弟妹妹,见到亲朋好友们。
但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生,总是这么的出人意料。在那次探亲假中,我偶然遇到了我的高中同学,小葛(我俩在上学时就很要好,她当时在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本来就有的好感,再加上重逢的喜悦(自我当兵后,我俩也已四年没见),在那二十天中,我俩的感情是快速升温,并在探亲假的最后,还如愿订了婚。
订婚后,我俩本打算第二年就结婚。但因为小葛的大哥,当时还没结婚,所以直到第三年,也就是1978年10月,足足订婚两年后,我俩才终于结了婚。并且,当时在结婚前,我第三次回家探亲时,身上也只有260元(根本攒不到钱)。
在七十年代,结婚流行“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则是指的收音机),但不说三转一响,单单一辆二八自行车,就要一百五十元。可以说,我的这点钱,完全不够办我跟小葛的婚礼。但我的未婚妻,也就是我现在的老伴,非常通情达理,她拿出了她工作好几年的积蓄,最后才终于办了一场漂漂亮亮的婚礼(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我还是十分感动)。
就这样,我怀揣着仅有的260元(当时的我,心里还是很忐忑),带着连长、指导员和战友们对我的祝福,踏上了回家与小葛结婚的路程。
—完—
那个年代就这样,很真实。
我爸妈结婚的时候我爸还是借钱办的酒席,然后我妈也什么都没要。
我父母结婚时候,我爸爸副连职干部月工资52块,我妈妈是军工厂工人月工资37块,结婚时我爸爸给了我妈妈500块。我奶奶给了我妈妈100块。我外公外婆给我妈妈200块(婚前我妈妈每个月给家里交20元)。
文章原始、真实,那年代就是这么样,点赞!
我九零年结婚,花费大洋二干八,大部分是朝亲友东拼西凑的,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容易,都刚解决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