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王明阳不是败给了芮小丹,只是强势文化赢了弱势文化罢了

侃球还得看阿海 2024-12-10 03:36:07

《天道》这部剧,名声在外我早已如雷贯耳。但直到最近,我才带着一颗学习的心,正式踏入这个世界。

不得不说,这部剧真是烧脑至极,人物间的台词,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难以捉摸其真谛。

就说芮小丹审讯王明阳那段吧,芮小丹口中那似是而非的“神性”“人性”,究竟在表达什么?为何王明阳如此棘手,却轻易被芮小丹的一番话所“忽悠”?

我反复琢磨了好几遍,才渐渐领悟到,这其实是一场思维与认知的激烈博弈。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私信交流。

审讯开始芮小丹并未急于采用常规的审讯手段,如恐吓或讲大道理。相反,她巧妙地运用了谈话技巧,试图从王明阳的性格入手,打破他的心理防线。

当芮小丹询问王明阳三天时间考虑得如何时,王明阳依旧保持着之前的不屑态度,拒绝回答。然而,芮小丹并未因此而气馁,她反而以一种激将法的方式刺激王明阳:“你我枪口指着对方脑袋的时候都没害怕,怎么现在怕了?"

王明阳是个极度自负的人,他怎能容忍别人质疑他的勇气?于是,他立刻反驳道:“不是怕,是说了多余。”芮小丹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用“何谓多余,能解释一下吗?”这一问题,既表达了对王明阳观点的认同,又巧妙地引导他继续说下去。

王明阳果然不负所望地解释道:“我能从你们的无奈中,获得不出卖他人的道义感,如此而已。”芮小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她意识到王明阳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得到某种自我认同。

于是,芮小丹开始“对症下药”。她先用尖刻的语言刺激王明阳:“不错,这证明你还是个人,还有点人性,值得我与你对话。

如果你连一点人性都没有了,我就得质疑你作为‘人’的属性了。”这句话既肯定了王明阳的人性,又巧妙地暗示了他若失去人性,将失去与她对话的基本资格。

接着,芮小丹又精准打击了王明阳的自我价值感:“杀一次头与杀十次头的确没有分别,但同理,法律的操作对一次以上的死刑忽略不计,我们也并非必须要听你说什么。”她的话语冷酷而有力,让王明阳深刻感受到自己处境的绝望。

最后,芮小丹又说道:“我坐在这里,是法律和人道对我的工作要求,一是量化极限,二是给你的灵魂找一块净土,让你的精神站着。”

这句话的含义是:你的死刑已经无法改变,交不交代对判决并无实质性影响。

我们之所以坐在这里,是出于法律的严谨性和人道主义的审讯惯例,旨在给你提供悔过的机会,让你作为一个人的“精神”能够挺立。

对付自负之人,最佳策略便是让他觉得你比他还狂妄,随后用智商将其彻底碾压。果不其然,王明阳被芮小丹的“自大”所激怒,他高傲地回应:“女士,不要太狂了,与我王明阳谈经论道,你还不够资格。"

然而,他终究未能抵挡住芮小丹的挑衅,顺着她的问题,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芮小丹却毫不留情地直击他逻辑上的致命弱点:“你们的行为并非直接获取,而是破格获取。

正是因为你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无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获得想要的资源,才敢打破规律,采用不正当、不符合规律的手段去掠夺不属于你们的资源。”

这就是弱势文化追求价值的方式,是弱者的典型表现,所以从根本上讲,你其实是个弱者。芮小丹的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王明阳的认知上,不仅有理有据,更是彻底颠覆了他的思维定式。

王明阳在这样强大的逻辑面前,不得不低头承认:“我同意你的观点。”

眼见王明阳的态度有所软化,芮小丹趁热打铁,主动引导他:“那么,你给我找的那块净土在哪儿……”谈话至此,终于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

接下来,芮小丹凭借之前恶补的知识,与王明阳从基督教聊到佛教,从神性探讨到人性。她的每一个观点都深刻而独到,让王明阳无法不为之折服。

最终,在芮小丹的智慧启迪下,王明阳心悦诚服地说出:“自愧不如。”整个审讯过程,芮小丹都在运用更高层次的思维见解,猛烈冲击王明阳固有的、低层次的思维认知。

她不仅向他灌输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真谛,更让他深刻“悟”到:坦白罪行,即是直面内心强者的表现。虽然死刑无法避免,但至少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安宁。

此时王明阳的心理防线已然彻底动摇,然而,他心中仍存有一丝顾虑:“我讲了自己,就会连带出卖别人。我自己虽然心安了,却是用出卖别人换来的,我过不去心理那道坎,我会看不起自己。”

芮小丹洞悉了他的心思,随即给了王明阳一个忏悔的理由:“你不是出卖别人,只是背叛了邪恶,这种背叛连上帝都会赞美。”这句话如同一束光芒,照亮了王明阳内心的黑暗角落。

紧接着,她又巧妙地激将他:“如果你的老大连一个将死之人,最后的除去罪孽的机会都不愿让你获得,这种老大我不说了,你自己品吧。”这番话如同一把利剑,直刺王明阳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至此,王明阳那固若金汤的思维认知终于被彻底攻破,他长叹一声,终于松了口。

跳出剧情外,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自己的固化思维所困。我们固守着旧有的观念和习惯,不敢轻易尝试新的可能,从而错过了许多成长与突破的机会。

比如我自己,一直以来都怀揣着写剧评的愿望,只因我对看书追剧情有独钟。然而,我在选剧时却极为挑剔,那些流量极高的剧集,若不符合我的口味,我便难以坚持看完。

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人尽皆知,只有写出别人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吸引流量。

我曾试图为了写剧评而去看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剧,但内心实在难以妥协,几度陷入纠结,最终选择停笔。那些未完成的废稿,如今仍躺在文件夹里,积满了灰尘。

不过,就在前几天,我突然想通了一个道理:我为什么要写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呢?用一句不太恰当的古训来表达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又怎能打动他人之心?

更进一步地,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取悦的不正是自己吗?只有自己内心充实、满意了,才能有足够的热情和余力去分享给他人。这本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

东野圭吾曾说过,“人类的惯性思维有时候真的很糟糕。虽说人们清楚肥皂泡里有空气,可由于眼睛看不见,常常会忽略它的存在。如此一来,我们生命中的诸多事物便被遗漏了。”

就如同剧中的刘冰,仅因丁元英卖过唱片,就断定对方很穷,怀疑其是骗子。当今时代变化迅速,碰到事情总是依据固化的经验来处理,极易陷入误区,或者丧失机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