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语与汉字有啥关系?世上还有几个这样的专家干这样的苦活?

天新绿 2024-02-05 07:30:59

昨天,华历二〇二三年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小年;西历2024年2月2日,身份证上生日。几位老友相约小聚,昌元兄弟又出大部头——《苗语与汉字》。此类研究,绝对是小众的小众,这种吃力讨苦吃的事,真不知当下还有几人会去干?冷板凳一坐十年,谁还能耐得住?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其竟裸辞司局级职务,为的是保证有时间投入到“文字”研究中。有人说他简直是“疯”了,有人说他是十足的“傻子”。如有足够积蓄,倒也就无所谓,问题是据在下所知,他并非什么大款之类。谈及生活来源,他淡淡一笑说,准备做点小生意以维持生存之需……真的是无语无言以对。在下,真不知“商”天之下,有无乐意资助此等既“疯”又“傻”的机构和个人?

下面分享此书两序以飨网友。

序一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同时要求“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在学术研究中,如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共同性研究,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也是其内在要求。叶昌元研究员和李天翼教授《苗语与汉字》一书,从比较语言学入手,对苗语语词和汉语语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苗语与汉字有着十分紧密的共性关系,无疑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的重要语言学著作。该书的出版,可喜可贺!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7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秉承服务贵州、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

近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着强基础、出精品的研究导向,我校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奋发有为,成果不断。尤其自2020年以来,先后有《西南少数民族戏剧中华传统题材剧本整理与研究》《黔湘桂粤边区少数民族民间宗教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立项,充分体现了民族高校围绕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枝叶”关系,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布局的科研实力和使命担当。

李天翼教授具有语言学和民族学的跨学科背景。近年来,他本人及其团队以西江千户苗寨为立足点,依托教育部新农科等项目,整合学校相关资源,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个一”、设立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挖掘苗汉共有词汇以及举办全省民族旅游村寨讲解员大赛等形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与实践,学术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很大。

叶昌元是我校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特聘研究员。十多年前,他来到贵州黔东南挂职,在履行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孜孜不倦从事苗语与汉语的研究,其精神实为可嘉。他和天翼教授共同合著的《苗语与汉字》一书既是苗汉两个民族学者的学术结晶,也是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大成果。

贵州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18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在贵州这片山川秀丽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在语言上、习俗上、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和谐相处、共生共融,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富矿。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满足国家之需、时代之需,是我校包括语言学研究者在内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随着《苗语与汉字》一书的出版,贵州各世居民族语言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性要素,将会不断得到挖掘和发现,也必将提供更多体现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以及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语言学证据,从而为贵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提供更多研究中的贵州民大力量。

是为序。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 王林

2023年11月

序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多语文国家, 但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比如对中国境内有多少种语言, 学术界仍持有不同的意见, 而这些语言间的关系如何, 也没有展开过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说, 语言接触研究才刚刚起步,还谈不上语言的相互接触以及引起语言变化甚至融合的分析研究。叶昌元、 李天翼两位教授潜心研究的 《苗语与汉字》 出版, 这对语言接触、 语言关系研究领域来说是件喜事,值得祝贺。

有史以来, 苗、 汉民族长期的交往、 交流和交融, 使苗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 语法等方面都形成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且随着新时代各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苗、 汉民族接触和交往会越来越密切, 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因此, 对苗语和汉语进行比较研究, 梳理出苗族与汉族、 苗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以及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建设, 有助于开展苗汉双语文教学, 也有助于不断丰富苗语与汉语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但是, 几十年来有关苗语与汉语关系的研究成果, 仅涉苗语的汉语借词或苗语与汉语同源词的讨论, 系统而全面深入地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的研究成果却极少。《苗语与汉字》 刚好弥补了这一缺口。

叶昌元教授在十多年前挂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 深入苗族村落, 认真学习苗语; 挂职结束后, 又多次深入苗族聚居地进行语言田野调查, 逐步积累了许多调研资料, 认真核对, 并查阅大量的汉文献材料, 发现苗语与汉字有一定的对应规律。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 整理了 《苗语与汉字》近百万字的研究材料。7 年前, 李天翼教授回到中部苗语标准音点———凯里市三棵树镇养蒿村附近的西江千户苗寨, 创办了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的同时, 他也积累了大量的苗语研究资料。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 是以独特的视角, 从苗语与汉字的关系入手, 由浅入深, 由显及隐, 总结对应规律, 以苗、 汉两种语言的共性语词为参照, 逐一揭示每个苗语音节所对应的汉字 (虽然还有少数语词没有找到相应的汉字)。

《苗语与汉字》 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知识, 而且涉及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这项成果不只是一部苗汉语言文字宝典, 也是一个知识宝库, 更是苗汉两位知识分子用智慧、 毅力和崇高的使命感铸造的一座丰碑!

《苗语与汉字》 一书, 通过深入细致的比较, 梳理出许多苗语与汉字之间前人所没有触碰过的对应关系, 揭开了苗语与汉语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苗语与汉字之间的密切关系, 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对苗语与汉字的关系做深入研究。

叶昌元教授是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他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 但是他对语言学研究情有独钟, 长期致力于汉语汉字的研究, 出版有《字理: 汉字部件通解》 《汉字难在哪儿》, 在文字学界和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李天翼教授早年毕业于外语专业, 出版有 《苗语方言比较研究》《苗语》,近年来他扎根基层所开展的大量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活动深受苗汉群众的喜爱。

希望叶昌元、 李天翼两位教授在 《苗语与汉字》 的基础上, 继续深入苗族地区学习调研苗语, 加强合作, 在这一研究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成果。

是为序。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 曲木铁西

2023 年 11 月

叶昌元 男,汉族,安徽省潜山市人。1987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历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国建设报社编辑、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住建部建筑杂志社总编辑。现为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多彩贵州省部共建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汉字与其他民族文字比较学研究,出版专著《字理汉字部件通解》《汉字难在哪儿》。

李天翼 男,苗族,贵州省雷山县人。1997年毕业于贵阳师专英语系,现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语翻译(MTI)导师,兼任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西江)负责人。主要从事民族语言、民间文艺和民族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出版有《贵州苗族古籍总目提要》(合著)《苗语方言比较研究》( 合著)、《苗语》( 合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合著)等著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