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4月,原成都军区司令员黄新廷离任后,经毛主席批准同意,梁兴初调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临别之前,梁兴初不仅去见了毛主席一面,还与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林彪见了一面。
林彪性格孤僻,平素也不愿与人深交,能够让他流露情感的人并不多,梁兴初的到来让林彪很高兴,两人聊了过去不少事情。
时隔多年以后,梁兴初回忆起1967年见林彪时的情形,还清楚的记得当时曾聊到了1955年评衔时的往事。
"关于军队授衔这件事是我党我军的大事,罗帅根据军委的意图提了一个元帅初评草案:12位高级将领加毛刘周叶。军委讨论删了一个,中央否决了一个,毛主席提议在地方工作的不授。周恩来被军委全票通过,两次都推不掉,而叶剑英只比半数多了一票……。"
从林彪的话中,不难看出我军首次授衔时,元帅初评名单中有12位高级将领,如果还要算上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叶剑英,其实就是16个人的名单。
那么与后来授衔中被授予元帅军衔的10人,多出来的6人中究竟有些谁呢?
一尽管我军第一次授衔是在1955年9月,但对全军授予军衔,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
另外我们所习惯理解的授衔,指的是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可实际上授衔中,是从元帅一直到部队每一名战士授衔。
为了区别国家机关干部以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新中国在1952年3月设置了“军队级别”,共设置了十一等24级,其中包括: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一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二等一级),军委委员级(二等二级);正、副、准兵团级(三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军级(四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师级(五等一、二、三级);正、副、准团级(六等一、二、三级);正、副营级(七等一、二级);正、副连级(八等一、二级);正、副排级(九等一、二级);正、副班级(十等一、二级);战士级(十一等)
基本上后来授衔,是参照军队级别来设置的。
图|贺老总也因为军衔评定的复杂性,从酝酿再到正式出台方案,前后用了几年的时间,而且除了元帅、大将级别军衔外,其余各个军衔均有补授、晋升的情况而且之前不少的文章中,讨论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授予已经不少,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元帅军衔的授予。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1953年10月之前,中央军委便有一份拟授予元帅军衔的名单。
1953年10月21日,贺老总率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对中朝军队进行了为期45天的慰问活动。10月30日,贺老总率团到志愿军第九兵团王必成部时,曾笑着对大伙说:
“不瞒同志们,中央军委已内定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
老实说,贺老总这番话说的相当不谦虚,但所反映的信息却很珍贵。
在正式授衔之前,有关军衔的一切消息,都只是在中央领导人之间流传,旁人很难了解真相。
根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记载:
1953年4月22日,总干部部副部长赖传珠、徐立清就向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老总呈递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审批请中央审批大军区以上军官的军衔问题。
“建议大军区以上首长之军衔等级能于5月5日前审批下来,以便着手进行正兵团级以下军衔等级的研究。”
从报告中不难看出,总干部部应该就大军区级以上军官授予军衔问题的报告已经经军委提交到了中央。
结合梁兴初的回忆以及各方面的资料参照,最后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在1953年4月之前,罗荣桓主持的总干部部就初步拟定了授予元帅军衔的16人。即大元帅一人,提名为毛主席,元帅15人,这15人中包含着周总理、刘少奇、叶剑英。
另外多出来的两位则是粟裕、张云逸。
不过,根据后来罗荣桓的反应来看,他应该是没有亲自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因为他从抗战末期开始便身体不适,建国后长期养病,当他得知自己在元帅候选人名单时,曾向毛主席写了封信,表示不要元帅军衔,是毛主席不答应,因此在后来几次评选中,罗荣桓均在元帅候选人名单之列。
粟裕之所以能在初评的16人之列,自然是因为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无与伦比的战功;而张云逸则是因为资格老,早年就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后来又领导了百色起义。
从1953年年底开始,中央便陆续开了几次会议,商讨评定元帅的候选人。
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书记处会议,决定增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7人为军委副主席,并把以上七人列入元帅候选人名单,加上当时原有的六位军委副主席,因此会上确定了一份13人的初评元帅候选人名单: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林彪、高岗、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当时任军委副主席的人中,还有民主人士程潜,授衔时没不考虑在列。
而以上13人的名单中,加上粟裕、张云逸,则构成总干部部拟定的初评元帅军衔的15人名单(不含毛主席)
不过,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参照苏联经验,苏联顾问当时建议,初评元帅时授予人员不宜过多,因为苏联1935年施行军衔制以后,元帅人数也只有5人,哪怕是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元帅人数也始终维持不变,到1953年12月,苏联元帅人数也只有11人。
毛主席考虑再三,于是决定中国元帅名额不要超过苏联,就以11人为限。
二林彪在和梁兴初谈到授予元帅军衔人员时,曾提到了一个细节,即周恩来曾两次获得全票通过的情况。
根据梁兴初的回忆,1953年12月,军委高干会就初评元帅人选问题,连续召开了三次专门会议,有88位高级将领参加。
从梁兴初这个回忆不难看出,元帅军衔的评选是经过了多数评议,并经绝大多数人同意的。
1953年12月7日,军事系统的高干会议开幕,12月12日,军委高干会议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共同出席,商议四年来的军事工作与军队实行正规化、现代化的问题。
为了落实军委高干会议上提出的军队尽快实行军衔制与薪金制。1953年12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书记处会议,开会讨论了一个13人的候选名单,提交到了军委高干会议讨论。
后来召开在军委高干会议上,与会的高级将领围绕初评元帅的13人进行投票。
据不少人回忆,当时13人的投票均超过半数。
根据林彪的回忆,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中获全票通过,叶剑英得票虽然过半数,但只是多了一票。
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会议投票,只是选拟授予元帅的候选人,不代表后续能够被授予元帅。
不过,毛主席根据苏联顾问的提议,将名额削减到了11人,为此还特意召开了中央会议,也就是在这次中央会议上提出:
“重心已转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兼任军委副主席的政府领导人,暂不参加军队的现役评衔,他们的元帅军衔评而不授。”
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刘少奇、周恩来、高岗三人都表示不参与评衔。与此同时,时任中南局第三书记的叶剑英也向中央提出,要求不参与评衔。
围绕几人向中央提出的请求,军委高干会又开了一次会议。
会上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叶剑英是否要参加评帅,各方意见也有很多。
叶帅其实大革命时期就参军,指挥过部队,也打过不少仗,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叶帅还曾参与指挥东征,有效的牵制了敌军主力。
一直到后来抗战爆发后,叶帅才协助周恩来做统战工作。
之前会议中叶剑英之所以得票率低,恐怕也正是在于此。
关键时候,是朱老总在军委高干会议上力主叶剑英应该参加评帅,理由是“我军在战争年代政治上的代言人”,并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同意。
讨论完第一个议题后,与会人员围绕刘少奇、周恩来、高岗三人不参与评衔的问题展开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刘少奇、高岗不参与评衔,与会人员达成的意见是同意,而对于周总理不参与评衔,与会人员则都表示不同意。
请注意,这里是都表示不同意。
对于周总理评帅的理由也出奇的一致,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是周总理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于是,这次军委高干会议,经过与会人员多方讨论,形成的意见是刘少奇、高岗暂时不参与评帅,而周总理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入选了11人元帅名单。
这是周总理第二次获得全票。
应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周总理被授予元帅军衔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随着后来出了高饶事件后,毛主席决定推迟军队评衔
1954年1月15日,中央在党内发出通知,决定增补七人为军委副主席,增补一人为军委委员,因为当时尚未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因此只是在党内、军内通知。
1954年2月26日,毛主席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提出关于增加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的建议。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毛主席提出的建议中,已经没有了审批元帅候选人的建议。
1954年6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32次会议,通过了毛主席的提议。
三有关评衔的工作尽管已经推迟,但讨论仍然在继续。
1954年9月,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重新成立中央军委,原来新中国建立之初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撤销,成立国防委员会。
新成立的中央军委,成员有12人,即毛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毛主席任军委主席,不设副主席和常委。
根据新成立的中央军委委员成员,周恩来又一次提出,自己不参与评帅,而是力推邓小平参与评帅。
图|1955年1月16日,彭老总就军衔授予问题给中央的报告,其中元帅军衔明确注明以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定邓小平参与授衔,其实完全够格,他不仅仅是新成立的中央军委的委员,过去革命生涯中,还领导过百色起义,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29师政委,解放战争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中央显然采纳了周总理的建议。
195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批准军委提出的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名单。
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老总要求总干部部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函稿。根据这一要求,罗荣桓、宋任穷主持总干部部初步拟定函告后,向周总理以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正式报告:
“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问题,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其实可以看出,一直到正式授衔的前一刻,拟授予元帅成员名单还是11人,邓小平不仅位列其中,而且排名还在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之前。
图|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部分委员在中南海颐年堂合影。二排左四为邓小平那么,邓小平为什么后来没被授予军衔?除了他本人坚持不参加以外,还同中央的决定有很大关系。
据原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回忆:当时彭老总携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宋任穷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军衔评定方案和进展情况,毛主席是表示,不接受大元帅军衔。
“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主席很早就表示,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不要勋章。时间上应不早于1955年1月。
宋任穷记得很清楚,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要不要授予毛主席大元帅军衔的问题时,还引起了各方热烈讨论,但绝大多数的意见是应该授予。
“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并授三个一级勋章。”
图|刘少奇当时,主持会议的是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他知道毛主席是不要大元帅军衔的,因此他在会议上表态:
“我也不能做出结论。”
可有位民主人士当即表示:
“人大做出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又说:
“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还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又怎么办?”
可没办法,大家还是不同意,因此刘少奇只好说:
“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你们见面后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可毛主席仍然坚决反对授予他大元帅军衔,有意思的是,当时他身边还坐着周总理、刘少奇、邓小平。
毛主席问刘少奇:
“你在部队里搞过,你也是元帅。”
刘少奇当即摇头:
“不要评了。”
后来毛主席又问一旁的周总理、邓小平,两人都摇头:
“不要评了。”
也就是在授衔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到地方工作的部队高级领导除赛福鼎、乌兰夫、谢富治、韦国清、叶飞、阎红彦等少数几位因特殊情况授予军衔外,其他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包括驻外大使,都没有授予军衔。
1955年9月9日,中央书记处开会,商讨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十八次工作会议,商讨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当时主持会议的陈云在会上说了一句话:
“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役,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主席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了,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
同一天,周总理致函给人大常委会,在建议授予元帅军衔的名单中,已经少了邓小平的名字。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第23此会议通过了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的决议。
周总理是孔夫子挎腰刀,文武双全
总理那是文武双全
总理的军队资历从北伐战争就开始了
是什么时候的元帅名单里都没有粟裕 别在这里瞎说
总理没有元帅军衔,哪个元帅见到总理,不都是以下级礼仪相见,元不元帅,不重要。😁
粟大将主要是没有领到过起义、单独带出一支军队和独立领导创建根据地。单论战功,特别是解放战争中,策划和指挥了几多大战役,战功卓著,应属前茅,因此为大将之首。
贺老总穿上元帅服真帅!
粟裕应该是元帅
张的资历确实独一档
此文 要被粟迷看到 估计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