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产的启示:撕掉外在标签,最治愈的日常,其实并不贵

童行书院育儿 2024-10-30 05:21:09

写在前面:

当下的中产是个什么样?可能我自己就是个“非典型样本”。

当下的中产是个什么样?可能我自己就是个“非典型样本”:

从研究生毕业以来自主创业,做“小而美”的事业,伴随中国经济活力无限的这十几年一路稳步向上,生活自由而安逸。

哪怕是在特殊三年里,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我的生意却依然红火。虽然“居安思危”始终是我的本能,但始终上扬的发展曲线也难免让我觉得,这样的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事实却是,今年以来我的业务断崖式下跌。市场没有跟我打过任何招呼,一夜让我回到了十年前。

生活消费全面降级、生存压力扑面而来,但与此同时,我也拥有了难得的“悠长假期”,再不用半夜赶工,也不用在旅行途中还要找地方干活……

我在悠闲的时光里忧心忡忡,也在忧心忡忡的时候读书、看电影、做美食,试图寻一点安宁。

最近,我偶然刷到一部几年前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发现剧中一幕幕烟火气十足的场景竟然如此治愈!因为它让我意识到:

原来撕掉“职场精英”“精致生活”的标签后,人生也没有变得多糟糕;而最抚凡人心的日常,并不需要花大钱。

01

《以家人之名》的故事围绕面馆老板李海潮、她的女儿李尖尖、他收养的两个儿子及其原生家庭展开。

作为一位父亲,李海潮(剧中的昵称是“李爸”)简直树立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暖心老爸”榜样:

他一个人拉扯三个娃,但从不说教,更没有打骂;他热心快肠,乐于助人,却从不站在道德高地去评判他人,而是身体力行做好事,让女儿“有样学样”。

而他最治愈人的特点还是“松弛”。

“学渣”尖尖进入高中后,李爸去参加家长会。有“势利”的家长到处结交学霸家庭,对李爸这样的“差生”家长不屑一顾。但李爸完全不在意,依然和女儿有说有笑。

尖尖成绩总是垫底,李爸在饭桌上忍不住提点她,让她也向其他同学学习,努努力加把劲;但转头他又强调,你要是实在学不进去,也就算了。

尖尖喜欢木雕、画画,即使已经读高中,李爸也“放任”她钻研自己的兴趣……

因为有这样的爸爸,尖尖的中学生涯是快乐的、自在的,她能看得到自己从“倒数第二”变成“倒数第三”的进步,也能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纯粹快乐(就连参加比赛都是哥哥偷偷报名的)。

李爸的松弛,造就了尖尖的天真。但这一切带给我的启示却是:

摆脱“必须”和“应该”的暴政吧,我们完全可以放过自己。

所谓“必须”和“应该”的暴政,这一说法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他认为类似于“你必须要考上名校”“你应该为孩子牺牲”“你必须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等等以“应该”、“必须”来造的语句,有很多都属于“不合理信念”。

这些不合理信念变成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头上,成为沮丧、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的产生源头。

对于我而言,“你必须要努力挣钱、改变命运”一度是这样的信念,“作为高学历的人才,你应当做一份有价值的工作”一度是这样的信念。不可否认这些信念曾化为巨大的动力,但如今却变成了巨大的压力。

反观剧中,李爸的餐馆在被人诬陷导致停业整顿后,他干脆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装修;他对尖尖的要求也不是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而是做喜欢的事就行;他要养三个孩子,没有什么钱带他们出去旅行,甚至“都没出过省”,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对此都很坦然……

所以,哪有那么多“非做不可”,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像“胸无大志”的李爸一样,像“没心没肺”的尖尖一样,不纠结不内耗地度过每一天,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幸福。

02

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写过一本书叫《厨房》,她说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只要一回到家、进入厨房,立刻就能在锅碗瓢盆和一大堆食材的簇拥中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网上也有名言曰: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而在我这个金牛座的人看来,美食本身就是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是爱,为自己或身边的人做一桌家常菜,也是爱。

在《以家人之名》中,李爸和一个文艺女青年相亲,对方问他爱好是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说:做饭。

在大谈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人面前,一个大男人说自己喜欢做饭,似乎很有点喜感。但也正是这样的普通爱好和烟火日常,让他带着三个孩子走过人生无数个寒夜,把点滴暖意藏进心间。

大儿子凌霄小时候,因为亲生父母日夜吵架,他只能饿着肚子坐在走廊上。邻居李爸换着花样做菜请他吃,一点点温暖了凌霄受伤的心;多年后凌霄的妈妈找上门想认回孩子,凌霄陷入两难境地,而李爸并没有质问或逼迫他,只是默默为孩子做饭。

因为,“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能做的事就是给他做顿好吃的。”

做饭,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什么高技术门槛,甚至除了填饱肚子也没有别的作用,但当我们从“事业”“成就”“荣誉”“高薪”等大词要事中退出来,会发现“做饭”才是最让人活在当下的事,是没有KPI的任务、没有功利心的享受……

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慰藉。

其实生活中和做饭一样的日常还有很多:给花瓶换一束花,在喜欢的小路上散一会儿步,和朋友坐在一起喝杯热茶,和孩子一起做个小手工……做这些事都不需要太费力,不必太操心,只是享受就行。

就像剧中那几个孩子一边打闹嬉笑一边上学的场景一样,我总是反反复复看不厌。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过着普通的日子,也有学习的压力,但一点点小事就能让我们快乐很久。

对于如今正在努力适应“失业”生活的我而言,这部剧里的许多细节都像是在给我“解绑”。当我们挣脱束缚、重新看待当下,那些困扰我的问题或许依然存在,但却不再那么可怕。

用放松的心态迎接下一段旅程吧,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正在到来。

放松,有趣,快乐,在这个「通识思维体系」,孩子也可以做到,欢迎体验。

作者 | 星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美国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童行书院教研老师。人文、教育、心理跨界研究者,著有《打造元能力,孩子的未来不会差》一书。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最好的教育,不在法国德国新西兰,而是在这里克里希那穆提的「两字智慧」,从生活到学习,激发孩子的无限动力豆瓣9.3丨《教育七律》,为什么一百多年来都是经典?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