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中国近代首个不平等条约其实是与一个中亚小国签的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12-23 15:42:48

很多人都知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间中国饱受列强欺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失了大量领土、背负了沉重赔款、丧失了诸多主权。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19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被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早在1835年清政府就已签订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在1835年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不是英、法、美、俄这样的世界列强,而是一个我们不怎么熟悉的中亚小国。

这个中亚小国的名字叫做浩罕汗国。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啊。这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左宗棠打败浩罕汗国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的故事,但这个浩罕汗国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咋就突然一下子冒出来在短时间内拿下了新疆大部分地方呢?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其实很纳闷:中国近代史一直在讲英、法、美、俄这些世界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可这咋就突然冒出一个平时都没怎么听说过的浩罕汗国竟也想在中国分一杯羹?

我不知道当初大家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有没有像我一样觉得突兀啊?其实浩罕汗国可不是突然一下子冒出来的。人家早在1835年就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新疆攫取了诸多特权。在阿古柏大举入侵新疆前浩罕汗国早就在新疆渗透扩张多年了。只不过以往我国的历史书很少介绍这些才会让我们觉得突兀。这个浩罕汗国到底有何能耐竟先于当时世界头号列强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呢?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就已在如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标志着天山南北的广大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西域与中原多次历经分分合合: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军队占据河西、陇右地区从而将西域和唐朝本土的联系切断。在此后的千年间西域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割据政权,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叛乱后才再次统一西域地区。乾隆皇帝因西域故土新归将其命名为新疆。

清王朝统一新疆后就直接与中亚地区的几个汗国接壤了。准噶尔汗国的灭亡使中亚地缘格局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以前中亚的哈萨克、浩罕、布哈拉等几个汗国都长期被准噶尔压制。可能有人觉得这些中亚小国连准噶尔都打不过,那么如今面对灭了准噶尔的清朝岂不更会被实力碾压?可别忘了有句老话叫“强龙难压地头蛇”。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中心就在新疆,所以准噶尔要打中亚几个汗国也就是抬抬腿的事。

可清朝的统治中心在北京啊。如果乾隆皇帝灭了准噶尔以后打算继续对中亚用兵,那么这天高皇帝远的光是部队、粮草征调就得耗费大量国力。准噶尔对中亚几个汗国而言是近在咫尺具有现实威胁的狼,而清王朝对这几个中亚几个汗国而言是远在天边的虎。虎虽比狼更强大,但由于远在天边反而没那么大现实威胁。中亚这几个汗国在没了准噶尔现实威胁后得以日渐发展壮大。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又给回疆地区输送了大量白银。

这些白银又通过贸易流入了费尔干纳盆地的安集延。这安集延正是中亚浩罕汗国的都城。本来这浩罕汗国是中亚几个汗国里实力比较弱的一个,却依靠与中国新疆地区的贸易积攒了巨额的财富,又依托强大的经济形势逐渐壮大了军事力量。正好准噶尔灭亡后中亚出现权力真空也没谁压制了,所以浩罕汗国就趁着这个时机逐渐发展强盛起来。当初中亚的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听说清王朝灭了准噶尔之后都在震惊之余主动遣使称臣。

我们现在作为事后诸葛亮当然知道清朝在灭了准噶尔之后已达到自己的扩张极限不会再对中亚有什么企图,但当时哈萨克、浩罕、布哈拉这些中亚汗国可不了解清朝内部的底细啊。清朝灭了准噶尔后中亚汗国纷纷遣使其实有两方面目的:一是探听虚实看看清朝是否还有继续西征的念头;二是看看能否与清朝达成长久的贸易关系。这两个目的基本都实现了。中亚汗国既了解到清朝没继续西征的念头,也从此和中国新疆地区建立起较为长久稳定的贸易关系。

清朝灭了准噶尔之后几个中亚汗国的遣使行为在清朝的官方语境中被形容为是前来称臣朝贡。这几个中亚汗国因此被认为是清朝的藩属国,但这几个藩属国比起朝鲜、琉球、越南这些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藩属国不大一样。简单来说这几个中亚藩属国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都比较疏离:朝鲜、琉球、越南的国王是要接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可中亚这几个藩属国的汗王根本无需中国皇帝册封。中亚藩属国也不像朝鲜、琉球、越南那样需要定期向北京朝廷派出使臣朝见。

名义上中亚藩属国会向清王朝纳贡一些牛羊、毛皮、地毯之类的,但与此同时清朝也向中亚汗国赠予银两、瓷器、茶叶之类。其实所谓的赐予不过是为照顾天朝上国的面子。清朝与中亚几个汗国之间所谓的朝贡本质上无非不过是一种朝廷官方主导的以物易物贸易。中亚这几个汗国从一开始与清王朝的联系就不是太紧密,所以也缺乏像朝鲜、琉球那种对天朝上国的恭顺之心。在中亚这几个汗国中浩罕汗国在地理位置上是距离新疆最近的一个。

那个年代边境上牧民是可以自由穿行的,所以两边很自然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浩罕汗国的语言、宗教都和新疆地区高度相似。因此当浩罕汗国实力日渐增强后就渐渐对新疆产生了觊觎之心。到了19世纪初已有大量浩罕商人在新疆的喀什、莎车一带经商。与中国新疆的贸易成为了浩罕汗国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这一时期浩罕汗国在扩张商业版图的同时也在用武力扩张着版图。

这时浩罕汗国北部疆域与哈萨克接壤,西部到达了如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东部已与新疆喀什毗邻。恰逢此时英、俄两大帝国也扩张到了中亚地区开始围绕包括中亚、中国新疆等地在内的亚洲内陆腹地展开地缘博弈使局势更加趋于复杂化。当初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统一新疆后大小和卓的家人逃到了境外。1820年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从境外潜回国内发动叛乱。张格尔叛乱其实并非一场单纯的国内分裂势力的叛乱行为。

这是一场内外勾结的旨在分裂国家的叛乱行动:张格尔曾在英国控制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留过学,还曾接受过英国人的顾问、训练和武器,所以张格尔叛乱背后其实是有英国人支持的。除了英国之外张格尔还有一个支持者就是当时的中亚小霸王浩罕汗国。张格尔在境外流亡期间浩罕汗国就曾为其提供过收留庇护。浩罕汗国这样做就是想扶持张格尔作为自己统治新疆的代理人,可到了1827年张格尔叛乱被清军成功平定使得浩罕汗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浩罕汗国见扶持代理人不成索性由幕后走到前台亲自出马于1830年纠集了一支由数千名各色亡命之徒组成的军队入侵新疆喀什噶尔、叶儿羌等地。清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龟缩不出。浩罕军队攻坚不利只好撤走,但他们撤离时居然掳走了两万多中国百姓。此后浩罕汗国又多次入侵新疆。浩罕汗国采用游击战术使清军疲于奔命。浩罕汗国敢在此时动手其实也是看穿了清王朝的虚弱。这时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10年。

此时尚未被英国人痛打的清王朝看起来似乎仍足够强大,但其实已有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早在1796年一场白莲教起义席卷湖北、四川、陕西三省导致清王朝的统治由盛转衰,此后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就已日渐减弱。1820年张格尔叛乱后清王朝花费了一千多万两白银历时七年才将其剿灭。尽管这场叛乱被成功平息,然而却使清朝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叛军能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疆,而朝廷却需要历时七年才能平息叛乱。

这充分证明清军的战斗力比起当年乾隆统一新疆时下降了太多。当时清军在新疆的军事防御力量其实相当有限: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广袤地区一度只驻守着四千余人的清军。这是叛军能在短时间内轻易得手的重要原因。清军战斗力的下降、清军在新疆防务的空虚全都被在幕后支持张格尔叛乱的浩罕汗国看在眼中。此外此时清朝的财政也出了大问题:张格尔叛乱期间清王朝每年的岁入不过2000多万两,而平叛就花掉了1000多万两。

清王朝这样一个大帝国需要花钱的地方绝不仅仅只是平息新疆叛乱:就在张格尔叛乱后的第三年直隶、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江西、湖南九个省三百多个县遭受水灾。又要打仗又要赈灾这开销可就大了,更要命的是江苏、浙江这些地方历来是清廷财赋收入的主要来源地。这些地方一遭灾势必导致赋税收入锐减,而且灾后还得减免赋税安稳人心吧?一边是收入在库库锐减,一边是开销暴增,而此时清朝的腐败现象更是日趋严峻。

大大小小各级官吏几乎都在从朝廷财政收入中捞钱中饱私囊。1823年被新疆叛乱和水灾搞得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清查国库发现居然亏空达925万两之巨。因此当1830年道光皇帝得知浩罕汗国的挑衅行为时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在他看来大清王朝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浩罕汗国虽不可能完全知晓清王朝的内情,但多少还是瞧出了清王朝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浩罕汗国其实是在赌清廷不敢跟自己一直耗下去。

浩罕汗国这么想其实有自己的道理:张格尔叛乱虽被平息,但新疆的局势并未完全安定。尽管浩罕汗国不可能未卜先知预料到鸦片战争的爆发,然而浩罕汗国很清楚英国、俄国的势力已扩张到中亚。清王朝不仅得防着浩罕汗国,而且更得提防自己与浩罕汗国斗得两败俱伤后英国、俄国会不会趁机坐收渔利。总之这时清王朝需要担心的问题太多了,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浩罕汗国身上。

1835年清政府与浩罕汗国签订《中国-浩罕协定》:浩罕汗国有权在喀什噶尔派驻一名政治代表,同时在乌什、土鲁番、阿克苏、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六城派驻商务代表。条约还规定浩罕汗国派驻的商务代表有权对外国人运入六城地区的全部货物征收关税,而且可以对来到六城地区的外国人行使司法治安管辖权。这一协定虽不涉及割地、赔款的内容,但其实清政府相当于出卖了新疆地区的关税、司法主权。

从此以后浩罕商人在新疆犯了事不受中国法律管辖,而是由他们自己派驻的代表依据本国法律处置。这不就是英、法、美、俄等列强在中国所享受的治外法权吗?《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出口到中国的货物需要缴纳多少关税必须由中、英双方协商。光是与外国协商关税就让我们觉得有失主权觉得屈辱,可在《中国-浩罕协定》里清政府直接把乌什、土鲁番、阿克苏、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六城的税收都让给了浩罕汗国。

还协商什么呀?这些地方我直接不征税了让你去征。连英国都没做到的这点愣让浩罕汗国给做到了。除此之外浩罕汗国还获得了管理新疆宗教的特权。我们今天觉得这个条约屈辱,但当年清政府可不这么认为。像治外法权这条其实不是被对方逼迫签订的,而是清政府自己主动提出来的。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觉得番邦蛮夷实在难以管理,所以要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还省得我劳心费力。至于征税吃点亏无所谓。只要能保持新疆安定花这点小钱不算什么。

更何况清廷还觉得新疆本来也不是朝廷税赋的重要地区。中亚商人在新疆多年逃税漏税都习惯了。大清朝廷一直对此是睁只眼闭只眼。现在既然浩罕汗国想收税那就去吧。出了问题发生摩擦啥的可就怪不到我大清身上了。此外新疆历史上几次内外勾结的分裂叛乱多与宗教原因或多或少有些瓜葛。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清政府这时其实也不大想管新疆宗教事务。既然浩罕汗国提出要管理新疆宗教事务就去管好了。

因此在当年清政府看来这个协定其实没我们今天这样觉得屈辱。一方面清朝继续稳定新疆局势不愿再跟浩罕汗国继续耗下去,另一方面清王朝始终不愿放下天朝上国的身份姿态。事实上这个所谓的《中国-浩罕协定》根本就不见于两国的官方外交文件中,而只见于具体磋商此事的双方官员私人信件中。这是因为清王朝觉得你一个藩属国哪配以对等身份和我天朝上国白纸黑字签条约啊!我派几个官员私下和你磋商洽谈一下就得了。

因此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定义为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有道理的。1835年的《中国-浩罕协定》毕竟没形成白纸黑字的两国正式官方文件嘛,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份协定不存在,因为这份协定自1835年后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执行着。清王朝执意不签正式官方条约不过是维护天朝上国的面子,但浩罕汗国却在这份非正式的协定中捞取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1835年后浩罕汗国利用自己在新疆征税、司法管辖、宗教管理等特权进一步扩张渗透。尤其是利用管理新疆宗教的特权把一些极端主义思潮传播到新疆勾结当地分裂叛乱分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圈子。可笑清政府当年还觉得让浩罕汗国来管理新疆的税收、司法、宗教等事务是帮自己分担麻烦,但殊不知这是给自己挖了大坑埋了大雷啊。这颗雷迟早是会爆的,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意识到这点。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852年皖、鲁、豫一带爆发捻军起义。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2年陕甘地区爆发的回民“起义”几乎使整个陕西、甘肃都脱离了清王朝的控制......1863年陕甘地区的回民暴动波及到新疆。这时浩罕汗国多年前在中国新疆埋下的雷终于要爆了。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趁清王朝内忧外患之时侵入新疆,再后来左宗棠驱逐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的故事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

入侵新疆是浩罕汗国最后的疯狂。这时英、俄两大列强争夺中亚的地缘博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中亚几个汗国的灭亡已只是时间问题。1873年至1875年浩罕汗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俄国以帮助浩罕汗国政府镇压起义为由出兵。起义被平息后俄国实际上占领了浩罕汗国。这时俄国人索性不装了。从此浩罕汗国变成了沙皇俄国的费尔干纳省。浩罕被俄国灭了对大清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中国边疆即将面临一个比浩罕汗国更加强大危险的对手。

2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