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应该去过日本,整洁的街道,安静的环境, 温文有礼的人群,让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倍感舒心,但如果真的长期在那里生活,就会明显感觉到一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压抑感,如果硬要说的话,这大概就是产业链战争失败的必然后果吧!
其实说起来和漂亮国发生过产业链战争的,其实并不止日本一个,像什么德,法,欧,韩,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是以老美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这里边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日本,这主要是源于它的三个属性
第一 他曾经是亚洲有史以来最接近美国的经济体
第二 他曾经是美国动用了两次产业链战争,才最终获得胜利的对手
第三 他曾经是哪怕经历过房股双重大泡沫,但也依旧可以重新开始的存在,但最终因为亲儿子们的背刺,才彻底歇菜
咱们很多人都说日本是在二战的废墟中成长出来的,这话也对,但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他确实是在废墟中成长起来,说不对,那是因为废墟之后的人才和工业体系并没有完全消失,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帮他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日本版的土改
由此可以看出,二战之后的日本并不是一无所有,充足的人才,稳定的外部环境,还算完整的工业体系,他都已经具备,所欠缺的只不过是原始的启动资金和美国的许可
其实按照最初美国给予日本的定位,也就是一个农业国,这是为啥给他土改的原因,但日本也是有运道的,一场朝鲜战争,直接让他成为了美国的后勤基地,轻而易举地跳过了原始资金积累,后面更是因为美苏两国之间的争霸,让美国开始持续扶持日本,也让他彻底的打开了限制器,从农业国跃升到工业国,在这期间,大量的资金技术贸易,统统对日本不加限制
当然,老美对当时的欧洲也一样大量扶持,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不过老美这么扶持也不全是外因,也有他内部的原因,二战的爆发导致了美国把福特那一套流水线运用到了方方面面,导致了这个时期的美国出现了生产力的大爆发
巅峰时一艘军舰不到30个小时就能造出来,这种速度放在70年后的今天,依旧没有几个可以达到,不过呢,这固然让美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却让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产能过剩,所以老美对欧洲和日本的支援,其实就相当于用自己的过剩产能帮他们重新建设,当他们能够自主生产时,又形成了一个美国消费,欧日生产的循环
不过美国低估了日本和欧洲的复兴速度,到了1968年之后,这种模式就已经有点维持不住了,因为美国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新的产业,在优秀的后发国,如德日的持续追赶下,已经出现了高度的产业同质化
在这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能够活下去的一定是制造成本最低的,但偏偏美国并不擅长这个,所以面对德日的倾销,美国自然是节节败退
但谁让美国是世界货币那,产品竞争不过别人,却依旧可以通过大量的增发美元来薅羊毛,这个时候的美元就不再是债务,而是一种税
而产业链战争,其实也只不过将这种路走得更加远一点,先发者持续的对后发者进行打压,一方面是想打断后来者的追赶速度,让自己有时间开辟新的赛道,另一方面也是想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让自身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持续不断的薅羊毛
像当年的1970年代,美国第一次对日本发动的产业链战争便是如此,如果从当初的结果来看,表面上是美国赢了,但最终结果还是日本忽悠了美国
从这张GDP增速也能够明显地看出,在那个十年中,日本虽波折不断,但总体依旧前行,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在于美国,并没有真的看明白日本的运行逻辑,表面上来看日本是西方式的自由经济,但实际上它是由官僚加财阀组成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即使按照美国的要求打开了管道,但由于内部跟铁桶一般,外力根本插不进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善贸易赤字
所以到了1980年之后,美国再度发起了第2次产业链战争,这一次可以说是全面地看穿了日本的套路,并以各种方式进行全面切割
第一 不准日本集中资源去大规模地推行各种产业政策
第二 开始大力扶持韩国,并将日本的订单份额逐步地转让给他,造成双方竞争关系的同时,又可阻断日本的进步
第三 要求日本全面地开放各种管道,使财阀可以从其它地方获取资金,摆脱对本土资金的依赖,同时让大量的美国资本可以购买这些财阀的股票,形成利益绑定关系
这里面最为致命的应该就是拆解了财阀与官僚之间的关系,因为日本能够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财阀能够利用官僚提供的无限量资金进行赶超式发展
即使这些需要赶超的方向没什么利润,甚至处于长期亏损,也依旧义无反顾,毕竟从资金上你就依赖于他,当然是指哪打哪
但是当美国要求日本打开全部管道,并给这些财阀,提供更多的市场,更多的份额,更多的资金时,慢慢地就产生了一些变化,
很多时候都在说,日本的衰落应该是起于当年的房股破灭,但是这一点根本就难以避免,因为日本起家的过程就是一个出口的过程,当美国切断他的外部需求时,他也只能通过拉动自身的需求来推动经济,但长期的出口,早就让其内部养成了一个高储蓄但无需求的环境
而美日的第二次产业战争决定的是全球创新型国家的位置,需要的是海量资金的试错成本,老美可以依靠美元虹吸全球,可日本并没有达不到那种程度,就只能通过拉动房股,来人为的制造需求,完成间接性的市场循环
可惜的是先不说这种方式,到底能不能够真正地形成金融与商品之间的对接,就说以当年日本房股那种疯狂的劲头,很难说到底有多少资本愿意去一些特定的方向,去拼搏一些未知的未来,而且即使成功了,也有可能在走出去时被老美围堵
最终嘛,结果都知道了,那两个泡沫在经过爆炒之后直接破灭,而日本的第二次转型也自然就失败了,而日本人这一失败,可能他自身也没想到,不仅让他进入了迷失的30年,也让他断送了所有的希望
原因在于前面没路了,房股的垮塌就代表着日本试图用内需来代替外需,进而驱动经济的路子走不通了,既然此路不通,自然就绕回到以前的外需路子上,但这种事情如果没有美国的点头,根本就无法达成
因为在当时只有美国是真正的内需型国家,你想走出去非他不可
相信大家当年都看过投名状,结果和这个也差不多,大量的亲儿子们对自己的亲生老父给予背刺之后,投向了新爸爸的怀抱
咱们经常说权力来源于谁就听命于谁,其实资金和市场也差不了多少,而且这些儿子们也算脱离了束缚,以往还得听命于日本政府,注意一下底层的感受,搞一搞共同富裕啥的,现如今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不再重要了
所以通过日本的例子也能看出来,全球顶端的位置只容得下一个屁股,而失败者无一例外都没有什么好结局,而内需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当初日本内部的需求能够替代大部分的外部市场,那么也不至于出现了,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亲儿子们出现了集体跑路,进而让运转了几十年的官僚加财阀的合作体系出现崩溃
当自己的亲儿子们再也不听指挥,和外人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又怎么可能再让他像以前一样全力地去追赶最先进的技术,为自身民族的未来进行拼搏呢?垄断它不香吗?
作为结尾,可以说日本的未来已经几乎注定,在外部制衡的情况下,根本无力解决内部的儿子们,只能任由他们不断的腐蚀做大,区别只在于相对于韩国的疯狂,日本只是更加内敛一些,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说到这里估计都应该明白了,为啥要扩大内需,为啥要反垄断,为啥要搞本土版官商督办,站在这个大周期的末尾,其实很多事情只是不断的重复,大滞胀时代的来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美好,但对于一个优秀的赶超国而言,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明晰了道路,希望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