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珠海航展再次吸引了全球军迷和分析人士的关注,而其中最受讨论的话题便是:轰-20会不会亮相?作为中国民间传闻中的下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轰-20在外界被描绘为提升中国空军远程打击能力的“王牌项目”。但实际上,W君认为轰-20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幻想,而非现实的军事需求。在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军事战略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后,我们或许应该质疑:轰-20是否真的符合中国的战略构想?或者说,中国根本没有必要发展这样一款重型战略轰炸机。
一直以来W君都在说,尽管轰-20在军迷圈子中备受热议,但我们官方从未明确承认这一项目的存在。迄今为止,有关轰-20的所有信息仅仅停留在民间传闻和猜测层面,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表明中国正在研制这样一款远程隐身轰炸机。事实上,中国国防工业在新型装备研发上历来非常保密,对于战略武器更是采取“点到为止”的模糊策略。因此,所谓的“轰-20计划”更像是外界过度解读中国军工进步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研发项目。
为什么W君总是在强调轰-20并不符合中国的战略需求?
我们的军事战略重心并不依赖远程轰炸机
W君认为,我们的军事战略长期以来强调的是“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在我们所预设的各种冲突局势中,我们所面对的主要威胁都来自于对方的航母编队、他们的海外军基地和周边的防空体系,而不是像中东国家那样缺乏有效防空手段的软目标让轰炸机得以在对方够不到的高度飞行从而有效发挥轰炸机的特性。因此,即便有了轰-20这样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在面对强敌时也难以发挥实质作用。其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是远远不及中远程弹道导弹或反舰巡航导弹的精准打击和高生存性。而在导弹技术上,我们已经有了很多遥遥领先的成功产品了,真没必要将我们的远程战略打击任务寄托在“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的轰-20上。况且,一型轰炸机从装备到真正可以有实际战斗力执行作战任务是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的。在那个时间过后,即便是今天推出停机棚的轰炸机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同时,我们对给予对手核威慑的需求并不迫切,轰-20被设想为中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空基平台,但W君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过剩的威慑力”。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主要依靠陆基东风系列洲际弹道导弹和094型战略核潜艇来确保核威慑能力。即便轰-20真的存在,其实际作用也仅限于“核威慑”的政治象征,而非实战中的关键力量。因此,与其投入巨资去研制一款战略轰炸机,不如将资源集中在提升现有导弹系统的打击精度和突防能力上。
隐身轰炸机在现代战场中的生存性存疑
W君认为,轰-20即便具备隐身能力,在面对我们真正的假想敌的多层次防空网络时,其生存性仍难以保障。当前,面对假想敌普遍部署了先进的反隐身雷达、预警机和F-35战斗机。这样的作战环境使得任何大型隐身飞机(包括轰炸机)都面临被拦截的风险。而轰-20如果无法突破敌方防线,其作战效能就无从谈起。
当然了,不需要轰-20,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发展隐身大型飞机
虽然W君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一款像轰-20这样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在隐身技术和大飞机研发上的投入。实际上,W君更倾向于相信中国未来会发展出一种综合型的大型隐身飞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这种新型隐身平台可以执行远程电子战、情报收集、战区指挥等多种任务,甚至可以作为无人机集群的控制平台。因此,从技术角度看,隐身大飞机的发展对中国而言并非“轰炸机”那么单一,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多用途空中平台。
所以W君要很明确的指出,大型隐身飞机不仅可以用于打击任务,还能在现代战场中承担多种非直接作战任务。例如,未来的隐身运输机能够在敌方复杂防空环境中低空突防,为前线特种部队提供补给和装备支持。而隐身支援机则可以在电子战中提供电磁压制、干扰敌方雷达,从而为歼-20和歼-16D这样的战斗机群创造战场优势。与单一的战略轰炸机相比,这种多功能隐身平台显然更符合中国“攻防兼备”的作战理念。这并不是把炸弹投到敌人头上所能实现的意义。
所以,发展大型隐身飞机更大的意义在于技术积累。隐身轰炸机的研制涉及气动布局、复合材料、电子战系统等诸多领域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不仅仅局限于轰炸机,还可以应用于无人机、第六代战斗机、预警机等其他军用飞机。因此,即便轰-20作为轰炸机的意义不大,但其衍生技术对于提升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至关重要。
珠海航展上的轰-20:更多是美好愿景,而非现实需求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珠海航展往往是中国对外展示新型装备的窗口,但更多集中于即将服役或具备出口潜力的常规武器。W君认为,轰-20作为一种未被官方证实的战略项目,不太可能在航展上亮相。即便亮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模型或概念视频向外界传递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进步,而非真实战斗力的展示。对于珠海航展的观众和分析人士来说,轰-20或许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美好设想,而非“近在眼前”的现实威胁。
轰-20或许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W君认为,轰-20的传闻更多是一种外界对中国军事进步的猜测,而不是基于中国真实战略需求的研发方向。中国空军未来的发展重点依然是提升中远程导弹和无人机集群的作战效能,而非耗费巨资研制一款意义有限的战略轰炸机。因此,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们可能看到的不是轰-20,而是更多多用途的大型无人机和隐身运输平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路径将继续走“经济高效”的方向,而非追求类似B-2那样的“豪华版”战略装备。
最终,轰-20或许只是民间对于中国军工的一个美丽设想,而非必然的技术成果。它的存在与否并不会影响中国在未来战场上的实际作战能力。真正值得关注的,可能是那些隐身运输机、空中支援平台及无人化作战系统,它们才是中国空军走向未来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