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到底“耗”走了我们多少精力

风言风说事 2024-12-31 14:36:59
那些年,为英语拼过的命

曾记否,学生时代的清晨,天还未亮,闹钟就刺破寂静,我们睡眼惺忪却强撑着起床,只为能多背几个英语单词。从 abandon 开始,一本单词书翻得卷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母组合,仿佛成了我们每天睁眼的第一件 “心事”。课堂上,语法知识像绕口令,老师在讲台上反复讲解,我们在台下奋笔疾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就怕错过一个知识点,课后还得花大量时间去理解、消化。

夜晚,当城市沉入梦乡,台灯下依旧有我们为英语奋战的身影。刷着一套又一套真题,做完形填空时的纠结、做阅读理解时的烧脑、写作文时的搜肠刮肚,每一道题都是对精力的巨大消耗。为了一场英语考试,我们放弃了多少玩耍的时光,又熬过了多少个疲惫的日夜。

而家长们呢,为了孩子的英语成绩,也是操碎了心。各种线下辅导班,不管是寒暑假还是周末,风雨无阻地接送。小班课一节课两三百,一对一更是高达五百一节课,一年下来,学费支出动辄数万。线上课程虽说相对便宜,但也要精挑细选,生怕钱打了水漂。就像济南那位家长,一年花五万给孩子报班,孩子从三岁就开始上英语兴趣班,一周两节课,每节 45 分钟收费 150 元左右,还不算其他学科类英语培训,结果孩子两年还没学完 26 个字母。青岛的王女士,给孩子在韦纳少儿英语报班,交了高额学费,却遭遇外教风波、课程进度慢、管理混乱等问题,退费还困难重重。家长们的心血、金钱,统统砸进了英语学习这个 “无底洞”,可孩子成绩提升却依旧艰难,这怎能不让人无奈又心酸。

从课堂到职场,英语 “阴影” 笼罩?

本以为熬过了学生时代,就能和英语 “分手”,可谁曾想,它在职场依旧如影随形。求职的时候,大型企业,尤其是世界 500 强,涉外业务多,出差交流频繁,英语六级成了基础门槛,哪怕只是国内岗位,也常要求英语流利。就像那些招聘销售人员的公司,薪资诱人,可求职者一开口,英语能力立分高下,看不懂英文招聘启事、有 “哑巴英语” 毛病的,瞬间就被刷下,能流利交流的才有机会递上简历。还有外贸、物流、制造类企业,招聘人员甚至直接用英语回应求职者,中文提问一概不答。

就算进了非涉外企业,不少岗位招聘启事上也写着 “英语熟练者优先”。为了这几个字,多少人在职场上继续咬牙苦学。杭州的小李,在一家本土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公司业务全在国内,可当初入职时,就因为别人有英语优势,自己差点落选。入职后,为了晋升,他又花钱报班学商务英语,牺牲休息时间上课、背单词、练口语,然而工作中真正用到英语的机会,一年也没几次。上海的张女士,在一家国企做行政,单位偶尔有国外合作方来访,领导要求大家能用英语简单交流。她苦练日常接待英语,背了一堆专业词汇,结果外宾来了,全程有专业翻译陪同,自己根本没机会开口,那些辛苦背的单词都 “打了水漂”。耗费大量精力学来的英语,在职场多数时候只能 “压箱底”,可当初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又错失了多少其他发展机会,想想真是无奈至极。

全民 “英语热”,背后的无奈

曾几何时,英语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全民学习的热潮,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为事业拼搏的成年人,无一不被卷入这场 “英语风暴”。可这股热潮背后,是无数国人耗费的大量精力,究竟为何英语会让大家如此 “疯狂”?

追根溯源,全球化浪潮是首要推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贸易蓬勃发展,外资企业纷纷涌入,英语成了国际商务交流的通用语言。在沿海城市的外贸公司,业务员们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英文邮件,与国外客户沟通订单细节、协商价格,不懂英语就等于断了生意路。国际学术交流也愈发频繁,科研人员若想掌握前沿知识、发表高水平论文,阅读英文文献、用英语撰写研究成果是必备技能,否则只能在学术圈边缘徘徊。

教育体系的导向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从小学到大学,英语一路 “霸屏”,占据主科地位,升学考试中更是 “三分天下有其一”。为了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背单词、钻研语法、苦练听力和口语。各种英语竞赛、等级考试更是让学生们应接不暇,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班座无虚席,四六级考试成了大学生的 “必通关卡”,仿佛英语水平就等同于学习能力。

商业利益的驱动也为 “英语热” 添了一把旺火。教育培训市场瞅准商机,各类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线下的新东方、英孚等大品牌,到线上的沪江网校、有道精品课等,打着 “外教一对一”“沉浸式学习”“短期速成” 的旗号,吸引着家长和学生们掏出钱包。教材、教辅市场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单词书、语法练习册、真题试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还有留学中介机构,鼓吹国外教育优势,鼓动学生出国留学,进一步强化了英语的 “刚需” 地位,让这场学习热潮愈发汹涌,也让国人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难以估量的精力。

英语学习精力投入,值不值?

耗费如此海量精力学英语,成效究竟如何?与国外相比,差异惊人。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日常交流就是天然的学习过程,上学后系统学习语法、写作等知识,每天花在英语课上的时间不过一两个小时。到高中阶段,英语基本达到流利交流、顺畅阅读写作的水平。而中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开始学英语,每天至少花两三个小时,十几年下来,很多人还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不敢开口说,阅读英文原著也困难重重。

就拿阅读速度来说,同样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学生可能因为频繁查单词、分析复杂语法结构,花费半小时甚至更久,而英语母语者十来分钟就能轻松读完并理解大意。写作上,中国学生写篇英语作文,得绞尽脑汁想词汇、句型,还常犯中式英语错误,人家母语者却能行云流水般表达观点。耗费的精力数倍于他人,可实际运用能力却差之甚远,这投入产出比,怎能不让人深思。

进一步反思,对英语的过度重视,是否挤压了其他技能学习空间?学生时代,大量时间扑在英语上,数理化等学科培优时间被挤占,兴趣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后,职场新人本应钻研业务、提升专业实操技能,却为考商务英语证书、学职场英语,放弃参加行业培训、考取专业资格证。传统文化领域更是受冷落,书法、国画、戏曲等传承无人问津,年轻人没时间了解诗词歌赋背后的文化底蕴,一门心思背英语单词,长此以往,民族文化传承堪忧。我们在英语学习上一路狂奔,付出巨大代价,是时候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这一切,探寻更合理的学习路径与精力分配方式了。

寻找英语学习的 “平衡点”

耗费如此多精力在英语学习上,并非全然必要。其实,我们可以依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按需学习英语。若志在科研领域,与国际前沿接轨,精进英语阅读、写作能力无可厚非;但若是从事纯本土行业,如传统手工艺、地方特色餐饮等,把学习英语的精力分一些给钻研专业技艺、了解行业门道,或许能更快取得职业成就。

教育评价体系也亟需一场变革。学校应摒弃 “唯英语论”,引入多元化评价指标,挖掘学生在数理、艺术、人文等多领域的潜能。就像一些国际学校采用项目式学习成果、学科竞赛获奖、社会实践表现等综合评定学生,让英语回归 “工具” 本质,而非升学、求职的 “敲门金砖”。如此,方能减少国人在英语学习上不必要的精力消耗,把更多心血浇灌在个人真正擅长、社会切实所需的领域,让精力投入产出最大化,开启学习与成长的新篇章。

0 阅读:0